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四次口服心不服的“服从分配”带有鲜明时代烙印 | 徐景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罗天光 发表于 2025-2-27 22:2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罗天光
2025-2-27 22:24:19 774 0 看楼主


我有过四次口服心不服的“服从分配”,都处在人生转折的关口。   1975年高中毕业时,要填申请下放登记表。心知肚明,填上“服从分配”,就意味着户口由城镇变成农村,意味着人生最美好的求知年华都要付于艰苦而又原始的体力劳动,意味着少年的许多浪漫美好的理想都要一一化作泡影,意味着前途的瞻念不寒而栗。但不服从分配,又意味着将成为黑人黑户,成为受社会歧视的落后分子。于是,自觉地在“是否服从分配栏”里填上“服从分配”,而且外表上,一副挺快乐的模样。   在农村滚了三年泥巴,磨了一手老茧,还没弄明白该怎样大有作为时,文革终结了,高考恢复了,终于有了一次掌握命运的机会。在入学志愿表上填了三所心仪已久的大学,而最后一栏却又是必须要填的“是否服从分配”。那时大学复课的少,专业设置更少,考生又多得出奇,最后只能根据分数拉郎配。结果是又一次服从分配,上了那三所大学之外的学校。所以当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怎么也兴奋不起来,倒还有些微微的失落之感。   大学苦读四年后,又要填毕业分配表了。那一年是全省统配,我乡土观念强,不想到外地工作,填表时,三个志愿栏里,都填的是家乡,但最后一栏又是“是否服从分配”。领导说不填不行,而且还必须要填“服从分配”,否则的话,就是思想落后,还可能取消分配资格。于是忐忑不安地填上“服从分配”四个字,没想到,又是这四个字见了效,我被分配到了外地。 在外地工作了四年,因为大小也算个“舍不得放的人才”,所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调回家乡来。没想到接收部门说,我必须到农村学校去,否则不接收,而且也不准改行。那时心中真失望真悲凉,我当时所在的淮阴中学,是有近百年历史的老牌省重点中学,城市是地级市,我又是教学骨干,回到家乡的小县城学校来,实在是屈高就低,本该大受欢迎才是,却受如此冷遇。但还是在商调表上写下了“服从分配”四个字。不过这一次,我是言行不一了。报到前,找了有关领导,领导打电话给那部门负责人,说人家调回来的目的,就是解决夫妻分居两地问题,再让人下农村,情理不通!结果,留在了县城。   从1975年第一次填写“服从分配”离家,到1985年最后一次填写“服从分配”回家,用了整整十年时间,走过了一条长长的圆圆的人生路。这十年是国家发生巨变的十年,而我个人服从分配的经历,也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其中有着许多值得思索而又很难说清的社会原因。今天人们在选择自己的前途时,有了更为宽广的空间,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因而今天回忆这一段服从分配的个人经历时,心中既有苦涩,但更多的却又是欣慰。虽然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已没有多少人生选择的可能了,但现在的年轻人,却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人生之路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权利。懂得尊重人,给每个人以尽可能大的选择空间,这是社会质的进步!
本文作于1995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罗天光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774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