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艺理论 | 中国纪录片的历史探寻与本土理论建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0℃ 发表于 2023-2-16 09:19:1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0℃
2023-2-16 09:19:10 7803 0 看楼主
文艺理论
中国纪录片的历史探寻与本土理论建构

——评《中国纪录片的话语变迁与功能演进》

作者:成亚生

   历史是探究过去、观照当下、展望未来的一面镜子。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全新视角回顾历史、重写历史,可以促进理论、话语乃至知识体系的多维创新。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历史主义对文本进行综合性解读,将文本与社会、文化相勾连,赋予历史研究更为深刻的社会意识和现实价值。韩飞的专著《中国纪录片的话语变迁与功能演进》以媒介社会学、话语理论、传播政治经济学等为理论工具,以纪录片的话语更迭与功能演进为视点,对中国纪录片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再爬梳和再建构,提出并廓清革命化时期(1911年—1949年)、宣传化时期(1949年—1978年)、人文化时期(1978年—2000年)、市场化时期(2000年—2010年)、产业化时期(2010年至今)的“五期说”,系统研究中国纪录片在各个发展阶段呈现出的主要特征,寻找形成这些现象的诸多内外部因素,将关注重心从内容文本转向媒介生产背后隐形的话语权力、话语实践及政治经济力量;梳理中国纪录片社会功能的发展和演进轨迹,纵向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纪录片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及与社会的互动互文关系。  在研究对象和定位上,《中国纪录片的话语变迁与功能演进》突破传统纪录片史研究的视野局限,力图打通“影”“视”“网”等不同纪录片形态之间的媒介区隔,从总体上宏观建构中国纪录片的历史发展谱系。纪录电影、电视纪录片和互联网时代涌现的新媒体纪录片,虽然依托不同媒介,形成各具特色的题材类型、美学风格和话语方式,但在纪实本质和基本样态上并无区别,尤其在近些年渐成规模的产业化发展阶段,均呈现出基于IP衍生和产业链思维的品牌化、融媒化、矩阵化等特点。  纪录片被称为“时代镜像”与“国家相册”,其演进历程与社会转型发展紧密相关,呈现出一种“互文”和“互动”的共生关系。一方面,以“真实性”为内核的纪实影像,具有其他视听文本和话语符号不可比拟的优势,其以更加客观真实的影像表达,记录社会的发展变迁与人们的思想流变,形塑不同民族、国家和社会的文化身份与集体记忆,为时代变迁留下鲜活的影像注脚。另一方面,纪录片又是一个兼具思辨性和主体性的“影像意义系统”,经历了“现实——素材——纪录片”的主体化过程,其在复刻现实的同时也有力指证出相关的社会和政治议题,并通过强大的阐释力与说服力引发人们思考。纪录片导演格里尔逊就曾将纪录片比作讲坛,指出纪录片要担负起社会责任,成为一把叩问时代和敲击社会的“锤子”。  从话语的权力视角理解中国纪录片发展是该书的另一大特色。作者指出,“任何纪录片文本都是一种主体性言说,无不体现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倾向和权力关系。”可以说,纪录片生产是一种话语设置和编排,其呈现视角反映了话语权拥有者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呈现内容则是权力拥有者所想要呈现的“真实景观”。在不同历史时期,作为媒介工具的纪录片都受到统治阶级的话语控制,通过对现实事件进行选择化处理和主观化建构,传递某种观点和立场,影响当时观众的认知与态度,进而谋求最大范围的社会认同和群体共鸣。  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家话语力量(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精英话语力量(启蒙话语)、市场话语力量(大众话语)所形成的“三元结构”,深刻影响着中国纪录片的美学变迁与功能演进。《中国纪录片的话语变迁与功能演进》一书以中国纪录片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话语实践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为考量对象,解读纪录片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代互文互动的具体表现。从革命化时期记录战争、宣传民族革命的救国“利器”;到宣传化时期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工具属性;到人文化时期充满民族情感和关怀意识,体察个体生存与底层平民的社会镜像;到市场化时期经历国家经济和文化传媒体制改革,重新回归主流社会的大众文化消费品;再到产业化时期平衡国家话语和市场话语,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文化软实力组成,中国纪录片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转型中,不断释放出多元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凝视并推动着时代前进。  在《中国纪录片的话语变迁与功能演进》一书中,作者立足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和根深蒂固的“传媒工具论”观念,提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功能驱动”特质。其中,以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为核心的功能性诉求是影响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作者在梳理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与社会、时代保持的互文与互动关系的同时,厘定了纪录片在新时代所扮演的“国家相册”“文化容器”“铿锵锤子”“国家名片”“文化产品”等多元身份和功能价值;在结语处对当下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多极驱动力量进行了分析,并格外点出了“功能驱动”对于中国纪录片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的意义,提出了中国纪录片的“功能论”构想。这是基于对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总体把握中进行的本土纪录片理论和话语创新,对建设扎根本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纪录片学派”大有裨益。  纪录片的功能应该有多个维度。中国纪录片需要以更加敏感的触角,创新利用纪录影像的文本特性和优势,为国家、社会、个体书写影像史记;以纪录片为思想和文化承载媒介,为公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开发纪录片的经济属性,在为纪录片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市场活力的同时,让纪录片产业真正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节点,发挥纪录片的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功能,对接国家战略,为国家和民族凝心聚力;在“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织就的跨文化场域下,用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这是中国纪录片以本体价值释放与功能拓展带动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维度,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来源:中国艺术报

编辑:于欣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0℃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7803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