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口沉重的话题(报告文学)
作者:刘开
![]()
一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民办老师问题,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
1994年8月的暑假期间,东营市利津县利津镇不同一般的教育改革大会,借用县府的会议室隆重开幕。内容是辞退部分民办教师,主席台上,端坐着全体镇委,镇府的全体官员,副镇长程青山(外号程大喇叭),在传达会议报告。“民办老师早晚要消失,今年不下去,明年也是要下去。东方不亮西方亮,早下去根据自己的特长,早找适合自己的工作,转正是没有可能的……”
这是利津县委、县政府为在1995年全部取消民办老师,有计划地采取的强硬手段。
尽管大部分民办老师干了几十年,对已熟悉的工作有所留恋,但这是形势,反正迟早要被辞退,那就任命运安排吧。自古“百无一用是书生”,给学生作了几十年的表率,再大的不情愿,也绵羊式的忍着。
在挨了一闷棍后,慢慢人们明白了真相,东营市有三区三县(东营区、河口区、牛庄区、广饶县、利津县、垦利县),利津县最穷是出了名的。这次教育改革,山东省教育厅也没有具体文件辞退在编民师,整个东营市,除去利津县,都是辞退的临时代课民师,正式在编的,“四证齐全”的民办老师没有动。利津县委书记曹连杰,分管教育的副县长陈胜,教育局长刘晋伦,争当了全市教育改革的急先锋。据说市里先安排广饶县试点,广饶没有应。被利津抢了来。以县财政困难为由,大刀阔斧砍了正式民办教师的40%,158名“四证齐全”的正式在编民师被辞退。为了1995年全县取消民办教师,做了轻松的伏笔。这些在这次改革中立了功的领导,都得到了高升。
大部分二、三十年教龄的老民办教师,以不足两千元的生活补助一次性辞退。一位二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发出这样的悲叹:“二十多年的教龄值一个绵羊钱,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黄河口有一民间谚语,也能说明问题,“广饶有能人,垦利人帮人,利津人弄(对付)人。”真是“千古奇冤,利津一叶”。1995年,整个利津县躲过此劫的民办教师,一律被转正。被辞退的158名民师,却牺牲在解放的黎明。
二
具体怎样下裁这民办教师的40%,县里的标准是看最后三年的考核成绩,谁的考分低谁下去。由各乡、镇教委具体操作,这就给部分“道貌岸然,满肚子男盗女娼”的教委主任掌握了杀生大权。最后结果被辞退的是教学能力高,家庭负担重,教龄偏长,年龄偏高的骨干教师,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多年的教学“混子”居然“合格”,被辞退的是“不合格”教师。
后来人们反思,这些被辞退的民办教师,也许思想僵化,严格恪守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教书育人。时代的变化,他们没多少在意。他们时刻以传统的国学思想在要求自己,要求学生。而社会上却以“厚黑学”,“狼道精神”成为时髦。平时教学“狗屁不通”的人,却会“走门子、花大钱”,不论采取什么手段,达到目的就是胜利。古往今来,各行各业,注重道德,埋头研究业务的人,往往都没有好下场。被称谓“只顾低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而不研究业务的人往往注重研究“走门子、拉关系”,最后这些人是赢家。
三
1994年至2014年,20个年头,人生有几个20年?当年他们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工不工,农不农苦熬了第一个20年。从1994年被辞退,又一个20年,这20年一分钱的生活补助都没有,还被扣上“不合格教师”的帽子。下面我就写出几个“不合格”教师的人和事。
利津县北岭乡的薄万坤,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康宁村理论小组组长,后任民办老师。国家级、省级报刊多次发表文章,特别是《山东民兵》发表最多,参加理论写作交流会,曾得到山大校长成仿吾的接见。当年薄万坤脚蹬粗布鞋,头顶草苇笠去开会,成仿吾握着薄万坤的手说:“共产党就喜欢这样的。”在北岭乡的小学、中学,桃李满天下,论教学水平,学生们都佩服的五体投地,这是一个被辞退的“不合格”老师。
试问被转正的人员有几个达到这样的水平呢?究其原因,当年这些40岁左右的人,上有老下有小,民办教师收入甚微,家庭负担太重,他们把教学质量看得比命都重要,决不能误人子弟,既不能“荒”了孩子,又不能“荒”了土地,土地是一大家人赖以生存的口粮。他们没有精力去研究某个领导的爱好,去投机钻营。也许是凭着多年的教学质量在坚持着自己的人格及清高,也可能是这部分人从骨子里就没有“为五斗米折腰”。历史上像李白、陶渊明、郑板桥这些先贤,他们当时生活的都不好,又应了黄河口一句谚语,“少一般(样、种类),不成世界。”
利津县付窝乡的袁福春,1994年选聘时,上了两个月课,又被辞退。以综合考核不合格为由。是真不合格,就不成为冤屈,后来知道是被别人顶替了,从此袁福春便走上了二十多年的漫漫上访路。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有个《新闻焦点》节目,2009年11月18日早7点,以《漫长的上访路》为题,播讲了袁福春和另一位老师的事。不妨摘开头一段:“各位听众,欢迎收听新闻焦点。自去年开始,我们新闻焦点栏目不断地接到一位东营听众的来电,反映在1994年教育改革中受到不公平待遇问题。时隔多年,他们仍不停地四处奔波。
经记者了解得知他俩在当年教育改革中本来已经选聘上后,由于乡教委操作不当而又落聘。事情得追溯到1994年,东营市利津县开展教育改革,两位小学一级教师,开始被录用。其中一位多年的小学校长,另一位是当时学历最高的一级教师,选聘可谓顺理成章。但就在他们上了两个月的课后却被告知让他们回家……”电台记者专程到利津采访了袁福春,并到利津县教育局现场办公,得到的照样是官腔扯皮。
利津镇的刘闻,20多年教龄,其中多半年份是先进工作者,1989年5月,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山东人民广播电台,齐鲁晚报编辑部,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山东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室,山东教育社,安徽教育社等11单位,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小学生作文大奖赛”中,他的学生有三名分别获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这又是一位“不合格”教师,试问利津县的合格教师水平得多高?
