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遇见一个心灵放飞的地方——《修篁深处金竹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ezoo2009 发表于 2019-1-29 14:16: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lezoo2009
2019-1-29 14:16:48 3393 0 看楼主
遇见一个心灵放飞的地方---《修篁深处金竹地》
作者:毛朝晖文/图







"金竹地"一听这个名字就觉得很有故事,金竹地是一个村名的名字,他藏在奉化中部第一高峰大雷山的半山腰中,村四周被竹海包抄着,人在远处根本看不见该村子,只有走近才现村的真面目,现隶属于石门村的一个自然村。









金竹地村的海拨约有五百米摆布,我小时候去奶奶家须经过该村,也是我必经之路。虽常路过该村,但几十年来从未进村内仔细一窥。说来惭愧,这么斑斓的村子居然没进去过。带着多年的遗憾终于在2018年的岁末如愿,那天趁着冬日午后和煦的阳光在二位金竹地村的大伯伴随下进村一探究竟。









据年纪较大的毛大伯说:古时有"八仙斗术大雷山"之典故,传说中金竹地村被八仙之一何仙姑在斗术中漏洒了种子,为此何仙姑专门去南海不雅观音哪里重新拿了毛竹苗秧栽种在此处,因竹苗带有仙气,在阳光照耀下闪发出金色光茫,远远望去一片金色,本地村民为讨个吉祥便把村名叫金竹地村。现在整个村庄掩映在竹海中,这些毛竹山一年四季为村民带来了可不雅观经济收入。有诗曰:"仙姑路过大雷山,提篮洒籽满山坡。雷山遍种万亩竹,四季造福为百姓"。









金竹地自然村不大,有四、五十户人家,不到二百人口,据考证祖上约在清中期从山下石门大村迁移至此地居住。因此村内尚有少量建筑保留晚清风格。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潮流。村内大量青壮劳力外出谋生,目前村内只有二十多个留守白叟常年住着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田园生活。分明已是隆冬时节,但在冬日阳光下白叟们精神依旧抖擞地劳动着,大爷们砍竹、削竹,妇人们帮手绑扫帚,偶尔看到几位老农在田里种菜削草。他们悠闲地享受着劳动带来的快乐生活,看到我们的到来忙着招呼沏茶给我们喝。茶过半盏,陪我的二位大伯别离告诉我他们本来住的老屋里藏着几样宝物叫我去欣赏下,一听有宝物我顿时来了精神跟着大伯进老屋参不雅观,楼梯因年久失修,我颇加小心地上到二楼,顺着大伯打亮手机的照明只见眼前一亮,有一张古老的木床,床四周雕有精致图案,有八仙过海人物造型,有一对倒挂狮子形状维妙维肖甚是可爱。下楼出来后又去另一位大伯家里去参不雅观,他家同样有一张古老的木床,更奇特的是该床木雕与玻璃、象牙镶嵌相结合煞是奇葩,大伯说这床是祖上有余钱时专门向石门村大户人家买来的。我说两位大伯在这么小的自然村中有这两件宝物也足显你们祖上家业富有了。 参不雅观完大伯家的两件宝物后我说这两张床你们要好好庇护留给下一代可作传家宝,他们点头称是。









时间已近黄昏,我们转了大半个村子,转身往回走,路过一户人家门口忽然发现一块重达三百斤的练功石竖立在杂草中。我好奇地问二位大伯,这里先人本来也闲着练身体,年长大伯说:早先听祖辈说,在清代晚期这户人家曾经也出了个武举人,这块石头就是武举人的练功石。我说金竹地这名字取得好,村虽小,居然早先能出个武举人真是了不起。怪不得后来冒出了个抗美援朝全国一级战斗英雄毛杏表烈士,本来有此缘源。









现如今金竹地村也出了政界,商界,学术界人才,他们走出大山开创着事业,业成后都为家乡金竹地村默默奉献,他们慷慨解囊为故乡出资修路筑亭,帮扶孤寡白叟。








青山如黛,竹影婆娑,老牛安闲地憩息在村口大枫树下。鸡鸣狗吠声打破了寂静的小山村,夕阳西下,伫立村口金竹亭前,浮想联翩,遐思无限,不觉诗兴起吟:山径崎岖紫翠连,修篁深处有人家。客来此处宝物寻,野色偏多竹笆里
作者:毛朝晖文/图(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lezoo2009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3393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