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间章回:建得瓦舎两三间 遮风挡雨蔽寒颜(作者:王以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发表于 2019-9-27 16:3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2019-9-27 16:37:42 2823 0 看楼主


住房,是人生的衣食住行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古往今来,人们为了住房的宽敞、舒适、体面甚至豪华,可畏费尽心机,散尽钱财。红墙碧瓦有之,高楼大厦有之,华庭别墅有之,柴门茅屋亦有之,皆因富贵贫穷有别而各不相同。目睹此况、鉴于此情,也不必大惊小怪,更不要心不平衡。须知房屋再豪华,只能遮风挡雨;茅屋再简陋,也可喜怒哀乐。当然,我等庶民也不能免俗,为了得到一间蔽风容身之所,也曾煞费心地的追求过、艰苦努力地挣扎过。其中的艰辛劳累和酸甜苦辣,是非亲历者所能体会的。

三十而立的时候,我还住在父辈的老屋里,这显然不是办法。随着大家庭人口的增多,分开搬出去是大势所趋,而且我是搬出去的首选对象。办法是放弃老房子,使用老宅子上的成材树木,做杈梁、当木棒,不宜做房料的成材树就变现做房资。于是按议实施,对老宅上所有树木,量材录用;不宜做房料的两棵较大的青桐树,砍伐出售,这桐木在当地卖不出什么好价钱,我便让德华帮忙用板车拉到县城,买给了航运公司,成了造船或修船的优质材料,物尽其用,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得洋五、六十元吧,成了宝贵的建新房的急用资金。

尽钱吃面、量力而行,鉴于资金短缺,心中只能规划一个简陋的房舍蓝图: 三间土墙瓦屋。由于红砖太贵买不起,只好在亲邻帮助下,用泥土麦草合泥垒成土墙,形似干打垒;到铜山县太山附近买了便宜的水泥瓦,七拼八凑的弄了三间土洋结合的房屋,东头留有一个闷间子。看着自已亲手盖的新落成的房子,颇有成就感,高兴了一阵子。于是很快便搬出老宅,住进了新屋,孩子们也欢天喜地的在新房前嘻戏。二年后又在屋前拉了短短的一圈院墙,院里置盘石磨,西南隅搭起锅棚,像模像样。老父亲常常抱着最小的孙子坐在家院门口。看着门前小菜园里的菜蔬,听着树间鸟儿的啼鸣,肩上搭着随身的旱烟袋,含饴弄孙,乐享晚年。

光阴荏苒,一晃十年过去了,三个男孩子渐渐长大了。未雨绸缪,像天下父母亲一样,又该考虑孩子们成家立业的大问题了。学业成否,在于孩子们的天赋和努力。住房却成了父母们的一块心病,城里如此,农村也一样,搅尽恼汁、拼命攒钱。不管怎样,得首先弄一块能盖屋的地方,正在我百愁莫展的时候,大队党支部送来了东风: 全大队统一盖排房。

这在我们村里,是个结合实际的大政策,是个群众拥护的好政策。全大队统一规划,打破私家宅基地的边界,充分利用村里的空间闲地,规划成一排排住房用地,再按各家人口情况,基本以男孩为主,就近各分一份宅基地。因女孩都要出嫁走人,不予考虑,若有个别情况再酌情处理。政策性强,人情味浓,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拥护。据此我也得到了3快宅基地,除已建好房子的一块外,在我的老屋宅后的水塘前边又并排划给了两块,顿时愁云消散,喜出望外。

有了新增的两块宅基地,赶快建房吧。开始先在其中的一块上建。于是又一切从头开始,拉土垫台子,买石垒硷沟。这时我已到港务局上班,经济上也较前好了一点。房子也想有点起色,虽然免不了还是三间,但这回要改为砖墙,钱从何来?想办法让一个钱变成两个钱用。开革开放后,厂矿作坊商店遍地兴起,物资逐渐丰富起来,我趁机从矿上买了几吨紧俏物资——煤炭,送到紧缺煤炭的砖瓦窑厂,比较便宜地换来了建房所须的砖瓦,基本解决了材料问题,原来的同事郭彦松、刘家文同志先后用扒沙船、拖拉机送来了黄沙,一家烧石灰窑的亲戚送来两车石灰,这又省去了我不少银子,托立云哥在木材公司买了一方多计划内的等外木材,作为杈梁和木棒使用,这也省了不少钱。盖房时,又请了一家搞建筑的亲戚带队施工,除施工时管几顿饭处,工钱也拿的不多。总之没花多少钱就盖成了三间瓦屋,而且还是时髦出厦带耳屋的呢。厦檐是水泥板的平顶,可晾晒棉花和粮食,很适合农村实用。……以后又逐渐发展为水泥整浇的平顶屋,到现在有的已是楼房别墅了,这是后话。

一个儿子一处房,城里农村都一样,这成了雷打不动、难以更改的共识。1986年我仍只身在外工作,孩子们都在老家农村,城市户口控制严格,不是以个人意志能转移的。丢掉幻想,准备长期坚守农村吧。既然不能转为城市户口,就要有扎根农村的打算。在一个孩子一处房的思想指导下,就准备再盖一处,何况原来的土墙屋由于长期风雨残蚀,已多处破败损毁,没有维修再用的价值了。于是又下定决心:再盖屋!有了前两次盖房的经验,驾轻就熟,很快就提到了日程上。循着先前省钱盖屋的路子,还想锦上添花,再上一层楼呢 :上次建的是三间出厦单耳房,这次想建四间双耳房,两头两个闷间,西头的闷间一分为二成两个独立间,这样既实用,布局也合理。于是在并排的另一块宅地上,又一个轮回,又一番折腾,夜以继日、节衣缩食、风餐露饮、酸甜苦辣,总算心想事成,完成了建房大事。在即将竣工的时候,我叫建筑工人在门旁的基础石上,刻下了竣工的时间:一九八七年秋。到此总算能喘口气了。第二年又一鼓作气的在并排的两栋房前,拉上了一个大院子,院中间垒一堵南北花墙,墙中间留一通道。这样一分为二成两个院子,两院各在大门处,建一座小型简易门楼,东院里打了口手压井,弄个简易锅棚,至此总算大功告成,可以安居乐业了。至于原来的旧房漏屋,以后再视情而定吧。过个十年八年,缓过手来了,再翻建成新房子,岂不易如反掌、小菜一碟!我在做着黄梁梦呢。

实事比人强,计划没有变化快,正在做着黄梁梦的时候,1988年底却全家搬进了县城,孩子们的农时户口也变成了城市户口,这又是一个大变化,弄得我有点措手不及。按当时的情况说是好事,是大好事。但我心中的愁又上来了,来到城里,别的不说,这住房可是个大问题。且不说自已怎么住,好歹单位能分给房子。三个孩子以后的住房怎么办呢?岂不是又得从头做起,又得一个孩子一个孩子的解决吗?呜乎,安得瓦舍三两间,遮风挡雨蔽寒颜,我庐独破受苦受难也足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往事平不如烟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2823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