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血,生肉,生殖器,贵州十大重口味美食,你敢不敢下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小怪兽 发表于 2018-12-14 20:34: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小怪兽
2018-12-14 20:34:25 5365 0 看楼主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贵州地势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孕育出了无数八怪七喇的东西,可能是这些珍馐吃多了的原因,贵州人也个个都是人才,啥都拿来吃~这些重口味美食,得要有多大的胆量才下得去口啊~
牛粪火锅






牛粪火锅是贵州省黔东南和广西西南地区的苗族美食,也叫牛瘪火锅。
相传啊,很久以前,一位贵州人经常腹泻,肚痛,四处求医药吃了不少却不见效,他见牛羊吃百草身体健壮,便试吃牛瘪,吃了几次,腹泻就好了。事情传开之后,大家就开始效仿,并逐渐完善制作工艺,不竭添加香料。从此,这种饮食习惯代代相传,每逢过年过节,都杀牛羊吃瘪,并且作为款待宾客的佳肴。






说是牛粪,其实只是牛的胃液,在宰杀前用上等的青草加中草药材喂饱牛,宰杀后把牛胃及小肠里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拿出来,挤出其中液体,加入牛胆汁及佐料放入锅内文火慢熬后食用。






凉拌生鸡血






看到名字就已经望而却步了吧...小编老家每年杀鸡就会做一道这个菜,准备一个盆,里面倒一点水,放点盐,杀的时候在鸡脖子下面接着血,待血凝固,直接用刀划成块,再加入酱油、醋等调味料,直接凉拌着吃,唉,也不知道小编那些叔叔舅舅怎么下得去口的。
炒九香虫






吃蝗虫,蚕蛹都是见怪不怪的事了,不外这一道炒九香虫可只有在剑河才能吃到。九香虫,学名椿虫,但它行走江湖时所用的花名“放屁虫”才是我们最熟悉的。小的时候调皮去抓,结果手上都是臭臭的。






一盘2两重的炒放屁虫要卖到50元呢!
它的做法是先用温水浸泡把“臭屁”排出,再加佐料用热油爆炒。据说其味脆香绵长,还有必然的药用功效。
肇兴烤鼠






肇兴在贵州省黔南黎平县,每年秋收时节,人们就会带着各种工具去田里抓硕鼠。
吃法之一就是用篝火燎去毛以后,除去内脏,撒上食盐,做成腊鼠干。
制作方法还有油炸、 黄焖、 宫爆等,还可做成烧烤。
肇兴集市和黎平县城都有很多鼠肉餐馆,价格50多元一斤呢~虽然听起来吓人,但帮衬者却络绎不停。一直住在这里的侗族同胞们一方面继承了先辈们食鼠肉的古风,另一方面为庄稼免去灾祸,因此肇兴吃鼠之风盛行。






猪小弟






“猪小弟”在凯里的名气啊,可不比酸汤鱼差。“猪小弟”,顾名思义就是公猪生殖器,一般都是搭配黄喉、肚条、天庭、蔬菜、花生炒成一份,装在铁盘子端上来,桌子上开洞,下面置炭火,边烤边吃。
这样不单可以吃到软糯的口感,还有蹄筋那种入口即化的感觉。初来的外地食客,男人们大都一点就通,知道是什么菜,而女人们也多半能从男人的坏笑声中猜出来。






红肉






红肉是黔东南侗族逢年过节都要做的一道美食,别名“紫血肉”,主材料是猪肉和猪血。
将猪肉煮熟,再用生猪血浇在肉上,拌在一起,不单肉看起来血红血红的,并且容易吃得满嘴是血。






猪血也必然要用腹腔的血,因为这里的血不会凝固。






Emmmm...小编边吃饭边写的稿子,实在有点吃不下去...
糯米生肉






糯米生肉是黔南州长顺县的小吃,将生肉切大片放缸底,撒一层糯米、盐巴、辣椒,上面再摞一层生肉,反复放十多层, 放满时将缸口用泥巴封住,一个月后糯米发酵再启封,直接生吃...本地人通常用来下酒。






便便鱼






便便鱼被黔东南人戏称为“吃大便长大的鱼”。在黔东南,一些村寨房屋建在水池或池塘边上,因为没有厕所,人或家禽就在水塘板子上便利,便便掉进水里,水里的鱼被养的又肥又大,因而被戏称为“便便鱼”。但大家似乎并不介意,反而用“吃大便长大的鱼”大打招牌。
事实上,“便便鱼”只是一种调侃,粪便实际是肥水用的,它提供给浮游生物养料,而鱼则靠吃这些浮游生物长大。
狗蹦肠






狗蹦肠是贵州省罗甸地区的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食品。骨肉并食,味道独特,营养丰富,醇香扑鼻。






本地的男女老少大都喜欢吃狗肉,每当宰杀本地肉狗时,狗的脊背部分的肉与骨不易分离,若丢弃亦可惜,于是,人们便将狗的整条脊背去皮后剁碎,有的还将狗脊舂成茸泥,然后将这些茸泥拌以鲜薄荷、香芋等香料,然后一并灌进洗干净了的狗肠内,放在锅里用旺火煮一小时摆布,熟后捞出,切成长4公分摆布的小段即可,吃时蘸辣椒碟。
狗蹦肠不仅具有独特的制作方法和香味,并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质等营养,难怪本地人经常乐此不彼。
臭酸






臭酸,别名雅酸,也有人叫凑酸,顾名思义,是由多种菜凑在一起炖煮而成。是贵州省独山县最具特色的菜肴,它与盐酸,虾酸一起并列"三酸"。
其实臭酸是黔南州布依族百姓的一种酸菜。






在过去物资缺乏,没有冰箱等年代,人们宴请宾客等吃剩下的一些荤菜(鱼,肉等)都不舍得倒掉,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方法,就想方设法"储存起来"和"食用",这两种方法便制成了日后家喻户晓的臭酸。
这种菜肴在布依族百姓的生活中很常见,因此后来流传到了荔波等县。荔波县人民也很爱吃臭酸,由于荔波县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外地游客到了荔波一直以为臭酸是荔波的,其实不然。土生土长的黔南人都知道是独山的。
Emmmmmmmmmmmmm,小编继续吃饭了.......


侵权必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小怪兽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5365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