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挑容易的事情做,可能会导致你的生活失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min 发表于 2019-6-26 20:50: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A-min
2019-6-26 20:50:25 2527 0 看楼主
你是否认为工作足够用心,你的爱人就应该要多理解你一下呢?

你是否认为晚上晚睡一会,并不影响生活质量呢?

你是否认为孩子听话是一件必需的事情呢?

你是否认为你做了很多工作,可老板总是视而不见呢?

你是否认为生活种充满了不如意?

当然这些问题只要在内心过一遍就好了,不必回答。生活中人们总是有一些自认为很容易、或是很辛苦、又或是很合理的事情,最终的结果却常常不尽人意,那是因为有些“自认为”是没有参照做对比的,没有相对的事物出现时,它很可能把你带入掌控的误区。



02 拥有多重身份,令你苦恼吗?

在生活里别离心太重就会使人们看不清标的目的,有时对待工作和生活就像是下注一样。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人后悔在工作上下注却丢掉了健康的身体。也有报答了工作而常常忽略家人,把坏情绪留给家人,最后导致家人不再是家人。

人们为本身谋得多个角色,却很少有人愿意去为了这些角色的加入,而学习如何做好每个角色应该做些什么。

在一个人没有独立判断力时,总是会搞错标的目的,其实在家庭关系中,人与人是各自独立、又彼此需要和依存的,只是很多人只要独立或只要依赖,这样会是一个家庭的关系变得紧张、无趣。

这样的思维简单来说,就是“我虽然拥有多个角色,但我没有精力负起每个角色的责任,因此我还是选其中一到两个去做一做吧”。这样就造成了一种角色缺失的现象,比如有些家长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有些丈夫在婚姻中又没有任何参与感。

我们拿最亲密的婚姻关系举例,两个人的结合是一种情感的维系,但同时也是一种协作关系。两个人共建的关系,一个人若是在情感上缺少参与度,那这段婚姻还算得上是婚姻吗?

爱情之初,很多人都认为本身可以一直对另一个人好下去,这时候就很容易许下承诺,承诺就是当下你自以为未来能做到某些事情,但其实这只是一种误判,并且还造成了角色的缺失。

这种误判源于最初人们以为添加一个身份没那么困难,直到角色之间无法达到平衡,这件事才会引起重视。



03 你是何界定困难和容易的?

这个根源是什么呢?人们潜意识里希望生活越简单越好,如果你害怕麻烦,你的生活就必然会很麻烦。

人们总是会为了回避某些问题而为生活制造更多的问题,这就是一种“越想要、越得不到”的现象。

如果你害怕处理琐事,你就必然会被琐事缠身;如果你一味要对方理解你,那么很可能对方会无法理解。

钱多活少离家近追求的是什么?责任和承担少一点,回报要大一点,这个思维使人们在处理亲密关系时也希望本身尽可能地付出少一点,索取多一点。

衣服脏了可以扔进洗衣机,久而久之刷鞋这件事就足以令人生出苦恼的情绪;

遇到问题可以在第一时间上网去提问或者打电话给伴侣求助,于是独立思考就变得很烧脑、令人很厌烦;

饿了可以叫外卖,即便当你发现外卖的安全系数令人堪忧时,你依然不想去菜市场选购食材,因为做饭这件事简直是太麻烦了;

独生子女中被娇生惯养的居多,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都希望孩子取得好成绩、好上一所好大学,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消操心,于是当孩子步入社会时,发现人际关系和生活技能都很欠缺,无法真正独立。

以上这些小场景说明什么?人们眼中认为的挑战、困难有时候根本就没什么难度,只是与之比拟,容易的事情、不消思考的事情做得太多了。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简单化,恨不得把一切需要思考需要习得的事物都舍弃才好。

思维简单了,遇到问题不再三思了,想做什么马上就去做,这就奠定了第二部分内容的基础:人们对各种事情都喜唤呗结论,而往往这些结论都是误判,并不必然会成为事实。



04 简单的事情做多了,本来不难的事情也变得无比困难

思考很难、改变很难、处理琐事很难、人际交往很难,在人们今天的生活中似乎需要应对的事情越来越棘手、越来越多元化,孤独、纠结、懊恼、脆弱、易怒、恐惧、焦虑、迷茫等等,似乎什么都不顺,怎样的状态都无法使人快乐。

