|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壮丽的人生——王杰传27:丢下我也要追上去 | 作者 周唯一 徐尚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好吧小嘿 发表于 2023-7-29 05:15: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好吧小嘿
2023-7-29 05:15:37 2918 0 看楼主


王杰走到西屋门旁,去问陈老爷子。
陈老爷子告诉他,他们夜里接到通知,去火车站把卸下来的草包要背到河堤上。班长说你昨天下河受了伤,叫大家动作轻点,让你好好睡上一觉。
“不行,”他想:“我得赶快跟上去。”
外边,又是雨,又是风,风雨交加。
刚一迈步,腿就不听使换了。伤了的那条腿;像刀割的那样疼痛。白天在河堤上,卫生员给包扎时就说:“有条件,应该给你缝上几针,至少也得十针八针,现在没办法,你只好不要动弹,让它自己慢慢愈合,千万千万不能动......
“去,还是不去?”王杰的脑海里闪了一下。瞬间,他笑了。听得出,笑声里含着鄙夷、含着讽刺,含着轻贱。他不是讥笑别人,而是笑他自己。
又一瞬,他的眼前浮现出黄继光拼命地去堵枪眼,董存瑞高高举起了炸药包,刘胡兰面对铡刀,十五岁的小姑娘……他不觉脸上一阵阵地发热。他捶胸顿足,这一顿,他感觉到了疼痛,喃喃着:“不就是一条口子嘛,有什么了不起!”
王杰一边走,一边在沉思。
“你,入了团,又是‘五好’,还立了三等功。同志,那是之前。之前,只为序曲。”
“王杰呀王杰,你可不能忘了,你是一个军人。军人,只有向前,没有退缩。尤其你自己应该感到骄傲的,你是一个中国的军人。中国军人,一往无前,无所畏惧。只要你对祖国忠诚,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
“前几天,你还在一本世界名著里看到过一句话:含着眼泪奔跑的人,是最勇敢的人。咱也跑起来,跑不快也行,一瘸一拐地往前跑。”
漆黑的夜里,战友们又隐约听到了他的笛声,笛声悠场,催人奋进。
紧急赶路,终于来到了火车站。今夜的任务是扛草袋。运河大堤上急需用草袋装土加固,别人一次扛十个草袋,来晚了就要扛二十个。别看多加了十个,那真是难上加难了。天黑、路滑,老天爷还在下着雨。走小路,算是抄了近道,道路泥泞打滑。一不小心摔倒,那是常有的事。铁道枕木上不滑,可也是不遂人意,一步只跨一根枕木,那步子太小,费时费力。一步跨两根枕木,步子又跨不上,前行的脚步还得落在石子上,直觉得脚底烙得慌,一歪一扭,身子不时就得被摔倒。既然两条路径都不可取,那只好走上路基边缘的羊肠小道,路好走,但太窄。王杰一不留神,一个趔趄,连人带草袋都从路基上滚了下来。草袋子散了,腿上又添了新的伤口,雨水、汗水浑身满脸都是。
好歹扛到了工地上。
班长又迎头一顿断喝:“谁让你来的?”
王杰陪着笑:“我自愿来的。”
“来了就来了,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行动?”
“我想自己能赶得快一点,多扛一趟。”
“单独行动,你违反了纪律。”
“我知道。”
“知道了,还去违反?明知故犯。”班长说完,似乎觉得重了点。又补充道:“首长一再要求我们,统一行动,互相照应,你说你一个人,单枪匹马,遇点啥子事情,我是向连里无法交待的……”
王杰知道班长是为自己好。因而,他在1963年8月28日的日记里这样写道:任务完成了,可是忽视了组织纪律。领导一再强调要整队去,整队回来,各班在一起。可是我没有执行,单独行动,回来受到了批评。应该批评。今后我要记住:一个人要把工作做好,必须全面(思想、作风、军事、团结)的好,干工作单枪匹马是不行的。
指导员见王杰这几天像不要命地抢着活干,内心充满了爱怜之心,他在思索着,怎样让他既工作又养伤,一举两得呢?
时机终于来了。
“王杰!”
“到!”
