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难忘煎饼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晚景入寒窗
2023-5-27 11:50:40 8007 0 看楼主
难忘煎饼香

作者:刘开


我吃过淄博的煎饼,那是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父亲在张店汽修厂工作,鲁北农作物全部涝光,我和母亲被接到张店。父亲一个人的食品定量,三口人吃,肯定是不够的。人们在工厂的空地边角上种了甜菜,作为代食品,但大量食用青菜,抵不住饿,还会拉肚子。和父亲在一起的刘树森叔叔,每到星期天,就把我们三口人叫到他家,摊地瓜面黑煎饼,让我们饱餐一顿。刘叔叔是张店本地人,有一个精神病老婆,还有两个半大小子,生活照样艰难。那个年代,同志加兄弟的情意真是令人感动。刘叔叔手很巧,每次都是他亲自摊煎饼,用地瓜面和成糊糊,再用勺子舀在鏊子上,用竹片做成的小耙,在鏊子上旋转一圈,面糊在鏊子上又薄又均匀,稍一会儿,一张煎饼做成了。煎饼又香又甜,现在再高级的食品,也代替不了那个年代的味道。我七十年代吃过临朐的煎饼。黄河口的利津县盛产大豆,但人们解决不了温饱。人们用自行车载上大豆,去临朐换地瓜干。去时的载重量是五、六十斤,来时二百来斤。黄河口人的主食以窝头、馒头为主,这种食品不宜出门人携带,如夏天一天不馏,馒头就会长毛变馊,冬天会冻干变裂。倒是煎饼,不论冬夏,十天半月不会变质。有一次在临朐,好心的当地人见我们带的馒头长了毛,便让我们吃他们的煎饼。那是玉米面掺了少量的面粉做成的,才摊出的煎饼,金黄金黄的,稍微晾一下,又脆又香。临走临朐老乡还给我们捎上了吃一天的煎饼。多少年后也不会忘记。

老年定居台儿庄,儿媳妇是当地人,饭食也溶汇了鲁北、鲁南的特点。主食照样以馒头为主,儿媳会隔三差五地往家买煎饼。开始我也試着吃,总感觉牙齿力不从心,后来发现一个小窍门,用一张煎饼卷刚炒的热菜,熥一会儿再吃,煎饼就好咬的多。我发现台儿庄八、九十岁的老太太吃菜煎饼,还那么随心自如,使我这个鲁北人羡慕不已。有一次我品尝了古城里台城谣的菜煎饼,刚烙成的菜煎饼,咬一口满嘴流油,香味扑鼻,胜过任何一种美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住在台儿庄陈塘小区,离二中较近,一大早,菜煎饼摊摆在了路边,二中的学生队伍,潮水般的由南向北涌。学生们不时地停在菜煎饼摊前,买一份可口的菜煎饼,做为早餐。我想,以后他们不管来到祖国的任何地方工作,都不会忘记家乡的菜煎饼。

作者简介:刘开,本名刘其文,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1956年生,作品见《黄河报》、《山东工人报》、《中国审计报》、《鲁南人文》等。

乡村 | 文化   邳州图话   文学 | 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晚景入寒窗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8007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