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供给侧”改革下,硕士教育的另一条进路在哪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hefei 发表于 2019-3-14 11:35: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hefei
2019-3-14 11:35:37 5452 0 看楼主


2016 年3 月10 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记者会上对新华社记者高校转型问题的回答,将高校人才培养的变化再次提到了社会焦点的面前。

在回答中,他谈到,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本色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达到40% 的毛入学率。现在中国有2500 多所高校、3000 多万学生,居世界第一。

然而,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社会还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社会的需求是动态的,随着社会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不同,对于人才的需求结构也不尽相同。而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校比力少。学校同质化的现象比力严重。

而中国教育模式转变没有跟上经济发展速度,技术创新需要大量应用型的创新人才,而按照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术人才却往往擅长于理论研究,对工程实际缺乏了解。

在类似历史时期的美国,1936 年哈佛大学开设历史上第一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1940 年美国共授予硕士学位27000 个,其中专业学位15000个,占55.6%。到1987 年,美国硕士学位名称已超过660 种, 其中学术型学位只占15%, 专业应用型学位则占85%。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引入专业硕士是在21 世纪初。2009 年,我国开始招收专业硕士,招生数量也正逐年提高。但是,也出现了增长率逐年下降的特点。就发展状况来看,中国高校的专业型硕士的教育却仍存在很大问题。

现在什么绊住了我们?

从社会需求上来看,中国经济正值转型升级,对专业型硕士的潜在社会需求正逐年提高,现在中国的专业硕士教育规模尚未达到本科生提升专业能力的需求,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很大的发展空间。

那么是什么原因按捺了目前专业硕士教育的发展势头? 当前专业硕士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首先便是用看待“科学”思维看“技术”。不得不指出,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培养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的方式不同不大,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不清晰。很多高校在培养方案中仍把“从事研究工作”放在专业硕士培养标的目的的首要位置,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工程问题重视不够,仅仅按照对于“科学问题”的理解来考察“技术需求”。

此外,很多高校的导师在学术研究上是“行家”,但是对于实际应用中操作环节的技术问题却往往没有足够的认识。在培养模式上仍旧依赖着传统的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模式。在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没有面向“实际问题”而是仍旧按照科学研究的角度进行培养,导致很多能力在应用中“无用武之地”。

于是,传统教育模式对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问题认识不足的弊端就导致了专业硕士实践能力不突出、学术本质也没有学术型硕士过硬的尴尬局面。

创新式的 π 型人才

应用型研究生的学习始于“来自真实世界的真实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经老师提炼抽象过的“抱负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复杂问题,有时甚至连问题本身都还没有很好地定义清晰,需要学生用专业知识去梳理和分析,需要跨学科专业的团队去共同探索,抽象出一个简单的模型,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所以真实的问题一般都不是以单一学科为背景的,而是多学科的。

通常来说,学术型人才往往是T 型人才,指的不单要有本身的专长学术领域,同时还要有宽广的面,并理解本身的专长在更大的领域范围内的位置、作用以及与其他专业标的目的的关系。

而应用型人才则应该是“π 型人才”,除了本身的专攻外和广泛的知识面以外,还有别的能够提高职业胜任力的专长,而这是因人而异的。

比如说,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各行各业必需面对的情况。所以一个经管学院的硕士生,除了懂商业模式外,还需要具备用大数据分析商务的能力;公管学院的硕士生,在了解政府治理以外,还会用大数据分析来支撑公共事务的决策;一个公共健康领域的学生,除了解传染病的机理和传播方式外,还会处理相关医疗大数据。“大数据”则成为其在专业领域外,比拟于其他人的独特专长,而这往往能够提升人才的竞争力。

还得有点“工匠精神”

显而易见的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教育模式要发生变化。既然具备专业水平的应用型人才需要与学术性人才不同的培养模式,那么应用型人才要有其对应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素养。

提到职业素养,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本年的热词“工匠精神”。美国畅销书作家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一书中谈到,古往今来,“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变着世界;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是每个国家活力的源泉。高等工程教育起源时代的“法国传统”和“英国经验”也正是一场“匠技”与“科学”的论战。

而面向实际应用的专业人才更加需要注重对于其“工匠精神”的培养,这方面除了社会大环境对于原创的激发和庇护以外,职业伦理和职业规范教育也同样不能缺位,比如:经管学院有商业伦理课,工科有工程伦理课,法学院有法律与伦理课等,目的就是给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一个指南针——研究生毕业后都应该成为所在行业领域的专家,专业人士应该对非专业的社会大众负起本身的责任,在处理很多问题和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都要对本身的行为和结果负责。

记得美国工程院院士David Wisler 在清华做演讲时讲到,平均每0.8 秒就有一架飞机从世界某地起飞,此时此刻有大约50 万人正在上空飞行,这些人们的生命安全就掌握在我们这些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工程师手里。

这就要求我们的工程师、专家要有职业道德、责任感和怜悯心。在实际工作中,人们会遇到很多两难的问题,甚至要面对所谓“灰色地带”,不容易去进行判断决策,而此时更需要的不是“科学知识”,而是“职业操守”。



以上内容来自清华社《清华研读间:清华研究生原创作品集》,这本书的内容摘自清华大学校研团宣传部负责运营的学生媒体微信公众号“清华研读间”上颁发的优秀文章,涵盖了教育教学、校园生活、校园人物等诸多主题。



书名:清华研读间——清华研究生原创作品集

作者:张小平、白本锋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定价:¥55.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hefei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5452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