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工智能可能承担12种教育功能,而教师核心价值在于”育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呵哩咯 发表于 2019-3-18 18:2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呵哩咯
2019-3-18 18:22:36 5880 0 看楼主


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引发了人们的热议。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国杂志《纽约客》2017年10月的封面用“一个满脸胡须的年轻乞丐坐在大街上乞讨,身旁的机器人向他手里的杯子里投掷螺丝和螺帽”的画面,暗示未来机器人将抢走人类的工作。

另一篇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发布的分析365种职业在未来“被淘汰概率”的文章也在近期引起了非常多的关注。该文章的结论是,电话推销员、打字员、会计、保险业务员、银行职员等职业被淘汰的概率均超过90%。科学家、艺术家、音乐家、法官、律师等职业被淘汰率则相对较低,尤其教师职业的被淘汰率只有0.4%。据此研究,如果所从事的职业无须天赋,或无须动脑,做的是大量的重复性劳动等,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大。

当然,教育领域也有人工智能挑战教师的案例。比如,美国佐治亚州理工大学艾休克·戈尔教授就尝试过用聊天机器报答助教,回答MOOC课程中学生的提问。由于这一基于IBM沃森技术的聊天机器人回答问题的能力惊人,学生在5个月的课程期间,甚至都没有注意到助教是个机器人。由此可见,虽然BBC预测教师被取代的概率是0.4%,但实际上,教师的很多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共存渐成趋势

谈及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我们既不要高估——短期它不会对教育产生本色性影响,又不要低看——人工智能叠加其他技术,如大数据、互联网和增强现实,并在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后,会本色性地改变教育体系。正如雷·克利福德所言,“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能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面对人工智能时也是如此。

未来的教育将进入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共存的时代,教师与人工智能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同实现个性化的教育、包容的教育、公平的教育与终身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可以让教育知识、心理知识和社会知识等以精确的方式呈现。那些看不见的隐性学习过程,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加以显现。在基于人工智能精确了解学生数据的前提下,未来教育将由教师和人工智能共同为学生提供权威的学习支撑、精准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实现多元的教育办事供给。在此基础上,学生将得到全面和有针对性的发展,个性化教育将从抱负变为现实。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连接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环境,教育将更开放,泛在学习会逐渐成为基本形态。学习不仅发生在课堂上,也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知识不仅来源于学校教师,也来源于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人们通过无处不在的终端连接智能化的知识网络和人际网络,实现人人、不时、处处可学的终身学习。

在人工智能支持下,未来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极大变化,教师知识性的教学角色,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教师的育人角色将越来越重要,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的趋势日渐明朗。

人机协作教学中人工智能扮演的角色

人工智能可以将教师从烦琐、机械、重复的脑力工作中解脱出来,成为教师有价值的工具和伙伴: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替代教师完成批改作业等日常工作,把教师从重复性、机械性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会为未来教师赋能,成为教师工作的组成部分,由人机协作完成以前无法完成的智慧性工作。

工业时代的教育擅长流水线式的规模化加工,就像大面积培育人工林,培养出来的是整齐划一的人才。未来的教育则更像是构建生态圈,其中分布着各种各样的生物群落,动植物间各得其所、彼此支撑。而要构建生态圈,则要求教师关注每个个体之间彼此竞争、彼此依赖的关系,关注生态圈里每个个体的需求,发现、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要达到这些目标,如果没有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外部智力支撑,单靠教师是很难实现的。

尤其在我国,一个教师通常需要面对几十个学生。若无人工智能的支持,想要精确了解学生的特征是非常困难的,想要实施个性化教学也是不成能的。只有在全面采集、分析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的基础上,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教学,才能够既对整个班级学生有规模化支持,又实现适应每个个体发展的个性化教学。



因此,未来教师的任务是由教师与人工智能共同协作承担的。二者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领域做了系列前瞻性研究,启动了“AI Teacher”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人工智能教师。在该项目中,我们建立了教育大数据平台,采集学生全学习过程数据,对学生的知识、情感、认知、社会网络等进行全面仿真,并通过数据精确了解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个体特征,以实现“人工智能教师”办事。通过研究分析,我们认为在未来的教育中人工智能可承担12种角色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核心价值

既然人工智能可以在教育中扮演如此众多的角色,那么作为教师,其核心价值表现在哪里?需要如何去适应人机协作的新时代要求呢?

