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磅规划!轨道上的长三角!涉及徐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黄小伟 发表于 2020-5-12 15:2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黄小伟
2020-5-12 15:23:31 6062 0 看楼主
日前,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近日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进一步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工作部署,指导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规划期至 2025 年,展望到 2035 年/

基本原则↓

分层布局、一体衔接。

服务为本、优化升级。

改革创新、融合高效。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统筹协调、有序推进。

发展目标到 2025 年↓

以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在精准补齐发展短板基础上,加快构建长三角地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总体形成,对外运输大通道、城际交通主骨架、都市圈通勤网高效联通,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铁路密度达到 507 公里/万平方公里,省际公路通达能力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密度达到 500 公里/万平方公里,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全球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一体化运输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中心城市之间享受 1—1.5 小时客运服务,上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内享受 1 小时公交化通勤客运服务,传统公共交通、城际客运与个性化、定制化客运服务有效衔接,运输结构持续优化,铁路和水路货运量年均增长率不低于 5%,现代化多式联运与城乡物流配送效率明显提升。一体化发展机制更加完善,三省一市协同共建机制更加健全,政策、标准等充分对接,城际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管理机制取得突破,民航、港口一体化协同发展取得更大进展,运输市场一体化运行更为有效,形成交通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 “长三角样板”。智能绿色安全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大城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分担率超过 65%,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信息服务基本实现共享共用,交通环境污染和排放联防联治取得积极成效,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


到 2035 年↓

以更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全面建成供需能力精准匹配、服务品质国际一流、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长三角地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与国土空间开发、产业布局优化、人口要素流动、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以上海为龙头的国际门户枢纽影响力辐射全球,以智能绿色为导向的交通科技创新水平领先世界,运输规则、标准规范、一体化机制引领国际。

六大重点↓

1.以轨道交通为骨干构建一体化设施网络

2.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

3.推进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

4.协同共建现代化智能交通系统

5.推动交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6.构建一体化协同体制机制




其中规划提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构建一体化设施网络:

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路网络为基础,水运、民航为支撑,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为主要节点,构建对外高效联通、内部有机衔接的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第一层,打造多向立体、内联外通的大能力快速运输通道,统筹优化干线铁路、高速公路、长江黄金水道等内河航道、港口、机场布局,实现与国际、国内其他经济板块高效联通。第二层,构建快捷高效的城际交通网,依托快速运输通道,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等为重点,实现区域内部城际快速直连。第三层,建设一体衔接的都市圈通勤交通网,围绕上海大都市圈和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以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等为骨干,打造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

《发展规划》最后附图4张,介绍了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网规划示意图、高速公路规划示意图、内河高等级航道和港口规划示意图、机场规划示意图,在轨道交通网规划示意图中,暂无众多网友关注的徐菏高铁。













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自然要承担重任,小编细数了一下,全文一共有14处提到了徐州。

01

优化内联外通运输通道

对外综合运输通道重点项目(干线铁路)

①依托沿海、京沪、京港台、陆桥、沿江、沪瑞等国家综合运输通道,加快构建长三角地区多向立体、内联外通的综合运输通道,高效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完善连云港—黄山、徐州(新沂)—丽水、盐城—阜阳、宁波—阜阳等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加大对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统筹布局开发性铁路、高等级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大别山革命老区对外通道建设,实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提高区域交通通达能力。

②连云港—淮北运输通道。国家陆桥运输通道的组成部分,对外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原、关中平原、太原等城市群,内部串联连云港、徐州、淮北等城市。

徐州—上海(杭州)运输通道。国家北京至上海运输通道的组成部分,对外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京津冀地区以及山东半岛等城市群,内部串联徐州、蚌埠、滁州、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等城市,支线串联南京、湖州、杭州等城市。

④以提升高速铁路通道能力为重点,优化对外铁路布局,贯通沿海、沿江等高速铁路,充分发挥徐州经合肥至黄山高速铁路作用,完善长三角地区高速铁路环状布局,优化普速铁路网络。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强化公路对外互联互通。

⑤加快沪通铁路一期、宣城至绩溪铁路、黄山至池州铁路、沪通铁路二期、上海经苏州至湖州铁路、商合杭铁路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上海经乍浦至杭州铁路(含杭州、绍兴枢纽联络线)、沿江高铁(武合宁、北沿江段)、南通经苏州嘉兴至宁波铁路(含如东延伸段)、湖州至杭州西至杭黄铁路连接线、宁波经台州温州至福州铁路、合肥至新沂铁路、镇江至宣城铁路、宣城至黄山铁路、金华至建德铁路、南京经滁州至蚌埠铁路、蚌埠经宿州至淮北铁路