而坚毅、认知、努力、专注、学习、成长等词汇却只能出现在一些励志、个人办理类的课堂上,是需要我们付费才能得到系统的了解的。

这些几乎是我们从小就在学习的东西,甚至课本里就有足够多的内容会谈到品质、品格,可见人们并没有把它运用在生活中,甚至连最基本的汉字都很容易忘掉。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上学是件很没用的事,而真正能够学以致用的人,会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且会不竭地学习来完善本身的知识库。

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避挑战和困难,内心越回避,恐惧就越会让你认为这个困难是天大的难题,难到根本就解决不了。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曾经一件让你彻夜难眠的事情,过两个月回头想想,本身都会替本身觉得不值,竟然为那么小的事失眠。

也许你的忧虑情绪却是需要释放,但这个情绪若是常常会出现,不免影响到你工作和生活的心态,这时候读书、跑步或者行走都是不错的摆脱负面情绪的方法,只要你不要对“坚持”这件事产生忧虑。



05 获得掌控感的误区

不论是角色的缺失,还是对事物难易程度的误判,都来自于人们自认为本身能力很差,做不了太多大事,而这些误判是凭空来的吗?当然不是,它的根源就是:由于人们习惯了只做一些容易的事,使自控力逐渐弱化,从而失去对未知事物的难易程度的判断能力。

比如手机,我们都知道现在不论什么职业、不论男女老少,都必需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并且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完全无法掌控用手机的时间;

再比如睡觉这件事,职场人都学会了想几点睡就几点睡,因为工作辛苦,晚上还要玩游戏、约会、追剧、看电影等等,却无法做到该几点醒就能够保证本身保持清醒。

上面这两件事是完全得到掌控了吗?实际上并没有,他们只是掌控了开头,却无法掌控做这件事带来的后果。

比如手机带来的害处是蓝光、辐射、眼疲劳及过度的精力消耗、失眠等等。晚睡带来的后果是,第二天精力不够充沛、不得不靠咖啡来给本身提神,当然还有刺激肾上腺素水平提升的多个连续的闹钟等等。

其实这样虎头蛇尾的掌控算不得掌控,而真正带给人们是一种起初就无法按捺的、看似很容易控制的感觉,但实际上这些行为会导致人们在恶性循环的、毫无益处的生活方式中变得极度脆弱。

当人们把本身现在这些误区里时,获得掌控的感觉就变成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计后果,也无法承担后果。比如人们常常会以“我以为”这种惯性思维去处理事物,导致事态严重失控,这就是典型的以为本身可以控制、却无法承担后果的例子。



06 小结

上面的提到的:对于本身已经拥有的部分角色缺失、无法正确评估一件事的难易程度、对某些小事过度忧虑、自认为本身可以掌控一些事情,这几项内容是彼此关联的,并且可以互相验证。

也就是说人们会因为做了很多容易的事,从而使原本不是很难的事变成了挑战,然后再选择不竭回避,就这样不竭地进入死循环,越觉得难越不做。



其实看似容易的事情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掌控感,而能够使人感到掌控、把握的事物往往都是有难度的事情。

克服困难的要义,在于尝试一些对你有益处、但你从不肯尝试的事情,比如每周可以手洗两次衣服,哪怕只是T恤;或者偶尔给本身做一顿早餐;每天读10页书等等。

很多人说自控、自律的人生很可怕,其实最难的就是迈出第一步罢了,就像你第一次玩游戏一样简单。



试想一下,如果你只是早起半小时,在小区里跑500米,这件事能有多难呢?重要的是你愿意为了晨跑而早起,相信这种突破必然会令你感到兴奋和快乐。

真正的掌控不是遵循“我以为”的误判去做事,更不是选择最容易做的事,而是能够在思想、行为、行动、身体及情绪上实现全面的掌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A-min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2527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