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故地重游 | 黄邱山套再访张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晚景入寒窗
2023-3-30 11:18:24 13898 0 看楼主
?黄邱山套再访张塘

文/衡敦壮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微风和煦,正是踏青、春游的好时节。三月的最后一个周日,我驾驶着两轮电动车,踏上了酝酿已久的怀旧之旅,目的地——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张塘村。此次出行,并不是纯粹的春游观景,而是为了寻找40多年前的一段记忆,几十年来,它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能够故地重游回到这里看看,确实是我一个久藏的心愿。
记得我18岁那年的春天,准确的说应该是正月底,因生活困难,没有办法再上学了,便破灭了继续求学的梦想,决定去社会上闯荡。那天,我背着行囊离开了家,顺着大运河不牢河段大堤一路向西,过了汴塘镇后便向西北方向的大山处走去。从早上出发一直到下午两三点钟,过河泉、爬岩山,鞋子磨穿了后跟,脚掌磨出了水泡,终于翻过山梁,进入了黄邱山套,来到了一个村庄,后来才知道这个村庄名叫张塘,当时隶属山东台儿庄区后孟公社。

在村子的西头有一棵高大的老银杏树,树下有半亩多的空地,树西便是一条十几米深的山涧沟,沟西半里地方有个村庄叫赵家圩,紧连着赵家圩的村子叫丁庄,过丁庄向西南约里许便是黄邱村。这个叫张塘的村庄是十八里黄邱山套的第一个村庄,出了黄山套便是江苏徐州市的贾汪。据说这黄邱山套因群山环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八路军运河支队的根据地,支队指挥部就设在离此不远的丁庄村。我看到在老银杏树下有十几个老年村民在拉呱,便上前打招呼。他们看到我背着的行李中有一个大鼓,便问我可是说书的。我说是说书的,原来想去涧头集,走到这又累又饿,想在这讨顿饭吃。他们看我年轻,好像不相信我会说书,便让我唱一段他们试听一下,说如果唱的好便留我在这里包场演唱。这时,一个大爷拿来了凳子,我便在银杏树下支起鼓架,敲起了大鼓。一阵咚咚的鼓声吸引来众多男女老少,我便清清嗓子,唱起了《历史大纲鉴》,一曲尽了,引起众人的喝彩。几位村人一起商议后,便决定留下我在他们村说书。我告诉那位主事的张姓大爷,因为自己走了很远的路来到贵村,实在是饥渴难耐,没有劲再说书,希望能先安排吃点东西,便可以开始。张大爷听到后便安排一个姓童的大爷负责我的生活。童大爷当场安排童大娘回家做饭,一会动夫,童大娘便提着热水壶,篮子中有两个菜,一个是猪肉烩丸子,一个是蒜苗炒鸡蛋,拿了几个煎饼。因当时已经到了农历的正月底二月初,而那猪肉和丸子都是过春节时的菜,煎饼也有点长毛,但是我吃着却特别香,竟然一气吃了六个煎饼,才感觉身体有了力气。

吃饱喝足后,我就在这颗银杏树下演唱大鼓书,记得首场唱的书目是《秦英征西》,这场演出得到了广大乡亲的一致好评,最后达成了包场协议,每场五元钱报酬,管我吃饭,吃住在童大爷家,生活起居由他夫妻俩负责。童大爷待人热情,童大娘善良贤惠,两位老人因为无儿无女,对我这个说书的小伙子倍加疼爱,我在他们村说书一个月,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两位老人无微不至、一如既往地照顾我,让我感觉到了“家”的温暖,享受他们的关爱。在张塘村演唱结束后,我又辗转于赵家圩、丁庄和黄坵山套中众多村庄演唱,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经常在空闲时间去童大爷家串门。我参加工作后,还专门骑自行车去看望过他们一次。时间如水,光阴似箭,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也从一个十八岁的青年变的年近花甲,而童大爷夫妇也都该是已过了百岁。今天,我又一次来到张塘村这棵银杏树下,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如在眼前。而童大爷夫妇已长眠于地下,去世很久了。我访问了好多人,才有一个老人知道他的名字。顺着早年的记忆,找到他们房屋的位置,那个石头垒起的小院,房屋已经倒塌,墙体破落,残墙碎瓦,再也没有当初的模样。因为他们没有后人,连坟在哪个位置都没有人说的清楚,想去他们坟地烧把纸的愿望都难实现。我只有面对着银杏树,深深鞠躬,愿老人家地下有灵,天堂安息。

