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乡赣榆的年俗 | 作者 卢秀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罗天光 发表于 2024-2-5 10:21: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罗天光
2024-2-5 10:21:29 2169 0 看楼主


我的家乡是苏北的一个小县城,年俗颇多。
现以我们家为例来介绍:大年三十那天凌晨,要在大门外的碎草堆子上面放几叠打好了的草纸,点着火,因为碎草里有泥土,又潮湿点,所以火苗着不大,就是冒烟,所以叫“沤狼烟”(是什么意思我至今也没有弄明白)。中饭后女人就开始准备忙年夜饭了。男人忙着扫院子贴春联了。贴好春联后放鞭炮,放完鞭炮后才能开饭。
饭后我祖母和我母亲把锅碗瓢盆都洗刷干净。锅台不要放什么东西,要扫得干干净净。母亲说,这样主家里的小孩子夏天身上不起疙瘩、疖子、脓疮等。
另外,我母亲还把锅里放点水,再放一个蓖列子,蓖列子上放两棵大葱、一块豆腐、一个馒头、发糕、年糕、还有鱼(熟的鱼)。这些东西根据谐音来读,都是吉祥如意的意思。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日子过得好、年年有余,步步登高。这项习俗我们家每年三十晚上都要做。
我祖母还不准家人随便往院子里泼脏水。她都会把家里的大尿桶提到锅屋里的空地上,把脏水倒在里边。祖母说“神鬼也放三天假,他们也会到处游荡。如果谁把脏水泼到他们的头上,他们就会让谁生病的。我母亲还交代我们睡觉时,要把鞋子翻过来,磕在地上。说三十晚上,有坏鬼会散贴子,如果不翻过来,第二天穿上,这一年里会有小病小灾的。翻过来,第二天穿鞋,就把这个“贴子”碾在脚底下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我们是照着做了。
还有,晚上包饺子。包完饺子之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守岁”。其间家里的长辈们,把桌子放到当天子里(即院子),桌子上面摆一个香炉,插上三炉香,再摆五个馒头,馒头上面有的人家还插上一朵纸花。在桌子前的地面上放一小堆草,把打好的火纸放在草上面点火烧。那是敬老天爷的,然后全家人一个一个的给老天爷磕头,并默默地许下自己的心愿。然后再放鞭炮,就算是辞年了。那个时候农村没有通电,家家户户都是点的煤油灯。所以,一般来说不到12点都要睡觉了。第二天大年初一,大人在五更的时候都要起床,要“发五更纸”,要放鞭炮。都说谁家先放鞭谁家先发财。
天大亮了全家人都起来了,都穿上了新衣服,再洗手洗脸。然后开始喝炒米水,喝完之后要停一会再下饺子吃。饭后自家人,晚辈要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小辈几块钱、几毛钱,或者是几块糖豆。然后再出去和本家人,庄上人拜年问好。平常人们见面,大叔二老爹的会说:“你吃饭了没有”?但是初一早上见面都会问:“你揣元宝(即饺子)了没有”?然后在一起聊天,孩子们在一起比新衣服,在一起说笑打闹。很开心,很快乐!孩子们也会唱儿歌:“新年到,新年到,穿花衣服戴花帽,大人喜,小孩笑,你说热闹不热闹”!这个场面一直到下午三点左右各自回家了,做饭吃了。那几天一般人家都是吃两顿饭。
大年初二请“贵客”,就是出嫁的女儿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娘家要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来招待,菜肴比大年三十的年夜饭还要好。女儿女婿刚到家时,还要先喝炒米水,炒米水里放红枣和桂圆。 有条件的人家还要摆几样果碟子(即几种糕点),小汤碗里冲上白糖水,就这样边喝糖水边吃点心。中午再喝酒吃饭。 这个习俗,我们家一直延续至今。
