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记忆深处是故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晚景入寒窗
2022-7-26 08:14:48 8008 0 看楼主
记忆深处是故乡

枫声/文

有人说,一辈子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的人是没有故乡的,所以就谈不上会有什么乡愁。这句话乍听起来很有道理——故乡是旧地,是老家,是出生或长期生活过的地方,不离开、不跳出来,不隔着或长或短的距离、不隔着横亘的岁月回望,又哪里会有什么“故乡”?想想我们生老病死只在一个小村里的祖辈父辈们,他们终其一生与小村相守,小村是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家乡,几乎未曾有过离开,谈何“故乡”?但昨天睡前的一段“朦胧”,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话题。睡与非睡中,儿时家乡小村边的那片汪塘、那条河,又清晰地浮现于脑海,似乎触手可及、迈步就能走进去。那条河曾经很长,从田野中来,经过一个村庄,两个村庄,三个村庄,然后又流进了看不到边的田野。那条河曾经很宽,夏天水草疯长,也从未把它的河道布满。蒲草、芦苇、菱藕、鸡头籽,晒壳的乌龟、带崽的黑鱼、暗夜里一闪一闪的磷虾......走过单孔石桥,大河两岸,曾是我儿时的乐园。河西岸,是十多亩汪塘,少年时的夏秋季,我曾多年摆着铁锅满汪塘转悠,摘四条腿的菱角,拿镰刀收割满是刺的鸡头籽。汪塘上面,就是我成长的村庄。一块看起来丑丑的石头立在汪塘边,大人小孩都叫它“石婆婆”。这块叫“石婆婆”的石头听说是颇有神力的,常有人来它面前烧香、献祭、还愿,临了,还不忘恭恭敬敬磕几个头再走。现在想来,我家离这个石婆婆也不过六十来米的距离,但当时家东只有两户人家,贯穿南北的又是大片生满杂树的空地,所以对于一个小孩来说还是觉得挺远。汪塘边水浅的地方有沙,下得水里,脚之所触是细腻的沙板,那感觉颇为惬意,所以夏天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泡在这片水里。不记得是哪一年夏天了,我梦游,常常在夜里自己打开院门直奔汪塘而去,一个人闭着眼在汪塘里扑腾,感觉是和许多小朋友在一起游戏。深更半夜的,万籁俱寂,人们都睡了,而一个小孩在水里做着梦,那场景,想起来是有些吓人吧?记得,有几次是被河边夜睡的大人发现的,也有几次是母亲跟着找来的,挨了多少次揍,记不得了。婶子大娘们都说,是石婆婆护佑的你,要不,你恁娘早不知被淹死几回了!

扯多了,再回到“故乡”的话题。一年一年,村庄的面貌在变,自然环境也在变,就像我的家乡——那条大河消失了,大河东西的十多处汪塘也被填平变成了一户户民宅,记忆中的风物哪里还有半点踪迹?但我记忆中的家乡就是记忆中的样子,连同记忆中的人、记忆中的事,一起构成了我想起家乡时最难忘的回忆,别人难以删除,就连我自己也无从删减、只能想起更多。所以,即使一辈子从未离开小村的人也是有他的故乡的,故乡是家乡,但家乡又不同于故乡——汪塘可以成平地,小山可以变成一粒粒修桥铺路建房子的石子,但面貌一变再变,家乡依旧在那里;时光流逝,华发乌丝,一代新人换旧人,故乡在梦里,只在人的记忆里。所以,即使一辈子从未离开过家乡的人也是有他的乡愁的——乡愁是年华渐老,乡愁是物是人非,乡愁是“十里搭长亭,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乡愁是那些不能实现的心愿终究将和人一起埋进土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游子的彷徨;“一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孤独者的忧伤......故乡是根,成长的每一片的叶里都有着它的印痕;故乡是源,走得再远,夜深人静时,依然听得见它或轻或重的呼唤......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故乡又何尝不是如是?童年少年时的故乡谁又能真正回得去呢?回不去的从前,回不去的故乡。那故乡在哪里呢?只能在梦里,只能在“越鸟巢南枝,胡马依北风”的或沉静或感伤的记忆里。记忆深处是故乡,你与我一样啊,想起故乡时,只能与故乡隔着时空相望。

乡村 | 文化   邳州图话   文学 | 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晚景入寒窗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8008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