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建邳县港繁荣浙沪江——回顾邳州港务局发展历程 | 作者 徐尚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女壹号 发表于 2023-10-3 23:37: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女壹号
2023-10-3 23:37:08 5359 0 看楼主


电报、加急电报像雪片一样,时时都有,纷至沓来,不亚于战争年代打一场不大不小的攻坚战。时间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年的年末岁首,搅得人过年没有个好心情。
苏、锡、常需要煤。
浙江煤炭闹饥荒。
上海电煤只够用10天!
还有,木材奇缺,
……
国家计委的调度室里一声声感叹、唏嘘,道出了爱莫能助。
国家计划委员会将难题交给了交通部,限期实施解决。
说来也是,地大物博的中国,煤炭资源丰富,按全年的开采量,可满负荷供应全国各地。木材,更不必要发愁,东北每年的伐木量,也远超实际用木量。
不用说,运力不足,运输不畅,是造成目前困境的症结。
交通部的总工程师把中国地图在办公桌上摊开摊平,接着用红蓝铅笔开始标注。
通往苏、锡、常,直到上海,两条铁路,津浦与沪宁线不能衔接。
长江天堑,难以跨越。
从北京向着东南方向,一条绿色的飘带绵延开去,无阻无挡。
总工的眼前一亮,眼睛里放出光芒。
那是北起通州、南迄杭州,全长177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横贯祖国南北,两千多年来,水润两岸,成了两岸人民的母亲河。
母亲河如今能否解决北煤南运的问题呢?带着这个压力山大的难题,一行五人的专业人员开始南下考察。
夜以继日的奔波,他们有了重大的发现。在东陇海铁路与大运河的交汇处,有一个天然的港湾。
专家组经过深入考察和论证,上报给有关部门和领导获批后,决定在邳州(原邳县)运河镇的前沿兴建港口码头。
共产党人从来都是大手笔。不仅要让老闸老港起死回生,还要让五省通衢的徐州接下来自全国、江浙、沪所需要的物资,迅速分流到邳州港,通过水运快速到达目的地。
计划宏伟,规模庞大。新中国许下的承诺,绝不会让历史老人慨叹唏嘘。
处在金银十字架上的邳州港,位置优越,得天独厚,建成后,既能促进华东地区的经济大发展,又能带动本地的五业兴旺。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邳州港始建于上世纪1958年,那是大跃进的年代。那时,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说干就干,邳州港由国家投资,由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设计,交通部筑港局负责施工。
中共邳县县委派出副书记郭帮勤来港任党委书记。交通部从武汉港、上海港抽调一批行政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来到港口任职。
一大批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同志相继转业归来,充实到港口建设中。尽管身体垂老,心里却依然青春,干起活来,与年轻人不相上下。当时的港区,荆棘遍地,高低不平,更有沟壑纵横。没有机械,全靠人工平整。炎炎夏天,他们光着膀子干活,冰天雪地,笑对恶劣气候。加班加点,几乎天天都有,但从无怨言。战争年代,他们连死都不怕,出工干活,还能怕困难不成。从战争年代走进建设新中国的岁月,他们感到责任重大,无尚光荣。就这样,他们凭着铁一般的意志、火一般的热情,硬是用拿过枪磨出老茧的双手整出了像样的场地。
天上星光灿烂,地上灯光一片,在邳州港的建设过程中,工人们夜以继日,像铁人一样,战天斗地,从未停止过脚步。
1960年11月,港口初步建成。两股铁路卸车线,4座木栈桥码头投入使用。
两年多的时间建成了一个港口,连西方人都难以置信。邳州港建成了。它南望苏南,东望浙江的里下河,向东南眺望,便是闻名于世的大上海。从此,历史赋予了它新的使命。
1961年,港口简易投产,全年的吞吐量为58万吨。这是一个惊人的奇迹。
卸煤车,全凭工人手中的大铣,把煤装上船,靠着工人们的肩挑人抬。
夏天卸煤车,密不透风,汗水淋淋,中暑的事常有发生。冬天更难,煤里的水和煤冻成堆,大铁铣铲不起,榔头砸不动。不管你有多大的困难,卸一列煤车要确保在1.5个小时内完成。到时间不管你有多少没卸下,火车头都要把车箱全部拉走。
制度是人订下的,破记录也是工人们创下的。工人是天,天能主宰人世间的一切。
随着港口机械的不断配备,吞吐能力大幅提高。1965年,突破100万吨。1978年,吞吐量突破200万吨。
粉碎“四人帮”之后,工农业生产,又掀起了新的高潮,需要煤炭的行业单位无处不在。这就需要港口不断增加吞吐量,偏偏就在这个阶段,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港口的吞吐量一直在年200万吨徘徊不前。
