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村里的土地庙谈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晚景入寒窗
2023-4-2 09:56:53 18420 0 看楼主
?从村里的土地庙谈起

作者:谭丰华



鲁南苏北乡村里普遍有一座不起眼的建筑——“土地庙”。
在我尚不懂事的幼年时,就听说过土地爷这尊神。至于他什么模样,居在何处,只是从长辈的传说中有一个模糊的印象。自我能记事起,我们村西南就有一个土地庙,两户大门朝南人家的门前是一个颇深的大汪塘,塘的西边是稍凸起的土台子,土台子西边紧连着一条小路,土台子上有一株大榆树,这棵树何人栽种,生长了多少年,很少有人说过,只是偶尔会看到村里有老人去世,亲人们披麻戴孝,抬着汤罐子来这里转几圈,跪拜,哭泣,烧纸祭祀。打小我就觉得这个地方很神秘,特别是到了夜晚,这里似乎是鬼神出没的地方,行人都绕开这里走。村里人把这里俗称为“土庙子”。说是土地庙,其实这里并没有什么建筑物,一棵大榆树根部只堆着一些残砖断瓦,这些青灰色的瓦砾上裹着青苔,看上去年月已久,究竟是来自于哪个年代,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长大后我才知道,在民间传说里,土地爷是道教神系中地位最低,掌管一方土地平安的保护神,他是古人敬奉的神灵之一。虽然只是小神,但在民间信仰中较为普遍。土地神自秦汉时期为民俗广泛祀奉,到了明代这位小神的地位备受崇敬。其原因,据说与皇帝朱元璋有关。据《琅砑漫抄》记载:朱元璋出生于江苏省盱眙县灵乡土地庙。这个记载是否真实,无需考究,但眼见西泇河流域密集的大大小小的村子,几乎每个村子都修建着一座土地庙。即使没有任何建筑物,家中老人去世,村里人也会留下一片空地,象征性地摞上几块砖,盖上瓦,放上几张火纸,作为送别亲人敬奉祭祀之地。我生长的村子,从我们的先人在泇河边落脚生根算起也就四百年历史,在西泇河流域它只能说是一个年轻的村庄。由最初的二三户人家,发展成二百多户人家的村子,据老年人囗口相传,他们记事起村子里就有土地庙。我也查阅了乡镇志,看了族谱,前人为此并没留下任何只言片语。根据现在新建的土地庙,我推想上一次建庙的时间应该是清代的嘉庆年间。因为这个年代,村子里出了一个富商,也是社会名人,他就是谭氏家族中的十六代传人谭成洛。据某些碑文和有关资料记载,谭成洛曾经富甲一方,个人捐银建了贯穿山东江苏两地的陶沟桥,良壁的文昌阁,石兰的天齐庙……还为先祖立了碑。由此推测,村子里当年的土地庙应该是他所建。

这次重建土地庙是由族弟雨龙倡议筹建的。雨龙在异乡事业有成,也是性情中人,做事有不服输的闯劲。青年时家里穷得叮当响,他携家带口走出村子闯荡南方,创业总是艰难的,好在他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从摆地摊开始,如此几年后,租起门面开店,开超市,十多年后他在扬州扎下了根。腰包鼓了,日子过好了,他人虽然离开了乡村,却没忘记生他养这片土地。前几天他回乡祭祖,看到昔日的土地庙成了一片废墟,大榆树成了一根朽木,弃之路旁,土地庙的台子上杂乱地堆积着一堆砖头瓦片。于是,便萌生了重建土地庙的念头。约几位村里的好事者一合计,方案出来了,村里人有钱的捐钱,有力的出力,捐款不足部分,雨龙兜底。筹钱、备料、施工,不几天,一座庄严肃穆、精致的土地庙建成了。新庙建成这一天,我受邀回村里参加了祭祀活动。新建的土地庙里供奉着土地爷和土地奶奶,神龛的台子上摆放着公鸡,鲤鱼,水果、点心,等许多供品。神婆子手中捏着几柱香,念念有词,究竟唱了些什么,没有人在意,有点像民间小调,由于我平生第一次见到这个场景,一切都感到新奇。蜡烛吐着红红的火苗,鞭炮声,熊熊燃烧的纸帛,每一名祭拜者跪下来,恭恭敬敬,在土地爷面前都是三个响头。此刻,你会看到无论是外乡赶来的村里人,还是村里的长者,他们跪拜的表情,都是至诚至敬的。土地爷和土地奶奶,端坐在庙堂之中,眉宇间透着慈善,不动声色地注视着跪拜者。喜庆的气息从泥土和人的脸上升起并且弥漫。说来也巧,不知是土地神显灵,还是村里人的虔诚感动了哪路神仙,仪式中,突然,一阵旋风骤降,把纸灰卷向空中,又抛向远方。整个活动时间很短,但在一些老年人看来,了却了多少年来村里人的共同心愿。在现场,我用心数一下,在那天上午十点至十二点,前来围观凑热闹的几十个人中,年长的,有八十多岁白发苍苍的老者,但大多还是年逾古稀或是花甲老人。这些年来,每次回来,整个村子里见不到一个年青人的身影。这也不足为奇,时间一晃,我也老了。眼下的乡村用“冷清”来形容,大抵是准确的,有的人家盖起了小楼,庭院也种上了花草,但村子里十有八九大门紧锁。一部分老人固守着乡村,仍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们种田,赚取微薄的收入,温饱解决了,他们就想着建家祠,修土地庙,续家谱……他们认为,作为文化传统的根基,是先祖赋予并一代代传下来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建家祠,修土地庙,续家谱的民间行为,其本质也是一种文化寻根。试想一下,如果是大家都不关心这些事,岂不是断了历史传承这条根。当下的人,很注重自我,在某些场合,更愿意表现自我个性的彰显和确立,获得了某些成功,更在意自我家族和家庭上的富裕和地位尊荣,等等,对于先祖,我从哪里来的,我和谁亲和谁近,我的爷爷,太爷爷是谁,似乎都不重要了,在一些青年心目中,这些没有多大意思。他们觉得,老年人做的是一些落后腐朽的事情,所以对他们缺乏诱惑力,更谈不上使命感了。以我们村子为例,全村二百多户人家,约有近百户进了城,进了乡镇。一些出身农家的大学生,研究生,他们在家乡没有“大树”,也没有关系网,远走他乡寻找栖息地,是这些青年人唯一的选择。我粗略地算一下,近二十年毕业的大学生,百分之九十九落户在大中城市。一些初中生,中途辍学的孩子,走出校园后压根就没在乡村待几天,哪怕是在城里打工,做小本生意,租房子或寄居在工厂里,他们也不肯回到家乡。只有一些岁数大一点的,虽然在城里有房子,但他们还会逢年过节,回到村里。因为这片土地上还有先人的墓地,他们每一年要回来给亲人添上几锨新土,烧一把火纸。用“裂变”来阐释目前的乡村文化,我认为较为准确。一部分人群不舍故土,在传承延续着几千年的乡村文化,而另一群人向往城市,羡慕城里人的生活方式,他们不惧怕在城市遭受歧视,即使是挣扎在城市里的某一个角落,他们就获得了身心的满足,这既是“面子”,也是村里人“攀比”的必然。这次重建土地庙,一些老年人为什么不拖后腿、积极捐款,说明乡村的传统文化及精神信仰还没有完全崩溃,建家祠、续家谱、修土地庙等行为,至少还有一部分人还在坚守着。

作者简介谭丰华,江苏省邳州市人,青年从军,退伍任教,现退休。现为邳州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乡村 | 文化   邳州图话   文学 | 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晚景入寒窗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18420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