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的风景,才是“西湖”送给你的最美丽 | 作者 周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湟喀 发表于 2023-2-17 19:4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湟喀
2023-2-17 19:41:08 7484 0 看楼主


去杭州旅游,人们都有一个共识,不游西湖,杭州就是白来。
有人形容,如果说西湖像一坛美酒,那白堤和苏堤就是酒坛上的两只提手,如此两只手,提起了西湖的春花秋月,提起了西湖的世事沧桑。千年湖堤,留下太多太多的脚印。杨柳依依,牵扯着游人的脚步,一伫足、一回首,一股暖暖的情绪涌上心头。
公元822年,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他疏浚六井,拦洪植柳,在西湖上留下一条白堤,更留下千古传唱的诗声和政声。白居易任满离杭,百姓倾城相送。诗人感慨万分:“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西湖给他永难忘怀的美好记忆。
这份记忆同样留给了苏东坡。267年之后,苏东坡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描述的是他初识西湖的惊羡之情。
苏东坡第二次到杭州上任时,已经54岁,不见西湖也已15年。而这15年间,苏东坡经历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尝尽人间疾苦,看透世态炎凉。
重新披上官衣,又重新来到江南圣地,心中有过一阵轻松。然而,此时的西湖已非复昔日景象,湖面淤塞过半,乱草蓬生,不忍卒睹。苏东坡心忧如焚,立即上书朝廷。
在他的主持下,1090年,大规模疏浚西湖的工程开始了。没有资金,苏东坡把朝廷给他的一百道僧人的度牒,卖了一万七千贯钱,并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发动民夫二十万工下湖淘浚。为了防止西湖再次淤塞,他又在湖中立三座石塔,规定石塔以内水面不准种植菱藕,更不准占湖为田。这三座石塔,到后来便成了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
这座因疏浚西湖而诞生的长堤,本无名字,满腹经纶的文章太守似乎也无意为它取名,但人们都习惯地称它苏堤,一直称呼了九百多年。苏堤和白堤遥遥相对,像是一位诗人向着另一位诗人頷首问候。
由此,苏东坡和杭州西湖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不是放浪形骸的酒榭歌楼,也不是灯光桨影的湖波柳荫,而是湖中的一条泥路,是历近千年而传诵不衰的美丽诗行。
环西湖漫步,从苏堤上走过,从白堤上走过,从一页中国文学史上走过,从两位诗人的足迹走过,那脚步踏出的思绪,自然是沉甸甸的。夹岸的杨柳蘸着湖水,写着天空悠悠白云,写着千年忽忽往事。多少忧愤悲伤、多少爱恨情仇,竟都在这平湖上发生,而后,随拍岸的湖波远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湟喀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7484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