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丰邳州志·沿革》简注
李文娟
二
![]()
原文:
光武初兴,董宪35据下邳,刘纡36在垂惠,佼彊37在西防。既而纡奔彊,彊、纡奔宪,而庞萌38反,与宪连和。帝39自将讨萌,宪去下邳,还兰陵。五年,帝进幸郯,留吴汉攻刘纡、董宪,车驾转徇彭城下邳。初,武帝元狩六年,分沛东阳,置临淮郡;建武中,立子衡为临淮公;明帝永平十五年,改临淮为下邳国,封子衍40为王,领十七城,割东海之下邳、良成、曲阳、司吾益下邳国,而去故临淮之南边地,传至曾孙哀王宜,无子国除。(《元和郡县志·泗州下》:“武帝分置临淮郡,后汉下邳太守理此,自晋迄后魏,并为宿豫县。”《徐城下》云:“后汉以临淮合于东海,明帝又分东海为下邳国,理此。”据此,则下邳国理徐城,别有一下邳太守,理宿豫矣。(《太平寰宇记》41:“淮阳军下邳县。”“晋太康元年,自徐城移下邳国,理此。”似太康以前,国治徐城说与元和志合,然考《后汉书·郡国志下》:“邳国统县十七,而下邳居首,徐第二,下相第五。”下相即晋之宿豫也,则国治下邳,更无可疑。班志:“临淮郡首徐。”而《后汉书》特移下邳于前,明乎制以时异,既为下邳王国,不复更居旧治也。隋大业中始移下邳郡治于宿豫,前此又未闻以宿豫为下邳也。至张晏谓明帝置下邳郡,论者遂谓建国时,仍别置郡。按:明帝永平十五年,始建下邳国,则置郡或在未建国以前,未必同时郡国并置也。)桓帝延熹二年,封中常侍徐璜42为武原侯,周永43为下邳高迁乡侯。璜、永以中人封列侯,以收梁冀44功也。
汉德即衰而盗起,山东诸侯并起而争。陶谦以徐州牧据下邳,与贼阙宣45,共举兵攻略城邑,既而杀宣。谦死,刘备代之,吕布袭备,取下邳。建安三年,曹操攻布,决沂泗以灌城,城降,杀布。明年备复据下邳,杀刺史车胄46,操又夺之。先是十三州之立,刺史不常厥治,后汉治东海、郯,及初平、建安之际,谦、备、布相继夺据下邳,屹为重镇矣。魏分天下为十二州,因汉之旧,而徐州刺史治下邳。黄初三年,以鲁阳公宇47为下邳王,又封臧霸48为良成侯,而其时徐州刺史或加将军之号,或别遣持节都督监军,于是下邳有县、有郡、有国、有镇,讫于西晋之世。
晋武帝泰始元年,以安平王子晃49为下邳王,统县七,有下邳、良成,而武原别属彭城。别封晃子绰为良城县王,而分下邳属县在淮南、北者,为临淮郡。(《晋志》50但言:“分下邳属县在淮南者”,按:司吾亦割属临淮,故加北字。)是时常以诸王继镇下邳,而琅邪渡江,卒以下邳首基大业51。
明帝太宁元年,石勒52陷下邳;后三年,刘闿杀内史夏侯嘉53,降于石勒,下邳入赵。
永和五年,褚裒54伐赵,趋泗口,遣督护麋嶷据下邳,部将王龛、李迈与赵将战于代陂,败没,裒退屯广陵。于是赵国大乱,刘显、冉闵55更相屠灭。七年,豫、洛、荆、徐、兖五州来降,下邳复归晋,凡在赵二十有五年。
明年,殷浩56北出许洛,命荀羨57自京口镇淮阴,进镇下邳。姚襄58背叛,浩师徒屡败,自淮以北,覊縻59而已。是时燕已灭冉闵,封功臣,以散骑常侍历60为下邳王,然亦崇虚号无实土也。十二年,羨救段龛61于广固62,至琅邪不进,龛降于燕;羨还下邳,留诸将守琅邪、太山;羨寻疾笃,以郗昙63代镇下邳。明年,昙出高平无功,退屯彭城。隆和元年,庾希64镇下邳,五月,希帅舟师,助守洛阳,既而自下邳退屯山阳。后七年,而桓温大举北伐,丧师于枋头65,燕亦不兢。明年而秦灭燕,尽有燕百五十七郡之地。于是秦使梁成镇仓垣,彭越镇彭城。晋亦置戍彭城66,与秦为界,犹未失下邳。后八年,为孝武太元三年,秦彭超67攻沛守戴遂68于彭城,俱(亦作句)难、毛盛寇淮南,晋谢元69救彭城,超解围。遂奔元军,超使徐裒据之,而身攻下邳,南拔盱眙,俱难克淮阴共围三阿70。元起广陵救三阿,连战皆捷,北至于君川。难、超走,元还广陵。秦遂以王显为扬州刺史,镇下邳,而下邳入秦。(顾氏《方與纪要》云:“下邳自太宁中,没于石勒,永和五年收复,太元三年没于符坚。”