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数字的魅力与魔力 | 作者 谭丰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罗天光 发表于 2023-10-21 00:29: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罗天光
2023-10-21 00:29:15 8080 0 看楼主


大致是07年,我扔下粉笔头,抖落衣服上的粉尘,进入一家私营企业打工。源于我和老板是本家兄弟,他在全体员工面前的一句话,让我有了小小的激动。本想去打工的,会议上居然把我推上这家企业“副总”的职位,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这样的惊喜,都像天上突然掉个馅饼,顿有范进中举般的兴奋。
初离开学校,来到这里,一切都感到新奇。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工作的内容经常和数据打交道,原本在课堂黑板上枯燥乏味的数字,在这里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全公司的上上下下都非常在意数字,数字似乎是公司一种文化信仰。以致于老板的出行,假期的开工、公司庆典,老板的手机号,车牌号,老板孩子的生日宴,日期,放鞭炮的时间……都和8扯上关系。老板的奔驰车牌号霸气地挂着8888,手机号也是8888,全体中层小头头们的手机号由公司统一派发,不是3个8就是3个6,3个9……老板少年闯荡江南,见多识广,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他有自己的个性和处世风格,多少年后,我仍可以清晰地记得,公司每一年春节后上班都是农历的正月初八,那一年,老板小儿子举行百日宴放礼炮的确切时间,是中午11:58分。
究竟8意味着什么,是大家盲目的崇拜,还是有科学依据?大概上至老板,下到食堂师傅,谁都说不清。在生意场上,数字往往不但是个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彰显了老板的财富和实力。
记得入职不久,老板亲自递给我一张手机卡,尾数是3个8,公司每月报销100元话费,装上卡,给几位老朋友们打了几个电话,招来他们一番讽刺幽默,“哟,大哥发财了,怎么弄这么个号?回来了别忘了请我喝酒。”话语中明显能感觉到是一句玩笑。哈哈哈,一通闲扯,几句玩笑,彼此的心情得到了释放,我,还是我,一个地道的教书匠。一个一连串8字的手机号并未给我带来生活上质的变化。
其实家乡人自古就迷信数字。打小就听说过,“三六九要出走,二五八要回家”之说。长大了,村子里的老人还延袭这个习惯。听起来有点顺口,是谐音还是求吉利,不得而知。古往今来大家都照这个规律出行,去生产生活,谁也不想在村里当一个另类,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不顺心,渐渐的一些数字成为村里人必须遵循的法则。
谁家的儿子娶媳妇,闺女出嫁,老人故去,都要求风水先生查日子。也就是乡下人所说的黄道吉日。我不懂得什么是黄道吉日,更不晓得这里面有什么学问,是祸是福更没有亲身经历过。细心梳理一下,农历的逢单日不宜嫁娶,无独有偶,与之相反的是,故去的老人不可以选双日下葬。据说这个规矩自古以来是从一代人又一代人中传下来的。
现在的青年人,记不住农历日期了,一些农谚,二十四节气,这些古老农耕文化的产物,渐渐地被遗忘了。他们结婚大多选择在“五一”、“十一”、“元旦”、春节前后这些日子。把这些纪念日作为“血缘上合作”的载体,至于是单还是双就无所谓了。现在许多老年人,也不再固守自己的旧观念,花了钱,与儿女们达成共识,何乐而不为?
今年夏天,突然听说我近房的一个族弟死了!听到这个消息,一股寒意袭身。前几天还在医院里见到他,他给我打招呼说腰腿疼,来看中医,恍惚间,他却转身没了。五十多岁,这个年纪,按照民间的传统习俗,算不上老人,大热天的,停灵三天算得上够隆重的了,他的葬礼却延迟了四天。其因是他的死正碰上忌日,逢忌日只能另择日期安葬。尸体停放在冷棺里,一家人也只能默默地守着。
幼时,听爷爷说过,老人葬得好会荫及子孙后代,必选有风水之地。几十年后,这种习俗仍没有丝毫变化,人死了何时下葬,还是要郑重地查日子,可见人死后数字对死者和一家人有多么重要。
前些年,教师家里率先安装固定电话。主管文卫的副乡长,在这件事上也动了歪脑子。以个人的好恶亲疏分派电话号码,有的是666,或者是888,可就巧了,一个死了老婆多年的老师给了个5744的号码,(谐音大家懂)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而为之,反正这件事在圈子里一时传为笑谈。
我在中学上班时正赶上小灵通时代。学校给每一个人配备了一个小灵通,号码由电信局统一编配。我也不知道怎么突然走了个狗屎运,我的小灵通号码是86856596。“老谭,你是不是你走后门了?……”显然,大家是羡慕我这个号码,给我开玩笑。我并不迷信数字,也没把这个当一回事,只是笑了笑。其实我这个人简单直率,这件小事不值得厚着脸皮说上一句话。
在崇尚数字的年代里,可以这样说:“喜也数字,忧也数字。”近几年数字的价值大于时间和金钱,它既能涨也能缩,变得无所不能。一些贪官造假数据没有丝毫纠结,你报六,我报七,张三敢报八,李四就敢报九,领导不满意,拿回来再注水……常听有人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听起来有些尖刻,但是从一些贪官锒铛入狱的案例中,却是真切的存在。记得有这样一篇小小说,题目是《总结报告》,因篇幅稍冗,我略把内容梗概与大家分享一下!“年终了秘书写了一份工作总结材料,县政府办公室催着要。秘书把材料一气呵成,只留下几个数据没填,留下来找书记把关。秘书问书记,看怎么填?书记说:“你把年初镇里制定的目标找出来,每一个数字比年初微高一点,填好后我再看一下。”秘书如此照搬,把材料写好了去找书记,书记不在。镇长接过材料,随便翻了翻,镇长说:“看看,这几个数据都是整数,叫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要学会使用精确数字,这样领导才会相信我们的数字。比如,小麦种植面积32000亩,较上同比增加15%,改成32357亩,较上年增加15.3%……工业园区总产值1.3000万元,改成1.3217万元,较上年同比增加2.1%………下面的几个数字你就动动脑筋改一下吧。”果然是卓有成效,年终,这个镇被县评为工农业强镇。这篇小品文,看起来有点滑稽可笑,但是,现实中这样的人和事确实有,只是我们未留意罢了。如此下去,表格变得丰满了,地方经济好像真的上了一个台阶,一些官员也可能获得提拔,由正科调为副处,甚至更高一级。
据说,一个村欠债,一个镇欠债,一个县也欠债,他们依然是边负债边吹牛,靠吹牛显然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到了下一任要掏真金白银的时候,却免不了让这些年轻人作难。前面,弄虚作假者,有的官运亨通,也有为数不少的贪腐者倒下了,能不能引起后来者的警醒?
人类从原始社会发明创造了数字,它是人类进步的表现。数字的本身没有任何功利性。对于“功利”和“功利性的考量”是当代人形成的规则。换一句话来说,“无利不早起”,没有哪一个人不想好,就是要把握住一个度,切莫为了个人一己之利,而不择手段去滥用数字。一个县域里也就是几百个正科级,分布在全县各个角落,这些人手中攥着几十万或者上百万人口的命运,如果这些人为了头上的乌纱帽,一味地去造假数字,大家去想一想,这个县未来的前途和命运会如何……
《红楼梦》一书中有这么一幅对联值得欣赏,“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最后补充一句,与大家共享,《韩非子.说林》中的一句话:“巧诈不如拙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罗天光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8080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