王庄乡的扈宝芬,20多年教龄,自己的学生已有当到县长的级别。这不能说是老师的功劳,但在小学这一基础阶段中,她没有误人子弟,并且这一启蒙阶段,扈宝芬做得最好。够了!不一一例举,不合格他们能坚持20年?
四
《东营市人事志》说:“1998年,东营市除违纪国家法规政策的民办教师外,一次性全部转为公办教师。东营市成为山东省第三个无民办教师的地级市。”而在东营市最穷的利津县,竟在1995年就成为无民办教师的县,以砍杀民办教师的40%,一跃前列,步伐如此之快。
这些被辞退的人们,要找个说理的地方,县级不行,就市级,市级、省级不行就进京。利津县进京上访出名,人员最多、次数最多。像当年的地下工作者,躲开村书记的监视,避开乡镇级的围追堵截,疲惫不堪地出现在京城。不等谈到正题,东营市的驻京办事处已给东营市政府打了电话。以最快的速度,县、乡级公安人员像押解犯人一样,把上访人员解了回来,开始还只是训斥,后来竟拳、脚相加,拘留监禁各乡镇为首者半月,扣押身份证。着实惹怒了地方官员,当时利津镇的党委书记在会上公开宣讲:“就是不给他们解决,拖死他们,我们宁愿把钱花在驻京办的罚款上,也不给他们一分补助!”
后来民师们几次进中南海上访,办事人员说:“你们这种情况不应该被辞退。”但天高皇帝远,解决问题归根结底是当地政府,这就使解决问题难于上青天。当时的领导,有的已退休,有的已作古,谁也不愿意给他们去揩屁股。
2010年全国性的代课教师问题,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引起各界人士的同情,2010年1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评论,《对代课教师有情,是为我们良心安宁》。“任何决策,无论多么理由充分,都不应离开常识。任何政策,无论怎样需要坚决执行,都不应离开常情。因为,我们有血有肉有感情。切不可,为了蝇头大小的节省,伤了几代人的心灵……”
五
2014年,在全国性解决民办代课老师问题的大气候下,东营市利津县祈盼20年的老民办们有一线转机。东营市及各县区出台“原民办代课教师调查摸底工作宣传提纲”调查摸底范围如下:凡具有我县户籍,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享受城镇职工退休待遇,曾在公办(含乡镇、村集体举办)中小学或幼儿园教师岗位(不含非教师岗位的勤杂人员)上连续任教满1年以上的下列人员:
1、1985年8月底前任教且离开教学岗位的的原民办教师;
2、1985年9月在岗,但未登记和未取得民师证书的原民办教师;
3、1985年10月至2002年12月31日前任教的原代课教师;
4、2002年12月31日前农村公办幼儿园的代课教师;
5、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下放的公办教师;
6、2002年12月31日后在农村公办中小学任教的代课教师(同一人在此之前任教的时间另按第三类镇表统计,并单独说明);
7、按鲁教人字(1987)32号,鲁教发(1989)368号文件登记并取得民师证书的辞退民办教师;
8、其他(另附文字说明)。
摸底归摸底,具体解决,雷声大雨点小,摸底七、八种情况,具体解决呢,一刀切。统一按鲁教人发(2014)1号文件,山东省教育厅等4部门印发“关于向农村原民办代课教师发放教龄补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简单地说,不论什么情况都是每月领的补助是“20X教龄”还得等到年满60周岁。原退养的民办教师领双份,既领退休金,仍领教龄补助。纳入城镇养老的也领双份,最后只要报名的都有。
正式在编的民办教师与临时代课教师享受同一种补助办法。这太不公平,难免他们要继续上访。
2014年5月21日,利津县民师代表去济南上访,中央巡视小组接访。2015年中央巡视小组“回头看”,他们又去济南。
山东省教育厅为何不执行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中央编办“关于妥善解决中小学代课老师问题的指导意见”(教人(2011)8号文件)?
文件的第二条第8款明确规定:“妥善解决民办教师遗留问题,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通知》,(国办发[1997]32号)等文件粮神,按照社会保障政策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将被辞退原民办教师纳入相应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
党中央时刻在关心民生问题,下边的政府何时给这些被辞退的民办教师一个满意的答复。
![]()
作者简介:刘开,真实姓名刘其文,东营市作协会员,东营市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黄河报》、《东营日报》、《枣庄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