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了运河生态弃渔上岸,他们是如何生活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美不胜收 发表于 2021-2-19 07:15: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美不胜收
2021-2-19 07:15:19 9445 0 看楼主
美丽运河我的家(七十九 )

运河禁渔 恢复生态

贾传军


  为全面恢复运河生态,保护运河流域水生物资源,从2021年2月1日起,骆马湖实施全面禁渔。

与运河相连的湖泊渔业资源丰富,但随着过度捕捞,渔业资源的衰退速度逐渐加剧,一些经济鱼类资源甚至在走向枯竭,实施禁渔,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生态迫在眉睫。

在退捕渔民的安置问题上,政府各职能部门扎实做好了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和参加社保工作。在贷款、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予以扶持,将退捕渔民作为重点群体纳入就业帮扶体系,做到禁渔不会禁了渔民的退路,而此前退捕工作的扎实完成,为恢复运河生态起到积极作用。




  美丽的骆马湖夕阳

禁渔的目的不是说不吃鱼,是让更多的人能够吃到更好的鱼、更长久地吃鱼。”   

爱运河,就让她喘口气,休养生息,能让运河更美丽。




  与苏北运河相连的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邵伯湖等全面禁捕,使得近3万渔民弃船上岸,成为农民。



  本篇讲述的是江苏新沂窑湾骆马湖渔民胡玉磊的故事,他世代以用船、打渔为生,岸上没有一寸自留地,这次禁渔他积极响应号召带头上岸。

胡玉磊捧着其祖父1949年渡江战役中运送部队过江的“渡江光荣证”。



  据胡玉磊叙述,他爷爷胡炳安,解放前用自家的船,当船至扬州,1949年渡江战役打响,他积极投入到渡江战役中去,用自家的船送解放军渡江,船体多次受伤。(颁发的证上写,胡炳安民工同志参加渡送部队过江 完成光荣任务特发给光荣证。)



  当年的“渡江光荣证”样本。



  渡江战役结束后,胡玉磊的爷爷回到山东老家微山县带着他父亲胡兆太在微山湖上捕鱼,由于当时的微山湖一年有几个月水小无法捕鱼,后转到骆马湖。(上图胡玉磊收藏的邹滕胡氏族谱第二卷)



  胡玉磊的族谱。



  胡玉磊和爱人闫志花在自已的生活船前合影。



  胡玉磊的儿子胡勤开和儿媳邵露青结婚就在船上。



  胡玉磊的孙子出生在船上。



  老胡家人合影(儿子胡勤开在南京打工)。



  闫志花抱着出生一个多月的孙子。



  老胡在自家生活船上准备早餐。



  闫志花在生活船后面洗衣服。



  闫志花在晾晒洗好的衣服。



  他们的主业是捕鱼,早出晚归,活动空间小,非常辛苦。



  骆马湖的渔民大都用丝网捕鱼。



  捕完鱼就回到生活船上。



  退渔还湖政府安置渔民的“安居小区”。



  安居房三层,建筑面积约二百四十平方。



  胡玉磊分到的房子。



  2020年9月,在装修自己的房子。



  2021年2月8日从生活船搬到安居小区里自已的房子。



  从此生活船成了记忆,不久将被肢解。



  胡玉磊从此在岸上有了自己的家,结束了几代人渔民的生活,这是他在岸上的第一顿午餐。



  胡玉磊在一楼60平方的大客厅里抱着孙子,逗孙子玩,好开心!



  老胡搬到岸上新家,在客厅里第一张全家福。(后排左一左二,儿子儿媳,左三左四,女儿女婿)



让世界了解运河

让运河走向世界




作者简介 : 贾传军 江苏邳州市人,中共党员,现为中国摄影家著作权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士、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特约摄影师、江苏省徐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徐州市文旅摄影协会会员,邳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多幅大运河题材摄影作品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推送,2018年9月《京杭大运河-中运河》入展中国平遥第十八届国际摄影大展个展,《运河上的灯塔(组)》入展庆祝建国70周年“千年大运河美好新家园”在杭州、北京等展出,受到中外观者的高度关注,作者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旁、工作在运河上,对这条古老文明的母亲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坚持拍摄运河的点点滴滴,曾三次全程走完京杭大运河,行程万里之多拍摄万余张运河题材照片,制作大运河美篇100多集分享给全国观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美不胜收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9445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