记忆中当年的银杏树,因为没有文物保护意识,也没有文保标志。它只是人们农闲时闲聊歇脚的地方,我当时也不会去探究它的来历。四十年后,再次来到这里,对这棵古老的银杏树王重新审视,才知道它的价值所在。根据立在古树旁的碑文介绍,该树高21.55米、树围8.35米、树龄在两千年以上。按其粗大,仅次于莒县浮来山银杏,有人认为:此树当排齐鲁第二。当地人说起张塘这棵千年银杏树有“七搂八拃一媳妇”的说法。传说,当年有一个书生进京赶考途中,遇到大雨,就到这棵巨大的银杏树下避雨。他站在树下,竟然身上没有被淋到一滴雨,于是,就来了兴致,想量一下这树到底有多粗。由于没有尺子,他就用搂抱的方式来测量树的围粗。结果,搂了七搂还没搂到起点,正想搂第八搂时,发现量树的起点,站着一位前来避雨的少妇。书生有心想让那少妇让一让,但“男女授受不亲”,他又不好意思开口。可是,他又不想放弃自己的测量,怎么办呢?于是,他就选择了用手拃的方式、继续测量,量了八拃后,正好到了那少妇身边。少妇占的位置怎么量呢?书生想不出别的办法,只好把少妇的体宽也算一个计量单位,将银杏树的树围记成“七搂八拃一媳妇”。

我仔细观看这棵千年古树,枝干斑驳,呈黑褐色,树高20余米,胸高直径2.52米,据说要八个人合抱才能揽过。它虽然历经千年风霜,仍然生命力强劲,春天萌芽后,空中凌厉生出的侧枝上,仍然挂满绿叶,到了秋天则是金叶满枝,亭亭玉立,庞大的树枝形成的十多米的树冠,远远望上去,亭亭如华盖,姿态相当迷人。更为神奇的是,这株古树在主干中,却生出了一株完全不同的树——夹胡桃树。据考证,这株夹胡桃也已愈千年之久,是当年一颗夹胡桃树种落入这株银杏树树干缝隙中生长起来。经过千年的时间,夹胡桃与银杏树早就连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体,仿佛本来就是一株的样子。当地人形象地将其称为“怀中抱子”,远远望上去,真得好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抱着她顽皮的孩子一样——尽管这个孩子,也早就一千多岁了。

在这株古树旁,立了一座碑,碑文记载了它的大致历史。只见碑文写道“据传此树植于东周定王(姬瑜)年间…”由此可见这株古树原来树龄在2600年以上。古树的四周铁栅栏上被系上了许多祈福的红色丝带,大多是求子、求姻缘、学业有成、富贵平安的,古树的正南侧还有还有一个香炉,平时也是香火不断。据现场一位老太太介绍,这棵古树已经被当地人奉为神灵,除了当地村民逢年过节都要来树下祭拜外,吸引苏鲁豫皖四省的一些游人慕名而来,甚至还有更远的人们来此祈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自然灾害和人为损害,古树也伤痕累累,为了更好保护这棵两千多年的“活化石”,2006年,该树被国家有关部门确认为“国家一级古树”,同时它也是山东省内第二株千年古银杏树。当地政府对此树进行了很好地保护。2007年,张山子镇党委政府在树四周筑上铁护栏来防止人为损害,加上附近村民的养护和敬奉,古树在盛夏时节枝繁叶茂,如一顶大伞为树下村民遮阳避雨,用绿荫庇佑村民。

我偶然想起,当年我在这说书时村里老人给我讲述了很多关于老树的故事,讲述了当地人对此树的敬畏和尊崇。说在抗战时期,这株古树还被我党的运河支队作为秘密联络点,经常在这里举办地下党会议商讨抗日大计。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来张塘村寻找共产党员,突然发现古树上有一个马蜂窝就将它点燃,引燃了古树,多亏附近村民及时扑救,才将这株古树保留下来。时隔四十年,当我再一次来到张塘,站在这棵银杏树下,真的是感慨万千。虽然不知道这棵古树是何人栽种,但我们明白它肯定历经沧桑,走过不可想象的漫长时光,见证了黄邱山区不平凡的历史。站在它高大的身躯下,感慨自己的渺小,衷心祝愿它万古长青的同时,祝愿当地民众能得到她的福荫。面对银杏树,我再一次感谢并怀念当年曾经接待、照顾我的那两位可亲可敬的老人。

乡村 | 文化   邳州图话   文学 | 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晚景入寒窗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13898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