生产上的滞后,代表着科技上的不力。
科技的不发达,那是受资金的制约。
华东地区的大发展,与邳州港紧密相关。
国家的经济命脉,华东地区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让华东经济腾飞,邳州港要首当其冲。国家没有忘记邳州港,国家必须大力支持邳州港。于是,邳州港的改造、扩大、建设,被列入国家“六五”计划重点工程项目,给予煤码头扩建资金1075万元。工程仍由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设计,徐州水利工程队负责施工。三年后,即1987年3月,由江苏省人民政府组织工程验收。两个码头前沿安装了装船机,分别达到1000吨级和2000吨级;为了搞好配套设施,又分别在一股道生产线安装了4台螺旋卸车机(400吨/小时)和2台斗轮堆取料机(堆800吨/小时,取600吨/小时),从此,机械化彻底代替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整个生产系统由中心控制室通过计算机集中控制。统一调配、集中管理。从此,港口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工程峻工的当年,港口吞吐量一下子就突破了300万吨。
更新改造,扩大场地,生产上突飞猛进,让邳州港的干部职工尝到了甜头。他们不再等、靠、要,而是自筹业务单位资金2000余万元,同时又争取到国家计委和省政府的400万资金,包括港口自身投资,一共达到4000多万元,对两股道生产线进行了扩建和改造。1996年,港口吞吐量突破400万吨。2007年,又突破了500万大关,创下了自建港以来的最高纪录。
回顾当初,邳州港的老职工们不管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罪,能让下游的城市和乡村一年比一年好,他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自从煤炭能源源不断地向华东地区输送,华东地区出现了另一种景象。
家庭氛围其乐融融。
一座座电厂应运而生。淮阴、扬州、盐城、南通、射阳等几十家电厂一刻不停地发电。电,给人们带来了光明,亿万个家庭升起了袅袅炊烟;电,让工厂按时有序地进行生产。从此,江、浙、沪的人们不仅能安居乐业,还能让工农业生产也有了最稳固的发展保障。更重要的是,它将一个个消费城市变成了生产城市。
江、浙、沪不仅需要大量的煤炭,还需要大批的木材。于是,东北各个林业局的各种材质通过铁路运到邳州港。第二作业区的老工人轮番作业,夜以继日地扎捆打排,然后顶着星星、照着月亮,风餐露宿,顺流而下。
据不完全统计,40多年间,放下的木材高达18万立方米,相当于东北一个像模像样的林场。60年的时间里,共向江、浙、沪送去煤炭1.5亿吨,相当于十个中型煤矿30多年的产量总和。除了大综商品之外,就连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糖、烟、酒,乃至烹调用的花胡椒面、牙刷、牙膏、毛巾统统称为百杂货也都要从港口中转出去。
大运河是一条名符其实的母亲河。六十多年来,江、浙、沪的人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大运河就是滋养他们的母亲河。生身的母亲当然伟大,养育终生的母亲更是伟大。人们常说生母没有养母重,其中的道理,自不必说。
千年的大运河啊!您不仅是一条有灵性的河流,您还是一条畅流不息的黄金水道。
江、浙、沪大大小小四百多个水泥厂、化肥厂,只要水路能通达的地方,煤炭、石膏、钢材、木材都能源源不断地输送过去。
邳州港的建立,不仅让江、浙、沪的经济飞速发展起来,也让邳州本地的五业都兴旺发达起来。
有了煤炭,上世纪六十年代,邳州就建成了化肥厂、农机厂、轴承厂、肉类联合加工厂等。轴承厂生产出来的各种型号的轴承,除了满足本地区的需求外,还远销外省。肉类联合加工厂生产出来的各种肉食,除了供应市场外,白条肉、分割肉、兔子肉还出口到日本和韩国,为国家赚取了外汇。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准普遍偏低。偏低的程度在今天说起来,觉得不可思议。肉联厂中午1角5分一大盘炒肉丝几乎无人问津。煮熟的猪蹄子、猪关节1角钱1斤,大多是职工们的喜爱,还有那煮熟的肉汤,撒上青菜叶子,亦工亦农人员一分钱买上一舀子,泡上自带的煎饼,也能扒得冒出一头汗来,嘴头还显油光光的。港口那五、六百人的副业队,每天早晨都到大众饭店里,把香脆的油条泡在香气扑鼻的豆汁里。或是到回民饭店,买上一碗香辣诱人的饣它汤和几个牛羊肉包子,或是吃热锅饼,吃得香甜可口、津津有味。
农机一厂、二厂、化肥厂都为提高全县加速农业机械化作出了大贡献。化肥厂生产出来的化肥,不断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有钱的生产队买化肥,没钱的队来厂拉氨水。靠近富队的穷队,盼着春雨下大点,邻边的地里能流点化肥水过来沾沾光。
