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难忘的“入伍通知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1w136k9f3w 发表于 2023-3-21 14:4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1w136k9f3w
2023-3-21 14:41:33 21372 0 看楼主
图文/程作华


作者:程作华
2023年3月26日,是江苏省邳州籍战友入伍55周年纪念日。
在纪念日到来前夕,战友刘福云、张可春等纷纷将55年前的“入伍通知书”展现在微信平台。细观这珍贵的“宝物”,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思绪绵绵。


1968年同学欢送程作华入伍时合影
3月26日是人生新的起点。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1967年全国停止征兵,1968年重启征兵。1966年高中毕业的“老三届”因废止高校招生在家待业,一大批在家务农的青年都在寻找一份能改变人生命运的工作。听到国家发出征兵的号召后,有志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报名参军入伍。经体检、政审合格后,邳州籍2600多名战友,于3月26日在邳县火车站,同乘一列闷罐火车,告别家乡,告别父母妻儿,千里驰骋,奔赴烟台,从戎卫国。可以说,3月26日是人生的起点,职业的拐点,开启了由“民”到“兵”的转变。这在人生中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爱党拥军成为时代的正能量。





1968年,文化大革命正轰轰烈烈进行,派性斗争异常激烈,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冲击。当时,尽管社会秩序不稳,物质生活贫乏,但人们爱党、爱毛主席、爱人民军队的思想情怀十分浓厚。从“入伍通知书”中能看到毛主席的画像,能看到“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的毛主席语录,能看到“担负保卫祖国神圣职责,是很光荣的”赞许。从欢送新兵入伍人群的情绪看,虽分这派那派,但欢送亲人当兵都是一派。他们胸戴毛主席像章,手持花束,整齐列队,夹道欢送,“当兵光荣,欢送欢送!”的口号不绝于耳。这场面展现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军队的无限热爱,增添了战友们当兵卫国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部队是所大学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部队生活艰苦,战士每月45斤粮食(粗粮占60%),每天0.45元生活费,每月6元钱的津贴,执行着繁重的战备训练、种水稻、种花生、国防施工等任务。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战友们听党指挥,吃苦耐劳,扎实工作,无私奉献,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业绩。经过部队大学校的锤炼,邳州籍战友中,有的成为全军学习的英雄人物,有的成为爱民模范,有的成为军区训练标兵,有的成为学雷锋的积极分子,有的成为营、团、师的优秀指挥员,有的成为将军......
战友们在部队,或三年五载,或十年八年,或二三十年,都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军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大多数战友陆续退出现役,分配到各国各条战线,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大家牢记初心,赓续传统,退伍不退色,退伍不离党,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邳州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中,洒下了邳州兵的汗水,留下了邳州兵的脚印,倾注了邳州兵的聪明才智。
55年的沧海桑田,55年的岁月如歌。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如今已步入古稀之年。再看“入伍通知书”,深感人生有一段从军的经历,无怨无悔。回望走过的军旅历程,无比感恩党、感恩毛主席、感恩军营、感恩邳州父老乡亲的哺育培养。衷心祝愿,入伍所在地的邳州,明天更加美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1w136k9f3w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21372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