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问“怪哉”之类有何妨冯遵慧/文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
不知从那(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当幼年鲁迅问到“怪哉”这个问题时,先生“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地回答“不知道!”每当讲到此处,我们往往会把这件事作为类似恶作剧而轻描淡写地分析一下,学生一笑就过去了,不会去深究。但是,如果深入探究一下,我们会从这件事发现一个重要的教育观念问题,就是如何对待学生的提问。
幼年鲁迅问“怪哉”这一问题,不仅不是恶作剧,而且有很多地方值得肯定。
首先,他对先生的态度是十分恭敬的。在上面引述的这段文字的前文,鲁迅写道:“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由此可见,幼年鲁迅问这个问题时,对先生不仅恭敬,甚至达到了十分崇拜的程度。
再者,他问问题的时机也是十分合适的。他没有盲目发问,更没有打断先生的讲课,而是选择“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的。
最重要的,他是带着对未知事物强烈的好奇心而问的。他“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想问阿长,“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终于遇到了“博学”的先生,所以入学不久,便迫不及待地问了。
最后,他是具有很好的学习潜质的。他作为一个幼小的孩子,不仅知道有“怪哉”这种虫,还知道东方朔,一定非常喜欢读书,并且读过不少书。
那么,先生究竟是因为什么而“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地回答“不知道!”的呢?我们试着来分析一下。
首先,是先生真的不知道吗?显然不是,不仅我们能看出来,连幼年鲁迅也深知“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
再者,是因为先生不喜欢幼年鲁迅吗?他对先生如此崇拜,问问题时又如此谦恭,作为年长而又博学的先生还不至于看不出来吧。
那么,是所问问题的内容不合适吗?我认为是,但又认为不是。
一般人往往会认为,可能是所问问题的内容不太合适。在封建教育制度下,以“四书”“五经”为正统的教育内容,问类似“怪哉”这样的问题,在一位“方正”的私塾先生的心目中,肯定是不合适的。
但是,我又认为,问“怪哉”之类的问题也无伤大雅啊!为什么先生会如此断然地拒绝回答呢?我想,除了所问内容不是“正题”之外,更可能是因为,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这一教育理念方面,这位先生的认识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压制学生大胆质疑提问,不仅会严重挫伤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性,同时,还会让纯真无邪的孩子对成人世界产生怀疑,甚至对成人心理的深不可测产生不满,进而对洁白无瑕的儿童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因此鲁迅写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直到大力提倡“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今天,在“如何激励学生大胆提问”这个问题上,我们在认识与实践之间,往往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首先,学生在课堂上怎样提问,本来应该是比较自由的,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可否提问题,是要受到老师严格控制的。
再者,学生上课提什么样的问题,也应该是比较自由的,而更多的情况则是,老师始终牵着学生的“牛鼻子”走。
其三,尤其是老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并且什么是正确答案,最后还是老师说了算。其实,很多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多元的,并且可以是通过大家民主讨论的。正确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而教师,只不过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只有充分发挥自己思维潜能的人,才能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并不都是十分恰当的,但是,学生只要不是有意搞恶作剧,他们大胆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无疑是应该保护的与激励的。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更要帮助学生发现并提出更多的问题。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今天几乎没有多少人怀疑了。可是,我们平时所努力追求的往往又是,将学生教到明明白白,一点疑问都没有。这种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严重脱离的现象,严重制约着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状态,由来已久。它既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又受到现实教育环境的制约。要想改变这种状态,不仅要在思想观念上不断提高认识,更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大胆尝试,积极实践。
因此,我们要积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创设积极的问题环境,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途径,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不断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想提问题,敢提问题,都提问题,会提问题,多提问题。
2023年5月11日
乡村 | 文化 邳州图话 文学 | 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