教师的核心价值在于“育人”

人类与人工智能有几大差异:第一,人发现问题,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第二,人工智能不具备主动的社会交往能力。第三,人工智能不具备心理属性。它既不会开心,也不会郁闷。所以同人工智能比拟,“教师更应看重人自身的独特价值,提高学生的社会价值、心理价值和利用全球化资源的能力,承担起培养学生创造未来,而不是进入未来的社会责任”。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赵勇教授认为,我们目前正在运行的教育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而“首先去发现学生拥有什么特质,然后帮手他发掘出来”的教育方式会解放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身的潜力。

以前,我们说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师的责任不是教授知识,而是帮手学生成长,成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或者心理咨询师,帮手学生发现优点,实现人生价值。教师的工作会更以“育人”为重。相应地,教师要从面向知识体系的传授,转向面向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国家认同、跨文化交往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协作能力、知识的情境化运用能力是教师所应关注的核心和重点。



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学习工具、设计学习活动和设计学习评价。学生在教师的陪伴下,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协作协同、知识迁移和运用,从而发展综合本质与综合能力。

教师的陪伴、组织、督促、检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非常重要。今后的学习形态必然是学生线上学习,实践领域开展问题解决导向的项目式学习,教师线下督促、办理、陪伴三位一体的形态,而不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形态。

未来的教育将进入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共存的时代,教师与人工智能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同实现个性化的教育、包容的教育、公平的教育与终身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工智能可以将教师从烦琐、机械、重复的脑力工作中解脱出来,成为教师有价值的工具和伙伴: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替代教师完成批改作业等日常工作,把教师从重复性、机械性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会为未来教师赋能,成为教师工作的组成部分,由人机协作完成以前无法完成的智慧性工作。



教师的本能机能将向两个标的目的分化

未来个性化教育体系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教师队伍会向两个标的目的分化:

一是人工智能支持下的全能型教师。有了人工智能的支持,能够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负责的全能性教师是可能存在的。既能掌握学科知识,又要掌握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掌握认知、脑科学发展、儿童身心健康相关知识,又可以了解各种社会属性,具有领导力和社会协作能力,一般教师难以胜任的问题都能通过人工智能得到解决方案。

二是专业型教师。想要让每位老师都成为全能型教师这并不大现实,所以未来教师会出现精细的、个性化分工,例如专门做练习辅导的老师、做项目设计的老师、疏解学生心理问题的老师、授课老师、做教学设计的老师等。

随着未来教师角色和本能机能的转变,未来课程也将发生改变。跨多个领域的综合性课程,期望老师独自完成是不切实际的,必需辅以教师间协同、教师与人工智能协同环境结构的支持。今后,一门课可能由多位教师负责,其中有学科专家、教学设计师、知识传递者、活动设计者,人工智能助教或其它角色。



总结与展望

当前,数据、信息和知识正加速膨胀,但人类的智力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借助外部工具或者智能设备发展本身的智慧,认知外包将成为常态。人机结合的思维体系是我们未来思维方式的重要转变标的目的。人与电脑的结合可以突破人类个体认知的极限,使得我们能够把握超越个体认知极限的复杂情境,处理超越个人认知能力的海量信息,能够应对超越个体认知能力极限的快速变化。大数据时代下复杂社会的保留,呼唤着人机结合的教育智能,人类借助智能设备而保留的时代已经到来。

人工智能变化教育是一个过程。尽管人工智能可以快速迭代,但教育制度以及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习惯、教育不雅观念的转变是较为漫长的过程。若想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作用,就要将人工智能办事嵌入业务流程中,创造新的范式、新的流程、新的结构、新的业务形态,来办事于我们的教育,构建新的教育体系。

文章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年第3期,原标题为《人机协作: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与思维的转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呵哩咯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5880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