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灵成长,成长的是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玉树粦风 发表于 2019-1-12 12:1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玉树粦风
2019-1-12 12:13:26 3216 0 看楼主
有小伙伴向我提问:丁梅英 心理咨询师我有个疑问,必需得与父母和解吗?只是停留在理解他们层面不行吗?那些被父亲强奸,被母亲严重身体虐待的孩子也需要和父母和解,才能达到所谓的解除痛苦吗?








我的回答: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考。这个小伙伴的想法是:是不是我们成长,必然要完成与父母的和解?
我先对提问本身进行回答:我不认为成长就必然要和父母和解。每个人的三不雅观不同,性格不同,人格状态不同,受父母的影响程度不同。我们不必必然要和父母和解。也许,有的人可以达到和父母和解的高度,有的人可以完成理解父母的状态,有的人做到不怨恨父母就可以了。
在我看来,与父母和解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心灵成长的过程中,完成“与本身和解”的过程。
比如,有人在成长中一直被父母利用,就是“有价值的养育。”这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内化一个信念 “当我能够为你做事的时候,我才是有价值的。”成长后,他(她)会为关系而累,因为每一段关系都需要他(她)竭尽全力去付出,去费心维持。他(她)无法轻松自在的呆在关系里。
累的同时,他(她)也会希望别人看到他(她)的付出,给她想要的认可,理解等等。而周围人未必会懂他(她),他(她)会体验到受挫和不被看见,继而,关系出现问题。
也就是,早年在和父母的关系中,形成的“我是无价值的”信念,会延续并弥散到后来的人际关系里,并破坏这些关系。
再比如,一个从小被父母身体虐待甚至性虐待的孩子,他(她)会内化一个“我是不好的,所以他们才这么对待我。” 借着这样的信念,这样的对本身的定义,他(她)才能让本身活下来。但是,长大后,这种根植于潜意识的信念,会影响他的自信,他的学习或工作以及他的人际关系。
无论是“我是没有价值的 ”,还是“我是不好的” “我是有缺陷的”,这些都是对本身的定义,也叫“自我概念”,这才是我们成长的重点。
通过一段新的关系,新的体验,内化一个新的信念“我是有价值的” “我是可爱的” “我是有优点,有缺点的普通人。” 这个人的自信和安全感会出来,不会被关系所牵绊。工作上,他(她)能够发展出创造力和激情面对他的工作。关系中,他(她)能够享受在关系里,不讨好不迎合,用本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周围的人。
这就是“修复缺陷人格”的过程。
而当一个人认为“我是可爱的” “我是有价值的 ” 的时候,他才能从周围人的眼睛里解读出别人对他的认可和必定,才能受得住“别人看不起我,别人不认可我”,不会因别人有意的无意的鄙夷被瞬间点燃。他(她)和周围人的关系会进入另一个境界。








假设有一个来访者(芳芳),我们来理一理这个过程:
1 芳芳童年被不好的养育(多种可能性:有条件的养育,语言虐待,身体虐待,性侵犯),芳芳内化了信念 “我不成爱” “我没有价值” “我是有缺陷的 ”等等
2 长大后,芳芳可能会在关系中因讨好人换不来相应的被重视而破坏关系,可能会因为“我是不好的”等内在信念被激活而破坏关系,可能会因为内在信念而不自信,影响工作和生活等等
3 芳芳很痛苦,寻求心理帮手,和咨询师建立新的关系,咨询师以不同于她父母和她周围人的方式对待她,她体验到新的关系和新的感受,安全感和自信出来,带动自我概念的变化,从“我是不好的,我是没有价值的,我是有缺陷的” 到“我是可爱的,我是有价值的,我是有优点有缺点的人”,完成了“和本身和解”的过程
4内在,本身和本身和谐了,外在,和周围的人关系必然会改善(可能包含父母)。因为他会把别人的信息正确解读,或者别人的负面信息他不吸收。
所以,我认为,心理成长的目标是:与本身和解,享受做本身,进而有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和体验幸福的能力。而要不要“与父母和解”不是心理成长的目标,但通常心理成长会带来和父母的关系缓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玉树粦风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3216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