排长转达了连里的指示:“现在到连部去报到。”
“到连部去报到?”王杰一脸地茫然。
“是的。”排长坚定地告诉他。
“做什么?”
“不知道。”
王杰揣摩着排长脸上似乎有答案的表情,央求着排长给自己透露一点信息。
排长望着他,心里油然生出爱莫能助的丝丝歉意。同时又郑重地对他说:“连里让你去当临时通讯员。”
“连里不是有通讯员吗?”王杰不解。
“通讯员病了,住院去了。”
“现在,抗洪一线那么忙,我闲在连部里多憋屈?”
在场的人,有些人对王杰不理解了。
机会给他展开的是一个光明的世界。他却在犹豫。也许这一次失去了,永远都没有了。
排长郑重告诉王杰:“这是组织上的决定,只有执行。容不得商量,更打不了折扣。”
火辣辣的太阳,当空照着,它让人们有了一个壮硕的身体,便于拼搏,便于奋进。
王杰呆在连部里,没事干,骨头像散了架一样。
正在这时,任务有了,机会来了。
指导员让王杰通知伙房,赶快给工地上烧一锅开水送过去。水烧开后,王杰说服了炊事员,自己挑上就走,炊事员不放心,问他:“连部要有事咋办?”
他说:“有文书魏文奇,我和他私下里说好了,让他多担待点。”
茶水送到了工地。
那里既热火朝天,又紧张有序。那里险情万丈,又不得不分秒必争。
铁路路基被大水浸泡多日,有些松软,明显地出现了一道道细微的裂痕。
有人抡起大锤打夯,有人掌住木桩。上边的松土,好像不给你留下多余的时间,它要向下倾覆。在这危急的关头,正在水中掌桩的十六个人,一边掌桩,一边用宽宽的臂膀死死顶住了后边的塌土。顶住了,终于顶住了!借此机会,众人用门板、木料快速填堵着空挡。
铁路路基保住了。
人们像那十六个勇士投去了敬佩的目光。那十六个人里,就有刚刚送来茶水的王杰。还有那个膀大腰圆、气壮如牛的孙西朵。
十六个普通一兵,十六个英勇的斗士!
松软的路基被暂时保住了。可加固路基需要的土方太大了。把高岗的土运过来,需要绕过一片汪洋地带,那样进度太慢,直接运过来,需要在那一片水域上架设一座浮桥。
工兵连架桥,那是业内、也是常有的事。连长让那十六个壮士在一边休息,另选派其他人下水打桩。不知什么时候,王杰又在不知不觉中,下到水里。在大家惊奇的目光中,举起大锤,一锤接一锤地夯起来。大锤在两只胳膊的掌控下,紧凑有余,快慢遂心。
几十根木桩在最短的时间内,被牢牢地钉在水里,浮桥很快就建成了。运土的速度大大地提高了。
远处,雷声轰鸣。
一连终于枪在雷雨之前,把这一段铁路路基加固完毕。
正当大家要歇口气的时候,指挥部又向一连下达了特别的紧急任务。
28
黑夜里别想认出我
夜黑如墨,风狂雨暴。
一支精悍的抢险队出发了。
队员们穿着雨衣,站在大货车上。货车在高低不平的道路上颠簸行驶着,车前边的两个大灯,灯光如注。
刚才路边有人说:天塌了,地陷了,真想灭了俺们老百姓了。这也不是从前了,有共产党领导,有军队的支援,总不至于让俺们沦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吧!
这些话传到大家的耳朵里,莫名的奇妙。
重托,责任。随之而来的便是艰辛。
眼下,军人最重要的是经历。没有经历,就不能成长。
前边没了路,在灯光的照射下,像是海边。
副连长从驾驶室里出来,招呼大家下车。
“报数。”
“一二三四五六……十五,十六。”
“再报一遍。”
“不多不少,还是十六。”
“我想知道,”副连长说:“是谁又学了雷锋?”