除了办厂,县城里的商业网点也渐渐多了起来,百货公司就先后有四个门市部、烟酒门市到处都有,五金电器、医药卫生、印刷、饮食服务等等部门应有尽有。
到了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为使港口的煤炭尽快运到目的地,县交通局、徐州地区交通局先后成立了县汽车运输公司和轮船运输公司。这样一来,运力还是不足。造船厂开始造船,长途运输,水泥船吨位小,就开始造铁驳子,一百吨的,二百吨的,以至后来五百吨级的。淮阴运河航运公司的四条700吨级的大铁船,一次就能拉将近两列火车运来的煤,那一个巍巍的拖队只要在运河上出现,便引来沿岸人们的指指点点,啧啧称赞。当下,还有映人眼球的亮点。由木船大队扩大成立了县航运公司,船队多达十几个。其中还有一个女子“三八”船队,船队长张桂梅,远近闻名。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工业生产、建材行业、钢铁产业发展速度迅猛异常,江、浙、沪的需煤量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港口的吞吐能力要迅速跟上来。于是港口建设不得不一扩再扩、一建再建,在省政府的支持下,粮食储备库搬迁。在县政府的统筹下,植物油厂搬到外地。场地扩大了,堆存能力增加了。1987年,港口吞吐量突破300万吨大关。1989年又增至342万吨。1996年又达到438.6万吨。2007年,一鼓作气,突破500万吨。
邳州港的兴衰,对江、浙、沪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江苏省交通厅闫伟厅长来港调研时,曾对工人们风趣地说过这样一句话:“邳州港要是打个喷嚏,苏南企业就会感冒一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农村农民实行责任制承包土地以后,工业生产也出现了新的生产模式,大多以实现多少效益来核算各单位所能拿到的工资、奖金。超产有奖,这对靠紧巴巴工资过日子的职工们,不啻是一个让人兴奋不已的好消息。
工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原材料短缺那是没办法解决的。
江、浙、沪需要增加煤炭数量,计划经济无法解决。
就在这时,兴起了第三产业。
邳州港的第三产业,采取各种方式购进各地矿业所产出的煤炭。烟煤、白煤、焦炭,只要你能购来,人家就会争着要、抢着要,甚至煤炭还没有踪影,用煤单位就会先把煤款打入到“三产”的财务帐上。
仪征大化纤为争取保证全国人民每年可购买到两身化纤布料,派出他们的热电厂党委书记,以前曾在邳县任过革委会副主任的朱桂荣同志前来求援。煤炭本来就紧张,还偏偏点名要徐州的烟煤,徐州烟煤数大黄山矿最优。这样一来,难度就更大了。但人家撂下一句话:只要是大黄山矿的烟煤,数量不限,价格好说。面子要给,大钱要赚,要解决这一难题,难度可想而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上海宝钢需要山西大量的焦炭。
徐州周围的水泥厂,适用邯郸矿务局的白煤,那儿的白煤底火硬,烧出的水泥质优耐用。
解决这些难题,颇费一番心思。有的需要互相往来、互相配合,或是互相利用;有的需要为对方付出,让对方有所感动;比如:三产的一位副经理,同时又兼任邳州港驻京办事处主任,铁道部去多了,混熟了,每次去先把领导办公室卫生打扫一遍,擦柜子、抹桌子,领导上班来了,看见了,心情愉悦。于是就可以给批一列或两列的车皮。当然,也免不了时有请客送上地方土特产之事。不可回避的事,权钱交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开始了。



能够拿到计划外的煤炭,着实也帮助了江、浙、沪正在需煤的那些大户。第三产业最多一个月也可以外地发回来煤炭4—6万吨。那不是乌金,那是金豆子。
水涨船高。不管你吞吐量能达到多少,江、浙、沪的需求量总是不够用。这就是计划经济带来的弊端。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愈开愈大,旧的体制已不适应飞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市场经济必然要代替计划经济。计划与市场,两字之别,天地悬殊,其内涵难以用数字考量出来。
20世纪末,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中国的山山水水,传到世界各地。中国健全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体制。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是改革开放迈出的最关键的一大步,也是一个国家经济腾飞的重要阶段。对百姓而言,那是福祉,对社会而言,那是文明的微笑,对中华民族而言,那是人类的大道!
