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抗疫时期,老人、孩子、孕妇3类人群,如何做好身心防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历史人物费 发表于 2020-3-6 11:41: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历史人物费
2020-3-6 11:41:17 2840 0 看楼主
2月24日,新闻媒体报道了一则消息:在湖北十堰市某社区,志愿者上门量体温时,发现一名71岁老人在家去世多天,而家中还有一名五六岁的男孩,只能靠吃饼干为生。

志愿者询问男孩为什么不出去时,小男孩说:“爷爷说外面有病毒,不能出去……”孩子乖巧的令人心疼。据了解,男孩的父母在外地打工,父亲是独子,奶奶半年前已经去世,爷爷生前身体也不好,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这样的悲剧让人心酸,再次提醒我们,像老人、小孩这类特殊群体,尤其在疫情之下,更应该及时给予关注。



谁也没料到,今年春节人们会以“隔离”的形式宅在家,不过这也让大家有更多时间来陪伴家人。宅家的日子,除了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之外,恐怕也还有各种烦恼和头疼,其中之一便是如何照顾好家庭成员(尤其是老人、小孩、孕妇),处理好各种细小矛盾。

矛盾或悲剧的来源可能在于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不同。当疫情来袭,老人觉得没啥,口罩戴不戴无所谓;成年人感到病毒很危险,极力劝说家人带好口罩,别瞎转悠;孩子们则会变的不安、吵闹和焦躁,等等。

如果家里有孕妇的话,在此节骨眼上,更要照顾好她们的方方面面。如此,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安抚并照顾好老人、小孩、孕妇等特殊人群的身心健康,顺利渡过这段“抗疫时期”?

孩子篇



家长的行为会成为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包括说话、情绪表达、人际关系、问题解决等方式。同时,家长同孩子交流、相处的方式也会影响孩子对疫情的认识、情绪和行为。如果大人表现的恐慌、焦躁、愤怒,孩子也会受到传染。

但是,由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理解能力不一样,致使他们对疫情的认识和反应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启示我们:要区别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有区别的帮助他们来调节自己。

01



学龄前儿童(0-6岁):安全感建立为主

此时期的孩子因为年龄小,还不能完全理解疫情。但他们依然能感受到周围环境和大人的变化,从而在进食、睡眠等生理方面出现异常,或是表现出哭闹、黏人、退行的行为,或是变得更安静、更乖。

因此,当孩子还不能理解病毒、疫情等信息时,家长可通过绘本和故事,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要怎么做,如何保护自己。同时告知孩子,家人会照顾好大家,从而增加孩子的安全感。也可通过其他事情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02



学龄儿童(6-12岁):行为引导为主

疫情之下,隔离在家,孩子平时的活动场所会减少,而家成为他们唯一的游乐或宣泄场所。孩子会对身体受伤、疾病和死亡等较为关注和恐惧,他们的反应可能是紧张、害怕,也可能是反复玩相关主题游戏、反复询问疫情信息、攻击性行为增加等。

家长可以跟孩子共同学习浅显、有趣的病毒科普知识,回答孩子的疑问,增加同孩子的交流互动,培养孩子收集信息、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和孩子一块进行有趣的游戏和体育活动,并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03



青少年(12-18岁):思维模式引导为主

此时期的孩子常表现出焦虑、担忧、情绪低落、愤怒、矛盾等情绪,也有可能会出现攻击或冒险性、固执、脆弱等行为。由于青少年容易受到外界行为或言论的影响,从而使他们表现的情绪不稳、不成熟、鲁莽等情况。

针对此次疫情,家长可引导孩子学习科学、权威的防护知识,仔细倾听他们的想法,引导积极思维的养成,这是一次难得的亲子交流机会;还可以让孩子教家长一些知识、技能,比如跳舞、体操、游戏等,这可以让孩子获得成就感;鼓励孩子通过微信、QQ等工具与好友、亲人交流;督促孩子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和学习生活。

参考资料:

1.《疫路心防——用温暖照亮前方》

2.《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社区服务心理支持技巧 50 问》

老人篇



由于老年人的抵抗力、免疫力比年轻人差,这让老年人成为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和高危易发人群。从感染数据可以看到,患者平均年龄51岁,30-69岁患者占77.8%,而疫情的危重症人群以中老年人居多。因此,家庭需要仔细照顾老人,而老人自身也要主动做好防护。

1.客观、理性认识疫情。通过官方媒体来获取准确信息,不轻信和传播来自非官方渠道的疫情信息,防止出现盲目乐观或恐慌心理。

2.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商场、车站、棋牌室、麻将馆等地。如果非要外出,要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尽量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物品和部位。

3.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与家人共同进行娱乐活动,与亲属、朋友等通过手机、互联网等进行沟通交流,形成互相关爱和支持的家庭氛围。

4.制定一个新的健康生活时间表,保持规律的作息,注意补充营养,居室勤通风,主动测量体温,合理适度锻炼身体,比如太极、慢走等。
如果发现自己非常恐惧、焦虑、抑郁、愤怒时,先尝试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然后通过向家人诉说、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进行缓解。若负面情绪状态持续得不到改善,需要及时通过互联网或心理援助热线寻求专业帮助,必要时还要到医院去就诊。

参考资料:

1.《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调适指南》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给老年朋友的一封信》

孕妇篇



孕产妇同样是易感人群。作为特殊群体,她们的健康、情绪、行为和心理等状态都容易出现波动,用药也有很大的限制。一旦感染,将会对孕妇和胎儿产生极大危险。因此,家庭不仅要关心孕妇的身体健康,还要照顾到她们的情绪、想法、睡眠等变化。

1.提供舒适的环境,充足的饮食。建议给予孕妇相对安静的环境,增加环境舒适程度。还要按照既往的节奏生活,规律作息,饮食营养要丰富,但不能暴饮暴食。

2. 孕妇有情绪不要压着,要接纳自身出现的负性情绪。家人应给予孕妇适当的情感支持,倾听她们的内心感受,鼓励她们说出来;理解、接纳她们的恐慌、紧张、焦虑、愤怒等情绪,积极给予支持及陪伴。

3. 由家人或其他熟悉的人照料,尽量由家人照顾。如果家人因为隔离等情况无法亲自照顾时,尽量由熟悉的人进行照顾,帮助建立安全感。

4.照顾者需要及时调整自身的消极情绪。在疫情持续期间,每个人都可能出现焦虑、抑郁、恐慌等情绪,那么这种情绪也会传染给孕妇,进而影响到胎儿。因此,家庭成员应及时处理自己的压力并积极调整情绪,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5.避免频繁关注负面信息,应该浏览科学、权威的疫情信息和防护知识。这可以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从而提升内心的安全感和确定感。

参考资料: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民心理健康实例手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历史人物费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2840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