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碗热粥老邳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晚景入寒窗
2024-5-25 08:53:41 1591 0 看楼主
一碗热粥

  作者:刘勇

在家乡邳州,品类繁多的早点中,热粥无疑是硬核的存在。

冬天的早晨,一碗热粥“突突地”下肚,就像机器的一遍预热,开始了一天里为柴米油盐而奔忙的序幕。

热粥的食材和制作方法很简单,它以本地生长期较长的大豆为佳,挑选淘洗后,用小拐磨拐汁,滤渣留汁,再勾兑少量米粉或面糊,装锅添柴,等待沸腾后趁热舀入瓦缸,算是把香味腾个窝。看似不必的倒腾,却是烧粥必不可少的一环,一是不漆锅,二是能够摆脱大锅里的铁质味,瓦缸属于泥烧,它能足够保持所选食材的天然风味。

苏东坡在徐州任职时所作《热粥诗》:“身心颠倒不自知,更识人间有真味”。除了对味道赞美之外,我读出这个大诗人也在盛赞予他热粥的人。

倒回童年的片段,定格冬天。在铁富老街岔道口,我随母亲是喝过几次粥的。地址是现在的华联超市门口,过去有一家早点铺,南北摆放几张简易的长方桌,长条凳子,供食客落座。

当我和母亲坐上去,卖粥人一边招呼“来了,来了”一边左手“哗啦哗啦”拿起大瓷碗,右手擎一把长勺子,从裹着一层保温棉被的瓦罐舀出热粥来,手臂一个优美的收官回弹动作,一滴粥也不会溢出碗外,再抓几颗盐豆洒在上面,动作一气呵成。

一碗喷香的热粥足够调动食客的饥饿神经。因为它即有温度,也有厚度。相比清汤寡水它充满丰富的内容,它承起的几颗盐豆,像琥珀色的珍珠镶在玉石上。

热粥初端上桌不宜急喝,需要转着碗边轻轻地吸溜,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啜,等温度适口,热粥就越来越稠,口感更好,更觉饱肚,这时大口喝着,碗里一口一个窝窝。

过去,热粥一毛一碗,油条一毛五分的样子,粥和油条是绝佳的搭配,一个金黄,一个温润,少一样不可,少一样就没有了吃早点的灵魂。当然,粥铺也必炸油条, 赶开醒好的面团,用刀背横切成一指宽的短条,再用筷子在上面压一压,两根并住缠绕,然后两手捏住面条的两头,轻轻一拽,再轻轻放入油锅,在油锅滋滋翻滚的油条煞是诱人。 母亲会买一根放在我的碗沿上,她不吃,她说一碗粥就饱,我喝的慢,母亲喝的快,碗见底了,她用筷尖轻轻地刮着碗底,挂碗的薄粥被刮出一道道的划迹。卖粥人挺大方,又免费给母亲加上一碗,母亲悄悄告诉我,我们不光喝粥,同时也要感受别人家的善良。

喝粥可以养生,过去当然谈不上,影视中僧人常常有在寺庙里施粥的场面,粥的渊源应该与佛有关联吧?

最近的一个早上,我在街头买了一碗热粥打包带回家,卖粥的是一个扎着马尾的年轻妇人,她舀够分量之外,又顺手多送了一碗给我,这无心的一送,如同小时候在粥铺的那一送,无论是过去的雪中送炭还是现在的锦上添花,都让人温暖。我喝着她烧制的热粥,依然是大豆和面粉的传统浓香,依然是童年的味道,依然蕴藏着别人家的善良。

茶有茶道,不知粥有没有粥道。但凡让人喜爱的食物,一面是传承好的食材,一面是传承好的人心,比如一碗热粥,我想大概如此。

油条咸豆叙春秋,一碗热粥老邳州。

乡村 文化 邳州图话 文学 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晚景入寒窗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1591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