放开物价,国企的行头、股份制,在计划经济单一的年代里,突然的大转换,对多数人来说,无法适应。但浙江人头脑灵,他们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对敢为人先的广东商人津津称道,赞扬他们在经济大潮还未袭来时,就能“杀出一条血路”来。于是,效仿他们搞起了家庭作坊,积攒了经济。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温州”模式。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对那些“浙商”来说,真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他们当机就变家庭作坊为建厂、成立公司、搞商业集团,或是强强联手。当然,苏、锡、常(州)也不甘落后,不然就没有今天的大江苏了。
苏南需要增加煤炭数量,浙江人要翻番,上海宝钢需要大批量的山西焦炭。对于国家的重点企业,邳州港也是千方百计保全它,为使中国1996年创下1亿吨钢铁,争得世界第一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这当口,煤炭企业也看准了商机,加班加点,多产有奖金。按计能还有优厚的报酬。煤炭供得上,用户能满足,偏偏车皮成了大难题。铁轨还是那条铁轨,蒸汽机车再加速还是那个速度。运力不足,国家会及时调整。可港口的容纳量已经到了极限。到了新世界之初,已突破600万大关。
有人见利忘义,想将邳州港卖给晋商,遭到了职工们的一致反对。
邳州港像一位老人,经不起重压,决不能让它无限地喘息和消沉下去!
国家有关部门洞察一切,又将其收回,交到了职工们的手中。
邳州港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港口,半个多世纪以来,历经磨难,从不言败。
如今,它正在振奋精神,拿出壮士断腕的魄力,大鹏拔羽重生那样,异地而生,挑战自我,重振内河大港之威。
邳州港的未来,会让人们想象不到那样的好。
2011年10月25日,邳州市政府与徐州港务集团合作建设邳州港口物流园区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徐州隆重举行,标志着酝酿已久的邳州港整体搬迁进入启动程序。
新的邳州港港区位于京杭大运河滩上大王庙至徐塘官湖河右岸交汇一带。
新港口占地1500亩,使用岸线2000米,年吞吐能力将达到1250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10万标箱以上。建设2000吨煤炭码头泊位4个、1000吨级码头泊位5个、1000吨级集装箱码头泊位2个,岸线长1112米,待泊区长度672米,库场面积35万平方米,实际年吞吐能力1100万吨,是现有港口的两倍,极具成为铁路、公路、水路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物流港口。
新港口将成为京杭大运河上一颗璨灿的大明珠。与其耀眼明亮、前途无量,人们才乐意让它搬走。
是啊!从当年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港,经历60多年的不懈努力,发展成为全国内河最大的一个港口,吞吐量由六十年前的58万吨到眼下的650多万吨,翻了11倍。倘若搬到新家,又将再翻番,那将又是一个锦上添花般的辉煌。
港口搬迁之后,老港将依托大运河“黄金港湾”,实施城市综合体开发,发展旅游观光、餐饮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水边经济”,进一步优化城市西部的人居环境,打造出一片宜居宜商、繁荣生态的邳州滨河大道、外滩。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一切都是那么繁荣昌盛!
邳州港,是邳州人民的一块宝地,更是江、浙、沪的一块福地。
历史,不会忘记邳州港的峥嵘岁月。
历史,不会忘记邳州港人的苦累艰辛。
历史,也不该忘记这一切。
如今,新一代的港口工人,他们年富力强,智慧多多,他们迈步在新的时代里,走得那样稳健,走得那样踏实,走得那样飞快!
邳州港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邳州港的明天,一定能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女壹号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5359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