一片寂静。
时间紧迫,副连长不再浪费时间。
副连长开始介绍情况,并提出要求。
“再往前趟水前行,大概里把路就是木料厂。木料厂四周有栏杆拦着。厂里的木头很多,我们需要取走的是四五米的长度,二三十厘米的直径。找到这些合适的木料后,必须打成捆,从水里把它推到汽车边,然后装车返回,工地上还急需这些木料来当桩。不知大家听明白了没有?”
“听明白了!”十六个人齐声。
“现在,”副连长又发话了:“需要一个水性好的同志随我前行探路,谁过来?”
“我来!”“我来!”“我来!”……大家踊跃举手报名。
“还是我来吧!”那声音,副连长很熟,大家也很熟。
“王杰?!”副连长惊奇起来:“突击队没编排到你?”
“快走吧!”说话这当口,王杰不知从哪儿挤到副连长身边。
“你水性不是忒好?”副连长有点顾虑。
王杰不再争辩,像鸭子一样下水前行。
生米已成熟饭,无可奈何。
在汽车灯光的照射下,这队“水兵”出发了。
王杰在最前边,他在探路,他把大家引向光明。
一会,他向大家发出:“往左边靠一靠,右边有深沟。”
一会,他又告诉大家:“左边有石头咯脚,向右边靠。”
正趟着水,脚脖子上像被什么东西咬了一口。疼,钻心地疼。他用手一摸,是铁丝扎进了他的肉里,他用手一拔,拔出来了。他感觉到了温热的血液在汩汩地涌出来。
旧伤未好,又添新伤。
疼痛,对他来说,这些日子好像习惯了。不疼痛的日子,反倒觉得有点不适应。疼痛,是唤醒,唤醒去战斗,战斗,忒幸福。
只听“扑嗵”一声,王杰没有了踪影,副连长赶忙向前,只见他又从水里钻了出来。牙齿咬得“咯咯”响,厚嘴唇有点哆嗦着告诫着:“这下边有个大坑。”
终于摸到了木料厂。
四周没有围墙,却是用一根根木桩竖起,上边布满了铁丝网。
水里看不见,进不了场地,怎么办?
人多,智多。场地必有进出的“大门”,从门而入。
经过王杰围着铁丝网摸索前进和探索,终于找到了货场的出入处。
一捆捆的木料成型,大家从水中推着,顺着原路返回。
雨停了,风止了。
遥远的天空上,繁星密布。有的还一眨一眨的,那是它对着你笑。
洪水渐渐退去,天地祥和。
工兵一连和兄弟部队一起,在人民群众的大力配合下,经过十多天的抗洪抢险,洪水终于败下阵来。
津浦铁路,完整无缺。大运河堤,巍然不动。
听说中央代表团要前来慰问,工兵一连的官兵们欢呼雀跃。
拿什么礼物来作为回馈?这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难题。
吃苦耐劳,拼命抗争,竭尽全力,不怕牺牲,似乎在这一刻全部消失,好像根本就没有发生过。
记忆的闸门早已打开,里边什么也没有,空空荡荡。
能够留存的,只是培养教育、关怀备至。
王杰的笛声传过来,那是《我把党来比母亲》的曲子,是雷锋同志生前写的日记,后用作词。笛声抑扬顿挫,委婉动听,让人听了,有种恩重如山的感觉。那种感觉来自全身,来自胸腔,来自心灵。
一支曲子,让连长和指导员茅塞顿开。
于是,你一言、我一语插补起来,最后统一并完美。
全连战士去找白白的石子,在铁路对面的漫坡上镶上两句醒目的标语:
共产党万岁!
毛主席万岁!
1963年9月7日。
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
一列草绿色客车从天津方向徐徐地开过来。车下是解放军和人民群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欢声雷动。车厢里的人一个个把头钻出车窗,边点头,边鼓掌,向车下的人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列车在《社会主义好》的乐曲中,向南渐渐远去。
翌日清晨,还是这个时候,工兵一连的官兵们登上了列车,告别了乡亲们,告别了这片土地。
当列车快到徐州站时,连长突然站起身来,向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本来是要回来先休息两三天的,现在任务来了,不行了。到徐州站下来后,部队的军车已在那儿等候,到时,行动要迅速点,能不能做到?”
“能!”声音高昂,出奇的一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好吧小嘿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2918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