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国教育大会影响北京新高考改革走势?2020年高考怎么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hh9900 发表于 2018-10-24 14:19: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hh9900
2018-10-24 14:19:44 3852 0 看楼主

2014年至今,以取消奥数等高考加分项、限制高校自主招生为标识表记标帜的新一轮“教育公平”大潮,在2020年后可能让位于人才评价选拔的效率主流,以克服“唯分数”的教育评价体系。这是中国高考改革以来,效率与公平博弈过程中的又一次反复!








2018年9月10日—11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有一条反映会议精神的“金句”震动了中国教育界。

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五唯”顽疾既有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有面向教师的评估标准,一针见血,言简意赅。
业界人士猜测,如此激烈的措辞,是否意味着当前推行的北京新高考模式会有标的目的性调整呢?
继浙江、上海之后,新高考模式将在2020年正式登陆北京,而相关政策已在2018年9月新一届高一开学后逐步实施。
“北京模式”不会是试点,而是新高考常态化的标识表记标帜,并将向全国推广。








几乎每个关心北京新高考的业表里人士都注意到“综合本质评价”,即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
引发争议的原因显而易见,这5个方面的本质考量带有相当程度的主不雅观色彩。
前一阶段,北京市教委公开表示,综合本质评价不是遍及适用,并且只是探索从“选分”到“选人”的一个小规模的试点项目。
也就是说,从“选分”到“选人”是打破“唯分数”壁垒的试点。
既然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坚决克服“唯分数”的教育评价指挥棒,是否意味着2020年开始的北京高考及全国高考将增加主不雅观评价的比重?
这是中国高考改革以来,效率与公平博弈过程中的又一次反复!








2014年至今,以取消奥数等高考加分项、限制高校自主招生为标识表记标帜的新一轮“教育公平”大潮,在2020年后可能让位于人才评价、选拔的效率主流。
所谓效率,是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也就是从“唯分数”到“综合本质”。
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呢?
令人玩味的是,2020年是中国扶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按照顶层设计,这一年,中国将基本消除贫困。绝对贫困的消失,使中国社会公平的经济压力在必然程度上得以释放。
而追求教育公平的结果是高考升学率的空前提高。2011年以来,每年近千万的中国考生中,70%都能升入大学,接受正规高等教育已经向大众化标的目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优秀人才的选拔仍然是高考独木桥的一元模式,显得过于刻板、机械、甚至浪费时间。
针对高考的准备期,著名学者易中天教授曾评论说,用一年的时间备考,非常浪费,使高中阶段实际上变成了两年。
由此看,提升效率的压力显得更为突出,“北京模式”的五类综合本质不会仅仅停留在“试点”阶段,迟早要成为高考录取中的重要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现阶段教育公平的矛盾逐渐转移到名校录取的竞争环节中。而北京新高考的设计,明显偏重精英选拔效率,这似乎符合全国教育大会的最新精神。
“北京模式”的风险在于,综合本质分数的“水分”会影响新高考框架内,精英学生选拔的公平度。
2020年高考,“死读书—得高分—进名校”的护身符还管用吗?



作者简介:赵刚(Andrew)





国际教育知名专家,尚德在线教育海外合作高级总监,资深自媒体人,著有《留学的逻辑》《到英国去》《欧洲情调之旅》等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hh9900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3852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