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奉献!邳州优秀非遗传承人杜桂芳的戏曲人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林之秋实 发表于 2019-12-24 15:2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林之秋实
2019-12-24 15:25:32 6621 2 看楼主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邳州柳琴戏,又称“拉魂腔”

形成于明末清初是徐州地区最具影响的本土剧种

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邳州有这样一个人,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柳琴戏。她用坚守与创新的拼搏精神,在苦与乐的交织中唱响了人生赞歌。一起来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传承人杜桂芳。

杜桂芳于1958年出生于碾庄镇,自幼爱唱爱跳的她,从小便是乡亲们夸赞的“好嗓子”。1971年,邳县文工团组建小红花艺术团,正读小学五年级的杜桂芳被推荐到县城人民剧场参加考试,她的一首《北风吹》唱响了考场,并通过了初复试,顺利进入小红花艺术团。回想起当时的那份喜悦,杜桂芳记忆犹新:“非常高兴,当时一条街上的人都过来祝贺,母亲特别给我做了一条新被子,又买了一身新衣服,就好像要嫁女儿一样。”

凭着一股韧劲,曲艺道路上绽放光彩

1971年10月28日,是杜桂芳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她正式进入小红花艺术团,开始了自己的漫漫戏曲人生路。

其实最开始杜桂芳学习的是京剧,而不是柳琴戏。后不久,邳县的文工团改成了柳琴剧团。随着“小红花”培训的结束,杜桂芳也进入了柳琴剧团,但却面临着一个极大的难题,由京剧到柳琴戏的转变让她不知所措,极为不适应。“柳琴戏对我来说就是一张白纸。之前我都是用京剧的唱腔,而唱柳琴戏跟京剧完全不一样,必须用真声去唱,对我来说完全是陌生的。”



短暂的低迷过后,杜桂芳很快从困惑与失落中走了出来,暗下决心,自己要从头开始,在表演、身段、唱腔等各方面反复琢磨、斟酌细节,让戏曲因人物的塑造而更加鲜活、丰满。“学着学着,我觉得柳琴戏还挺有意思的,一个嗓音的变化、一个唱腔的变化,真的是用心去琢磨,就这样一点一点坚持下来了。”

上世纪70年代,随着大众审美多样化,戏曲也迎来了又一春天。万人空巷的观戏情景与一票难求的盛况,杜桂芳至今难以忘怀:“一天我们就唱好几场,非常受欢迎。后来戏多了,我们就到其他的县去演出,老百姓非常喜爱。”

与时代接轨,用新思想发展柳琴戏

2006年,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杜桂芳成为这一技艺的传承人。然而,在杜桂芳的理念中,柳琴戏想要更长久稳健的发展、传承下去,必须与时代相接轨,改良、变革与创新才可以让柳琴戏重新焕发生命活力,而她也将这一理念运用到自编自导自演的柳琴戏《孟姜女千里送寒衣》中,并获得了中国首届老年艺术节大赛戏曲类金奖。



谈及当时的创作灵感和初衷,杜桂芳说:“柳琴戏要传承发展,要与时代接轨、更要拓宽观众,不仅让老年人喜爱,中年人也要喜爱,小孩子也要喜爱。比如说把之前的唱腔与流行歌曲、流行小调结合在一起;以前没有伴舞,现在可以载歌载舞,我们的柳琴戏就能走得远一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了心中的执着信仰与那份传承的责任,杜桂芳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柳琴戏。据了解,杜桂芳自编、自导、自演的柳琴戏等节目在国家和省及市组织的各类演出中获得了6个金奖,而荣誉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辛勤与汗水。“一旦开始创作,真的很辛苦,有的时候改来改去连续几夜都不睡觉,反复改、反复琢磨,有的时候正在睡觉,灵感来了,就赶紧起床写下来。”



做好柳琴戏传承人

作为柳琴戏的传承人,杜桂芳多年来首先竭尽心力地抓好“一老一少”的教学培训工作。在邳州市文化馆长年免费举办少儿戏曲演唱与表演培训班,同时,在邳州老年大学免费执教老年戏曲演唱与表演课程。在“杜桂芳戏曲之家”,老中青不同年龄层的学员教学工作,每天都将她的时间排得很满,而她却乐在其中。



在杜桂芳不懈努力和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慢慢了解柳琴戏,也更加理解和热爱这一本土传统剧种。戏曲之家自2018年11月创办至今,已招收了老中青三个不同年龄层学员近百人,并于2019年4月,被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邳州柳琴戏)传承基地”。



柳琴戏作为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多年来在时代的洪流中历经波折,洗尽铅华

而杜桂芳的一生与柳琴编织交错

随之起落浮沉

但始终不变的是她炽热的初心与守望

将自己有限的岁月燃烧

化作前进的曙光

让传统的戏曲艺术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便是她穷其一生的追求

也是她的梦想
融媒体记者:朱芷萱 摄像:王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丶深罙尛天使 发表于 2019-12-24 15:26:05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丶深罙尛天使
2019-12-24 15:26:05 看楼主
柳琴戏原来是鲁南地区的地方传统戏剧,因用柳叶琴伴奏,也称“柳琴书”,清末从临沂、枣庄一带传入徐州。它最初是以鲁南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旧社会头脑灵活的乞丐,比如农闲时候的夫妻结伴讨饭,大多以此谋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宇智波鼬 发表于 2019-12-24 15:27:05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宇智波鼬
2019-12-24 15:27:05 看楼主
最爱家乡小戏“拉魂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林之秋实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6621 | 回复:2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