近言氏作邳州沿革表驳之曰:“顾氏以褚裒伐赵之年下邳归晋,史无明文,后十三年为哀帝隆和元年,以庾希为徐、兖二州刺史,镇下邳,实则下邳入燕已久,故希退屯山阳。太和四年,桓温北伐,燕使下邳王历逆战。五年,秦灭燕,下邳遂入于秦。太元三年,秦将彭超等,但请攻晋彭城、淮阳、盱眙,而不及下邳。盖自咸和元年下至太元九年,凡五十九年,下邳皆非晋有也。”按:此则言氏之疏而,顾氏言晋复下邳之年亦有未确者也。东晋以降,都督州军,容有遥领,惟镇皆实土,且庾希以前,荀羨镇下邳矣,郗昙镇下邳矣。羨之出镇也,由京口而淮阴,由淮阴而下邳,进而救段龛于青州,禽王腾于琅邪;段龛既没,始还下邳,又进斩慕容兰、拔山茬,疾笃解职,始以昙、希相继代镇。昙出高平,希救治阳,若非得下邳为根木,何由更历三将?驻节经年,又何以千里出师,全无后虑也。秦用彭超南侵,其时戴遂亦守彭城,与秦相拒。秦师自西北以攻东南,尚未全得彭城,何由躐71得下邳?及遂自奔溃下邳、盱眙,始被攻拔。史文明白灼然无疑。推寻言氏之说,只以燕有下邳王历,以为实封,故谓下邳久已入燕,不知燕封诸王,如武昌王彭、上庸王评、吴王霸、庐江王宜、临资王逮、历阳王龙、始安公默、南康公偻,皆遥领晋土,虚崇爵号,逞其侈心而已,何独下邳为实土也?然顾氏谓下邳归晋在永和五年,则为未实。代陂之战,诸将覆没,中原遗民二十万欲来归附,会裒已还,威势不接,死亡略尽,狼狈如此,岂能开上拓境者焉。史载永和七年正月,段龛举青州来附;五月,兖州刺史刘启自鄄城来奔;八月,徐州刺史周成、兖州刺史魏统、荆州刺史乐宏、豫州牧张遇,各据城降,于是石祗72、冉闵、刘显互相吞灭,州将相率,翩然南附,下邳归晋,断在此年;未几而有荀羡镇下邳之命,情势相接,故推具本末,折衷异闻,以明南北夺复之由,不厌其费焉。)八年,秦王坚大举南伐,拔寿阳73,屯洛74,谢元御之,再战大破秦军,尽复司豫徐兖青梁六州之地,下邳复归于南,凡三十有六年,终晋之世。
![]()
刘裕以下邳太守,始基霸业;其伐南燕也,自淮入泗,至下邳步进;既平广固,欲停镇下邳,清荡河洛,以卢循入寇,不果75。及受晋禅,复下邳租布三十年76。是时下邳领县三,彫荒77之余,户裁三千,而武原仍属彭城。宋永初三年,当魏太宗泰常七年,魏遣将取青兖,封其将费峻78为下邳公,实未得下邳。元嘉中,太武南伐,别将自青州趣79下邳。泰始二年,徐州刺史薛安都80降魏,魏遣尉元81、孔伯恭迎之。宋将张永、沈攸之82军于下磕83,分遣王穆之守辎重于武原。元既得彭城,击穆之,穆之就永;明年正月,元破永吕梁之东,攸之还淮阴,而下邳守将王元载84为宋城守。五月,攸之自淮阴送运米至下邳,使陈显达以千人助元载,而身自还镇。八月,攸之引兵北出,至焦墟85,去下邳五十里,显达迎之,军至睢清口86,伯恭渡水,破显达军,攸之走,元载遂弃下邳。凡宋有下邳四十八年,而入于魏。
魏之入彭城也,垣崇祖87自拔归宋,以为北琅邪、兰陵二郡守,封下邳子,期以恢复,故以虚号封之。初,宋分徐州,置东徐州,镇团城88,以张谠为刺史,及谠降魏,魏因而授之。孝昌元年,乃徙东徐州治于下邳,领郡三:下邳、郯、临清;而下邳领县六,户一千百有四十八,其荒敝尤甚宋永初之世。
宋既失下邳,终齐之世,至梁天监五年,张惠绍89侵魏,拔宿豫,趣彭城,围高冢。于是梁诸将,分屯蒙山固城,战于睢口。惠绍号令严明,所至独克,军至于下邳,下邳人多降者。魏遣邢蛮、杨大眼攻睢口军,睢口军败,诸将散而归。及中大通二年,当魏永安三年,东徐州城民吕文欣,据城反魏为梁。后二年,王早、简实90杀刺史崔庠,遂以下邳降梁。(《梁书》:“武帝中大通五年,魏建义城主兰宝杀东徐州刺史崔庠,以下邳降。”《魏书·出帝纪》:“东徐州城民王早、简实杀刺史崔庠,据州入萧衍。”按:此即一事。“兰”字近“简”,“宝”字近“实”,南北各据所闻见;南史又书“宝”为“保”,则音之讹也,《通鉴》从《魏书》,以事在北朝,必当加核,今用之。)是时,魏君臣相疑,诸镇构旤91,虽使邸珍92为行台,讨下邳,而不能有,下邳卒归于梁,凡在魏六十有六年。
注释:
35.董宪:(?—30年),徐州东海郡(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人。东汉初期割据群雄之一,后依附于梁王刘永,对抗光武帝刘秀,兵败被韩湛所杀。
36.刘纡(yū):(?—29年),梁郡睢阳县(今河南省商丘市)人,新朝末年东汉初期人。他与董宪等联合对抗光武帝刘秀,被大司马吴汉击败,为部下高扈所害。
37.佼彊:又作佼强,是新朝末年东汉初期人。兖州山阳郡(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人,为梁王刘永横行将军,后投降刘秀。
38.庞萌:(?—30年),山阳昌邑(今山东金乡县)人。初为绿林军,后为东汉初年将领,又反叛,与董宪、佼彊等联手对抗朝廷,兵败被杀。
39.帝:这里指东汉光武帝刘秀。
40.封子衍为王:刘衍(?—126年),汉明帝刘庄第六子,公元72年(永平十五年)受封为下邳国下邳王,公元88年就国,定都下邳。谥号下邳惠王,72年—126年在位,共54年。之后下邳国历代王侯为:下邳贞王刘成、下邳愍王刘意、下邳哀王刘宜,终因刘宜无子除下邳国。
41.《太平寰宇记》一句:《太平寰宇记》是古代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为北宋地理学家乐史(930年—1007年)所著。此处所引“淮阳军下邳县”似有误,据此书十七卷所载,原文为“淮阳军理下邳县。”
42.徐璜:(?—164年),东汉下邳良城人。汉桓帝初年,为中常侍。因大将军梁冀骄横残忍,桓帝命徐璜与单超、左悺(guàn)、具瑗、唐衡等五宦官除掉梁冀,事成后,五宦官皆封侯。徐璜也因此侍宠而骄,凶狠残暴,时人谓之“徐卧虎“。
43.周永:东汉桓帝时人,曾任沛令,先是跟随梁冀,屡迁至尚书。桓帝延熹二年(159年)诛梁冀时,周永揭发梁冀罪状向桓帝以表忠心,被封为高迁乡侯。
44.梁冀:(?—159年),字伯卓,东汉时期安定郡乌氏县(今宁夏固原东南)人。外戚、奸臣,大将军梁商之子,两位妹妹梁妠、梁女莹为顺帝、桓帝皇后。梁冀把持朝政近二十年,桓帝暗中与中常侍徐璜、单超等谋诛梁氏,梁冀与妻被迫自杀。
45.阙宣:东汉末下邳人。《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中有:“下邳阙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 后陶谦杀阙宣,收编其部众。
46.车胄:(?-200),东汉末年武将,为曹操所置之徐州刺史,于公元200年1月为刘备所杀。
47.鲁阳公宇:即曹宇,字彭祖,曹操之子。211年曹宇被封为都乡侯,217年被改封为鲁阳侯,221年进爵鲁阳公,222年被改封为下邳王。
48.臧霸:又名奴寇,字宣高,泰山郡华县(今山东费县方城镇)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49.安平王子晃:即司马晃(?-296年),字子明,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懿三弟安平献王司马孚第五子。泰始元年(265年),西晋政权建立,司马晃受封下邳国下邳王。次年前往封国。
50.《晋志》:即唐房玄龄等著的《晋书·地理志》,在卷十五《地理志下》中有:“太康元年,复分下邳属县在淮南者置临淮郡,分临淮置东莞郡。”
51.而琅邪渡江,卒以下邳首基大业:琅邪,这里代指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此句指琅邪王司马睿(276年—323年)曾在西晋“八王之乱”中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永兴二年(305年),司马越起兵下邳,起用司马睿为平东(后迁安东)将军兼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而司马睿则以下邳为基地,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于305年渡江至建邺(今南京),并于317年4月6日承制改元,即晋王位(尚未称帝),改元建武,史称东晋。