初三初四这两天,早饭还是先喝炒米水,再吃饺子。饺子是肉馅的,大家吃得很开心。初五是财神日,这一天是有讲究的,早饭要吃面条,叫“财神面”。吃了财神面预示着这一年要发财!初六没有什么讲究,初七是“接灶日”。过“小年”那天,不是把灶王爷送到天庭去聚会了吗,这一天得把他给接回来。也得放鞭炮接灶。初七这天又叫“小人日”。这一天如果天气晴朗,又很暖和,就预示着这一年小孩的身体好,没有病灾什么的。这一天如果天阴下雨,或者阴冷,就预示着这一年小孩子会生病什么的。还有一个习俗,在这一天基本上家家都要做“仙人脑子”,即清浆子。用白菜、萝卜、胡萝卜、干地瓜叶子、干苦米豆什么的,切碎放到大铁锅里,再把提前泡好了的黄豆,用磨推成糊糊状,倒在各种菜的上面烀着。当然,一定要留一小把整黄豆放在里边。其间要不停地用锅铲子翻炒,不然豆沫焗在锅底下糊了就不好吃了。等到清浆要熟了的时候,再把提前洗好了的济菜放到锅里,再烀一会,那个济菜的鲜味就出来了。清浆做好后,一家人在一起就着煎饼吃。谁爱吃辣的就沾着辣椒酱吃;不喜欢吃辣的,就夹点虾酱或者咸韭菜花子。如果谁家里没有做清浆子,做的人家会要送一碗给他们。大家都很乐意,很开心!初八这天是“转指日”,这一天不兴捻麻绳子,如果谁要是捻麻绳子,这一年会害手指疼,或者手指头会起疮等。因为那个年代,人们穿鞋子都是用手工做的,鞋底得先用麻绳子纳好了,再做鞋帮子。所以,女人们一年到头的,有时间都要捻麻绳子好备用。不知道谁规定这个习俗。我想,肯定是为了叫女人们休息休息一天吧。初九这一天,好像是“簸箕日”,不许簸粮食,要把簸箕藏起来。初十这一天是“石婆娘娘的生日”。这一天不许推磨,不许掐碓。因为磨是石头做的,碓臼子也是石头做的。所以,那天人们都不掐碓、推磨。其实,我想这些风俗就是为了叫女人们歇歇的。因为这些活都是女人们干的,一年到头的也该让她们歇歇了!十一到十四好像没有什么讲究。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都要团汤圆子吃。有包生脂的(即生的猪油),有的是花生荤油白糖馅的,有的人家什么也不包,吃的时候沾点糖的。这一天很热闹,城里人放花灯。农村人有条件的,在集市买一花灯,里面点支蜡烛,给小孩玩。当然玩的时候得有大人陪着。因为农村家家都有草垛,怕会玩失火。这天晚上,在我们家乡还有“照蚴虫”(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字)这个风俗。蚴虫可能是各种虫子的总称。这项活动我的印象很深刻,至今我还记忆犹新。从我记事起,那天晚饭后,我祖母和母亲端着个油灯,那个时候还没有煤油灯。油灯有一拃(就是用手量的)高,上面是个灯碗子,里面放的是黄豆油,油里面是买来的灯草。灯草浸在油里,草头露在灯碗沿边,点着火就是个灯。我母亲就端着这个油灯,在各个房间里、旮旯里、盛粮食用的大缸小坛子周围照啊照。嘴里还不停地念道:“照、照、照蚴虫,照蚴虫害腚疼。俺家里没有一个,刘大仙家里一大垛!”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念叨。这个屋里照完了,再到那个屋子里照。我们觉得很有趣。
后来祖父母和我们分家以后,这项活动是我和我母亲做的。油灯也换成了煤油罩子灯了。各种年俗到了正月十五就结束了,年也过完了。
现在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以前那些年俗也淡化了,也没有谁再去做照蚴虫这件事情了。但是,那个年代的一些年俗,我还记忆犹新,念念不忘!



作者简介:卢秀莲,女,网名映日荷花。中共党员,中学高级职称,语文教师。退休后爱写点作品在《中国乡村》、《连云港日报》、《赣榆文艺》报刊杂志及孔雀文化、文化佳园、华文原创、作家文萃等微刊上发表,共有百余篇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罗天光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2169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