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补声中岁月长 文/周万海
今年国庆假期,回老家陪父母过节,看到快80岁的母亲仔细擦拭着奶奶留下来的“蝴蝶牌”缝纫机,飞针走线给重孙子做过冬的小棉袄,眼前不由浮现出一生辛勤、已过世10多年的奶奶。
依稀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个夏天,奶奶卖掉家里一窝猪仔、一头老得掉毛的毛驴,托在邳县商业局工作的舅老爷,费了许多周折,买来一台“蝴蝶”缝纫机。当时还是计划经济,家里有台缝纫机,可是稀罕物,这轰动了整个村庄,乡亲近邻都到我家里来参观,抚摸着蓝白相间、平如镜面的面板羡慕不已。
对那时还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农村百姓来说,穿一件新衣服是一种奢望,只有在公社驻地的供销社,才能看到几件成衣,而且价格很贵,由于长时间无人问津,衣服上都沾满灰尘。孩子的服装更少,并且色彩单调样,不是纯白色就是一抹黑。
一生要强的奶奶,总想让自己的8个孙子、孙女穿好些,所以宁愿卖掉推磨的毛驴,也要买一台缝纫机。
记忆中,奶奶心灵手巧,剪鞋样、织毛衣,做棉袄,剪裁衣服等女工活,她样样都会做。奶奶忙碌了一辈子,没闲过。即使年纪大了,也整天在地里帮着摘棉花、掰玉米,带孩子或干家务。 那年月,奶奶和母亲白天一道在地里劳作,挣工分养家,晚上熬夜赶制衣服。
记得多少个夜晚,我被奶奶“嗒嗒”的踏板声弄醒,矇眬看到缝纫机前聚精会神的奶奶,灰暗的煤油灯光照在脸上,投射到斑斑点点的土墙上。早晨起来,一定有一两件漂亮的衣服放在床边:冬天是我和弟弟的纯棉的小花布棉袄,夏天是姐姐们的连衣裙,弟弟的背带短裤;春天有我的小绿军装。我们姐弟走在人群中、校园里、大街上,多少人投来羡慕的眼光。
一幕幕往事如在昨天,织补声声,岁月悠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