52.石勒:(274年—333年),本名匐勒,字世龙,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省武乡县)人,羯族。于319年建立后赵,330年正式称帝。323年3月,后赵兵进攻彭城、下邳,东晋徐州刺史卞敦与征北将军王邃退保盱眙。
53.刘闿杀内史夏侯嘉:此事发生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出自《晋书·帝纪·七》:“十二月,济岷太守刘闿杀下邳内史夏侯嘉,叛降石勒。”
54.褚裒(póu):(303—350年),字季野。河南郡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东晋时名士、外戚,康献皇后褚蒜子之父。谢安常夸褚裒风度不凡,尚书吏部郎桓彝赞其名不虚传,有皮里春秋。永和五年(349年),褚裒以征讨大都督职率军北伐后赵,并派遣督护麋嶷(mí yí)进据下邳,部将王龛不听褚裒部署,在代陂(今山东滕州市东)之战中惨败于赵军,此次北伐终以失利而退,褚裒惭恨病死,年四十七。
55.刘显、冉闵更相屠灭:刘显(?―352年),十六国时期后赵将领,曾建立襄国。刘显于351年和352年两次攻打冉闵,但终被冉闵打败,身死国灭。冉闵(?—352年),字永曾,小名棘奴,魏郡内黄县(今河南省内黄县)人。初名石闵,是后赵皇帝石虎的养孙,以勇猛善战著称。350年即位称帝,恢复冉姓,建立魏国,史称冉魏。
56.殷浩:(303年—356年),字渊源,陈郡长平县(今河南省西华县)人。东晋时期大臣、清谈家,拜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永和八年(349年),得知后赵皇帝石虎病死,授中军将军,奉命北伐。出兵攻打许昌和洛阳,兵败而归。受到大司马桓温弹劾,被废为庶人,流放于东阳郡。
57.荀羡:(322年—359年),字令则,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省许昌市)人。东晋将领,娶晋元帝之女寻阳公主,拜驸马都尉。永和五年,拜徐州刺史,成为东晋立国以来最年轻的刺史。永和八年(352年),殷浩准备北伐,以荀羡为督统,三月命荀羡移镇淮阴,不久又获加监青州诸军事,加领兖州刺史,再移镇下邳。荀羡屡立战功,抚纳降附,甚得人心。升平二年(358年)逝世,年仅三十八岁。追赠骠骑将军。
58.姚襄:(?—357年),字景国,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县)人,十六国时期羌族首领,十六国时期后秦开国皇帝姚苌异母兄。他先归顺后赵,后降东晋,受殷浩排挤后又率部北归,所以有背叛之说。
59.羁縻:(jī mí),指笼络牵制。这里指东晋此前的北伐战果不尽人意,而此时北方的前秦和前燕政权不断扩张,东晋势力被迫压回淮河一线,只是依托淮河,在北岸仅保留彭城等少数据点。
60.历:慕容厉,生卒年不详,前燕抚军将军,被封为下邳王。本志认为这只是虚封遥领,并没有实际封土。
61.段龛:(?—357年),鲜卑族,十六国时期段部鲜卑首领。永和六年(350年),段龛趁乱占据广固,自称齐王。永和七年(351年),段龛归附东晋;永和十一年(355年),段龛写信谴责前燕皇帝慕容俊的称帝行为,慕容俊大怒,派太原王慕容恪攻打段龛,段龛兵败投降前燕;升平元年(357年),段龛被慕容俊无故杀害,部众三千多人遭活埋。
62.广固:即广固城,今山东青州西北四公里尧王山附近。五胡十六国时的南燕都城,为刘裕所毁。
