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把准写作感情自控的尺度 | 作者 周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海洋摄影 发表于 2024-3-21 15:3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海洋摄影
2024-3-21 15:32:43 1926 0 看楼主


每天看微信,已是当下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有的作者写作内容很受读者喜爱,而有的作者写的内容令人厌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写作感情自控的尺度没有把握准,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写作过程中,好多作者的“情”与“意”,都极力追求得到自由酣畅的发挥,才感觉“过瘾”。但是,这种发挥并不是任性的,毫无止境的,必须学会自控,作者主观感情在文字中的渗透、流泻、喷发应当有一个“尺度”,有一个最佳点,“过了”或“不及”都是不理想的。
例如,《左传》中脍炙人口的“淆之战”,几乎用十之八九的篇幅去写战前的种种矛盾,从蹇叔哭师,到王孙满断定秦师“必败”,到弦高救郑,到灭滑而归,秦国的不义之师已被各种各样的矛盾推到了溃灭的边缘,弓已满弦,剑已出鞘,泥丸在坡,势不可挡,何必再絮絮叨叨地描写秦军败北的实况?
《战争与和平》中对库图佐夫结局的描写,也证明这个问题。这位力挽狂澜的白发元帅,忍辱负重地在战争道路上走完了自己的历程,本来是可以多花些笔墨来交待的,然而,当客观势头业已形成,当读者循着小说的气势已用心灵感受到那一必然的结局,作者就不再饶舌了,只是简洁地写了几句,留给这位民族战争的代表的,只有一死而已,于是,他死了。
上述例证说明了一个道理,在写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将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揭示出来,让读者毫不含糊地、洞若观火地看到了必然的归宿。做到了这一点,你就是不把结局亮出来,读者也会通过积极的表象活动和思维活动,去填补“空白”,去揭开“最后的一幕”。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续书,更是成了众多硏究者批评、指责的对象。看来,写作过程作为主、客观矛盾统一的运动过程,主体的感情自我调节,既充分发挥,又不任意施与、强行扩张,是非常紧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海洋摄影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1926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