⑥杭州经临安至绩溪铁路、阜阳经蒙城至宿州铁路、杭州湾货运铁路、临沂至新沂。












02

打造城际交通网

城际交通网重点工程

加快推进宁马、合宁、京沪等高速公路改扩建。有序实施江苏太仓—上海宝山、江苏泗洪—安徽蚌埠、江苏徐州—安徽宿州、江苏苏州—浙江台州、浙江安吉—安徽宁国、浙江长兴—江苏宜兴、江苏南京—安徽滁州、江苏南京—安徽广德、江苏盱眙—安徽明光、江苏徐州—安徽蚌埠、江苏南京—安徽和县、江苏徐州—安徽淮滨、江苏南京—安徽黄山等一批跨省地方高速公路建设。












03

强化综合交通枢纽衔接和辐射功能

综合交通枢纽重点工程

①强化综合交通枢纽衔接和辐射功能重点强化上海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联动苏州、南通、嘉兴等打造国际门户枢纽集群,提升南京、杭州、合肥、宁波—舟山等枢纽国际服务水平。加快连云港、徐州、无锡、温州、金华—义乌、蚌埠、芜湖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强化淮安、湖州、阜阳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衔接辐射带动作用,优化不同层次枢纽城市分工协作。

②优化区域港口功能布局。推动港航资源整合,健全一体化发展机制,布局形成以上海、宁波舟山港为核心,南京、杭州、苏州、镇江、芜湖、南通、徐州、无锡、淮安、连云港、温州、嘉兴内河、湖州、合肥、马鞍山、安庆为骨干,其他港口共同发展的总体格局。加强沪浙杭州湾港口分工合作,以资本为纽带深化沪浙洋山开发合作。上海港以集装箱干线运输、集装箱江海联运、邮轮运输、高端航运服务为重点,打造智慧高效的集装箱枢纽港、国际一流的邮轮母港。


















下一步,江苏这么做!



01

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统筹协调

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使命意识,强化责任担当。

进一步畅通与国家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汇报对接,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对我省重大诉求、重点事项的支持。

进一步强化与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沟通协调,着力推动解决跨省际的重点、难点问题。

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浙江、安徽两省一市的联系衔接,深化跨区域合作,增强战略协同性。

进一步发挥好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交通、信息、科技、环保、信用、人力社保、金融、商务、产业合作、能源、食品安全、城市合作、应急协同等13个专题工作组作用,完善省级部门之间、省市之间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02

坚持目标导向,狠抓任务落实

围绕《江苏实施方案》明确的60条重点任务和《江苏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任务、重大平台项目和重要改革举措清单》确定的80项重点事项,突出最近三年,突出重点领域,突出主要方向,制定具体细化方案,实行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严格过程控制和绩效管理,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对列入国家《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近期重点工作、重点事项和重点项目清单》的重点事项和重大项目,协调牵头部门在研究部署、协调推进上下硬功夫,确保高质量完成任务。对需要国家层面研究推动并给予政策支持的重点事项,设立工作专班,加强整体谋划设计,加大协调推进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动尽快落地见效。

03

聚焦重点突破,全力组织攻坚

全面推进“六个一体化”:

在推进产业创新一体化方面,重点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推动与上海科创中心、金融中心紧密对接、互相支撑、共同发展。

在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互联互通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好适应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需要。

在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方面,着眼打破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建设统一的区域市场体系。

在推进绿色发展一体化方面,以长江、太湖、淮河等流域为重点,协同推进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

在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聚焦标准化、便利化,积极推动社保、就医、养老、教育、文旅等领域共建共享。

在推进省内全域一体化方面,坚持苏南热点、跨江重点、苏北难点“三点”并进、区域联动,以苏锡常、宁镇扬及锡常泰、苏通跨江融合等局部一体化先行,助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04

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复制推广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着力在规则统一制度体系、统一开放人力资源市场、各类资本市场分工协作、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跨区域产权交易市场、重点领域合作机制、各类市场主体协同联动机制、区域间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实践,加强战略协作,推动率先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

同时,加大重大改革系统集成力度,加快改革试点经验在我省共享推广步伐,促进长三角地区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黄小伟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6062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