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了沉默的大多数——邳州运河小学教师大爱手记选 | 作者 刘成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惑耗淇 发表于 2024-11-4 20:3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惑耗淇
2024-11-4 20:37:10 1300 0 看楼主


10月 17日 下午,在“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行动”之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执教了《猎人海力布》一课。这是上课班级第一次走进大报告厅上课,孩子们在台上正襟危坐、表情严肃,生怕被老师叫到回答问题。我用现场“采访”的方式和孩子们互动,效果不佳。课后想来,孩子们紧张,源于环境的陌生,老师们的关注,校长的执教。在课前交流时,其实应该让孩子们和台下的老师们打打招呼,请老师们给孩子们鼓鼓掌,这样课前热身会让现场氛围轻松下来,为整节课创设积极的学习心理情境。一开场学生举手发言寥寥无几怯生生,所以在课堂上,我没有按照预设的流程走,而是通过努力调控、主动对话、挑起“矛盾”、多维评价,用语言、表情和肢体拉近孩子和课堂的距离,力求让沉默不语、表情僵硬的孩子们露出笑容、开口说话。
发现“李小龙”
指名朗读课文时,一位同学毛遂自荐,他长得有点像李小龙。我想利用这一“资源”让他成为师生互动的“先锋”。“大家看看他像李小龙吗?”当我让他向台下老师打招呼时,大家不约而同都说“像”。李小龙读得很好,只错了一处,我的点评是“胆大还须心细,‘武林高手’对每个字都要温柔以待。”课上,李小龙渐入佳境,他时而沉思、时而点头,时而为同伴的表达热情鼓掌。李小龙的“出现”,让课堂氛围渐渐活跃,在关注“明星”的同时,孩子们悄然间也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在安排多位学生分节读文后,我想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一节只有两句话,我让学生猜一猜:老师为啥会选择读这一节呢?孩子们思想逐渐放开,多位同学争相表达:“您想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大家。”“最后一节是中心句吧?”“主角总在最后出场!”李小龙这时候脱口而出:“难道老师也怕读错?”李小龙的质疑与可爱神情让我忍俊不禁,连现场观课的老师也报以会意的微笑。课堂,不就是在不经意的家常话语流淌中,显现出孩子们的成长与变化吗?
老师要有一双“复眼”
复眼是昆虫及某些节肢动物的重要视觉器官,它们通过大量的小眼共同协作来实现对周围环境的视觉感知和适应。迁移到课堂上,当体现为老师敏锐的觉察力。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重新认识你自己》一书中说:“只有先具备了关怀之心才能全神贯注。换句话说,你必须由衷地想去了解一件事物,才会付出全部的心力去觉察它。”课堂上若想让孩子们活力满满、自信表达,老师必须每节课都保持全观而且充满觉察力,觉察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和言行。在这堂课上,当第一排的孩子朗读时,其他学生凝神谛听,只有最后一排两个女生微笑而对,我即刻走过去和她们交流;当课堂进行到深入讨论阶段时,我走到坐在最远角落的那个男生,询问其想法;因为台上座位不够,我还须走下舞台,关注坐在下面孩子的反应;当孩子们出现交流困难发出“嗯......呃.......”时,我及时对接文中大量的语气词,引导他们关注这一表达现象;当一个女生把手微微举起又悄悄放下时,我即刻跑过去给她以信心和力量;当那个自信满满的孩子说他一定能读对、我巧妙地给他卸包袱;当学生们神情稍显疲惫时,我下意识地赶紧设计“话中话”“题外题”来转移学生注意力,重新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这些,都不是预设的,也都是预设的。课堂上,老师就应该有这样一双“复眼”、一双“慧眼”,才能在纷扰的课堂中把学生的问题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让表达更多维
这节课其实学生已经学过了,为什么还要再“烫剩饭”呢?经过观察和调研,我发现较多老师在平时教学中更多的是在“教知识”,我把这节课“教什么”则定位在“教学生如何去表达”。学过的11节课文,指名分节读,只有一个孩子做到完全正确。也就是说在基础性目标达成度上,存在不扎实的问题。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朗读是表达的基本技能。一位老特级教师曾说:语文课要充分地读,学生读不正确,老师不要开讲。怎样把“读正确”这一表达“保底工程”做好呢?早读课一定要读起来,课堂上一定要指导起来,学生要有充分朗读的时间。为了检验、训练、展示学生的表达力,教师还须善于捕捉教学时机,做到“让一步”“慢一步”“退一步”“停一步”“缓一步”。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把课堂上宝贵的时间留给孩子,让他们充分、自由地表达。当然,表达的形式是多样的,融合感官的表达是我们追求的旨归。当学生的语言、表情、肢体、心理都参与学习和表达了,那就是全神贯注,那就是沉浸式学习,学生的素养正是在这样的深度学习中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经过统计,课上40个孩子超过一半学生站起来或台前发言。在最后环节,同学们还对自己、班级和老师进行评价和打分,从评价结果看,师生都有提升空间,这正是反思和表达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语文教师要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座宝藏,等待我们去开掘。教师要反思自己的儿童观和教学观,让更多的孩子在课堂上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乐于表达,为了唤醒和激活课堂上沉默的大多数,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惑耗淇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1300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