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拴煤球、囤白菜,结冰的水管子,那些记忆,属于徐州的冬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C_小孩 发表于 2019-11-8 14:50: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C_小孩
2019-11-8 14:50:40 8888 0 看楼主
立冬,“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从此以后,天寒地冻就是常态了。另外,像野鸡一类的大鸟也很难见得到了,它们去哪了?先民们发现,海边突然多了外壳和野鸡身上纹路相近,而且均属一个色系的个头挺大的贝类,于是他们再度惊喜了:原来大鸟变成扇贝了!

为什么要说“再度惊喜”呢?因为此前,先民们也曾有相似的猜想:寒露时,“雀入大水为蛤”。只不过,当时消失的是小鸟,按个头排序,它们应该变蛤蜊,如今消失的是大鸟,自然要变扇贝了!

上天入海,切换得如此自如,先民们的脑洞也是开得很大了。



1939年冬,徐州农家,奶奶带着小孙子一边晒太阳一边做针线。





冬日里,乡村的集市热闹起来,
剃头刮脸,这是要干干净净迎新年了。


在凛冬来临的时候,活下去,就是胜利。面对大自然的严峻考验,聪明的中国先民在日复一日的生产生活中,趟出了一条路。土地在休整,他们也休整。他们猫冬,像冬眠的动物一样,努力把消耗降到最低限度。他们利用冬闲,好好地备年,在新春到来之前,杀猪宰羊,做各种面食,炸各种丸子。他们会找乐子,一年忙到头,不犒劳一下自己,“怎么对得起咱这张脸”。



80年代,徐州冬日即景(摄影:光线)

徐州冬天漫长的寒冷,会一直延续到来年3月,但是冬天自有冬天的趣致。冷得伸不出手的时候,却可以毫不犹豫地去抓雪;明明都吓得不行了,还非要去点鞭炮;脱掉棉衣毛衣秋衣,闭着眼睛听静电在脸上头上噼里啪啦,心里酸爽的不行。还有寒假,守岁,回老家……那些记忆,只有冬天能给。



煤球是冬天必须要囤的东西。想当年我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开炉门……火上来了才好做饭。火温温吞吞的,所以,像“爆炒”这样的环节是不存在的,连炒个土豆丝都得加点水“炖”。

教室里也要取暖的,学校提供炉子,学生带煤球。头天老师通知:别忘了明天带煤球哦!然后大家就一人带三块,拿麻绳穿成串,拎着去上学了,这时就显出家里人口少的利好了,我们院有一家五个孩子上学的,好家伙!一下子15块煤球就没了,肉疼无比。

到了90年代,徐州城里开始有了煤气灶,煤球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煤炉自此便成了备胎,只有冬天烧开水,端午煮粽子,才拿出来用用。我妈说:“没有从前好用了,不经烧。”也许从前也不怎么好用,只是没别的可选罢了。



土豆和大白菜也是冬天必备的食物。土豆诚可贵,白菜价真高。两者相比,白菜更矜贵一些,因为她需要你把她抱回家,还要放在合适的地方吹吹风。她可以跟猪肉配,也可以跟粉条配,当个单身的酸辣白菜同样活得精彩,可谓是百搭爆款,绝不嫌贫爱富,自怜自伤。



(摄影:徐枫)

说到白菜,就避不开猪肉。以前说猪浑身都是宝,现在可以说,猪浑身都是宝石,太值钱了!这是80年代,徐州市食品公司养猪场,膘肥体壮的住客们,正沐浴在初冬的阳光里。过不了多久,它们就要……上桌了。(请擦一下口水)



80年代,只有过年的时候,徐州人的饭桌上才能看得到这么多的硬菜~



90年代,徐州冬日即景(摄影:光线)

1998年冬,住在户部山的主妇们蹲在结冰的地上洗洗涮涮。这是她们在公用水管旁度过的最后一个冬天。后来,搬到楼房里的她们,想起那时冰得冻手的岁月,不知道是会庆幸还是怀念。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实际上,早在雪莱发这番感慨的400多年前,宋朝人仇远已经写下了这种哲思。在14世纪某个细雨如烟的立冬日,仇远轻推槛窗,见院中草木萋萋,他喃喃念道:“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不仅小春不远,更有梅香扑面。虽然冬天时常寒冷得令人愁苦,时常荒凉得让人心怀退意,但是,于艰涩中描摩亮光,于穷途中追逐希望,不正是生而为人的意义吗?

来源:无线徐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C_小孩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8888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