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梅雨来袭,湿邪入体!衣、食、住、行要这样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林妹妹 发表于 2020-6-28 14:2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林妹妹
2020-6-28 14:26:14 4108 0 看楼主
每年的六月中旬至七月中上旬前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便进入到“梅雨”季节,由于此时正是江南杨梅的成熟期,故称为“梅雨”。此时气温偏高,气压偏低,常常连绵阴雨,空气湿度往往都在80~90%以上,衣物等容易发霉,因而有时亦把“梅雨”称为“霉雨”。




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有时还有局部强降雨,民谚云:“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此时,湿邪便趁机作祟,侵入人体,人们常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不佳、口中甜腻、手脚发胀、头晕发昏、大便溏薄等症状,这些都是湿重表现。

梅雨季节如何养生

1、防伤脾 忌食冷饮

由于梅雨时节空气湿度相对较大,而脾为湿土之脏,湿邪最易犯脾,因此容易导致一些人出现食欲不佳、呕吐、腹胀、大便不成形或黏腻不爽等症状。



对此,中医专家指出,人们在遵循“少酸多甘”的同时,宜多食用健脾祛湿之品,比如山药、赤小豆、薏苡仁、扁豆等。

2、防肝亢 不要熬夜

夏季阳气骤升,易引起肝阳上亢,继而诱发很多人常见的牙痛、头痛眩晕、目赤眼疾等疾患,这就是老百姓俗称的“上火”。




为了防止上火,除了要尽量避免熬夜,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在日常的三餐饮食上还要定时定量。此外,还可以每日按压太冲穴1—3分钟,揉100—300下,如此可助防肝亢。



3、防余寒 护好关节

今年雨水比较多,不少地方频降暴雨,导致早晚温差较大。因此中医专家建议,早出晚归者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寒感冒。此时湿度大,风湿顽疾易复发,不要久居潮湿之地,注意关节部位保暖,穿衣要护关节。

如何从衣食住行等几个方面来化解梅雨所带来的湿气呢?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张恩树主任医师给您来支招:



梅雨季节,温度忽高忽低,出了太阳,倍感闷热,有时还会出现“太阳雨”,空气湿度大,即所谓的“桑拿天”;不出太阳,多日阴雨,甚至大暴雨,阳光寡照,便显阴冷,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民间又有“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之说。



所以穿衣需常备一件长袖衬衫或者薄外套,以根据阴晴风雨随意加减,年老体弱者更需注意。

在室外活动时,如果淋了雨,或者蹚了水,回家后要赶紧换掉湿衣服,擦干身子,必要时可以喝一碗姜汤以祛寒湿。

此外,梅雨季节,换洗衣服由于缺少晾晒,往往有点湿漉漉的感觉,所以要趁短暂的日光及时晾晒,必要时可用空调的除湿模式,适当吹干衣物,尽量不要将湿衣着身。






湿气主要伤及人体的脾胃,影响运化功能,部分人会出现“疰(zhù)夏”的症状。此时应以清淡、祛暑、清热食物为主,不宜过食生冷、油腻之品。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如果吃太多冷饮或寒凉之物,或过度使用空调,让体内寒湿潴留,导致“外湿”和“内湿”合邪,极易出现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等病症。



此时可多吃应时蔬菜瓜果,如黄瓜、冬瓜、丝瓜、绿豆、红豆、苡仁、苋菜、黑鱼、西瓜、哈密瓜等,但切记不可过量食用,尽量避免吃冰镇水果或冰镇饮料。食疗可选用苡米红豆粥、苡米莲子粥、绿豆汤、金银花露、鲫鱼冬瓜汤等。

如吹空调过久,出现恶心、头身困重等“空调病”之症状,可服藿香正气水等中成药散寒祛湿温里。



由于空气湿度过大,家中被褥、凉席、衣物甚至墙壁等多易滋生霉菌,部分低洼地区,有时发生洪涝灾害,家中进水,更易发生大片霉变。如果人生活在霉乎乎的环境中,湿气怎能不上身?




在阴雨天时,要注意关闭门窗,等天晴后及时打开门窗通风,让室内空气流通,以祛除湿气。

凉席每隔数天,以开水擦拭,最好放到室外适当吹吹风,否则霉变的凉席或被子上会滋生更多的螨虫,引发过敏、瘙痒。

现家庭中多使用空调,但夏天首次使用之前一定要记住清洗过滤网,室内湿度太大,建议使用除湿模式,一可快速降温,二可降低湿度。



这个季节,外出常常遇到“东边日出西边雨”,所以出门时最好常备雨具,以防淋雨。出游时勿在阴冷潮湿之地久留。有时白天晚间均湿气困人,夜间不易入睡,此时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注意加强体育锻炼,以振奋体内阳气达到祛湿之目的,可慢跑快走为宜,不宜运动过度,出汗后适当补充水分和盐分,温开水或淡盐水为佳,运动后,冲一把热水澡,毛孔开张,体内湿邪和毒素一并清洗,岂不爽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林妹妹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4108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