63.郗昙:(320—361年),字重熙,高平郡金乡县(今山东省金乡县)人。东晋大臣,太尉郗鉴的儿子, 升平二年(358年),北中郎将荀羡因病离任,郗昙接任,镇下邳。次年,郗昙领命进攻高平失败,被降为建威将军。
64.庾希:(?—372年),字始彦,颍川郡鄢陵县(今河南省鄢陵县)人。东晋外戚大臣,明穆皇后庾文君侄子。隆和元年(362年),出任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镇守下邳。兵败于前燕将领慕容厉,被免官。咸安二年,反对大司马桓温废黜皇帝,进入京口举兵讨伐桓温,兵败被杀。
65.丧师于枋(fāng)头:枋头,地名,位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此处指在公元369年,东晋大司马桓温率五万大军北伐前燕,在距前燕都城仅几十里的枋头时,遭到前燕的顽强抵抗,撤退途中又被前燕的慕容垂、慕容德、苟池、邓羌等伏击,最终五万步卒仅剩万余。
66.彭越:效忠于前秦,据《资治通鉴》记载,前秦朝廷于东晋太和二年(公元367年)“立忠将军彭越为平西将军、凉州刺史,镇枹罕(今甘肃临夏一带,秦朝置枹罕县,属陇西郡)”
67.彭超:彭越之弟,前秦关内侯,曾任广武将军、兖州刺史等职。东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他向苻坚献策,请求重点进攻淮南,以便直取建康,消灭东晋。
68.戴遂:本志上原字为 “彖”加走之旁。一说为戴逯,东晋沛郡太守。《资治通鉴》:“秦兖州刺史彭超请攻沛郡太守逯于彭城。”
69.谢元:即谢玄(343年—388年),因宋代避赵匡胤始祖赵玄朗之讳而改。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名将、军事家,组建“北府军”抵御前秦侵扰;在淝水之战中,运筹帷幄,以少胜多,打败前秦苻坚大军。
70.三阿:东晋改平阿县为三阿,故治在今江苏高邮市北阿镇,属南兖州广陵郡。
71.躐(liè):超越。此句意指彭城在西北,下邳在东南,前秦由西北而来,尚未攻下彭城,如何越过彭城而得到了下邳?
72.石祗(zhī):(?—351年),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省榆社县)人,后赵武帝石虎之子,后赵末代皇帝。初封新兴王,待冉闵掌权开始杀戮羯族,羯族人纷纷投奔石祗。350年,石祗在襄国自立为帝,并起兵讨伐冉闵,战败被部将刘显所杀,后赵灭亡。
73.寿阳:今安徽淮南市寿县,又称寿州、寿春。东晋孝武帝时,因避帝后郑阿春讳改寿春为寿阳。文中指在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攻占寿阳,却在淝水之战中大败于东晋,东晋收复寿阳。
74.洛涧:又名洛水、清洛,即今安徽淮南市东淮河支流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怀远入淮河。是东晋名将刘牢之大败前秦名将梁成处。
75.不果一句:大亨元年(403年),东晋桓玄篡皇帝位,建立桓楚政权;东晋将领刘裕有“兴复晋室,清荡河洛”之壮志,于是在元兴三年(404年)起军讨伐桓玄,翌年匡复晋室。义熙五年(409年),刘裕北伐南燕,当其灭掉南燕后,欲驻守下邳、整顿兵马再进军河洛地区时,东晋国都建康却遭到卢循起义军的威胁,岌岌可危,刘裕只好放弃北伐,回师击败卢循,继而平定其占据的岭南地区,卢循兵败自杀。卢循:(?— 411年),字于先,小字元龙,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东晋末年,他随从姐夫孙恩发动起义,史称“孙恩卢循之乱”。
76.及受晋禅,复下邳租布三十年:永初元年(420年),刘裕迫使东晋傀儡皇帝司马德文禅位,代晋自立,国号“宋”,为宋武帝,仍定都建康。此时的刘裕,因顾念下邳是其生母赵安宗的出生地,也是其幼时生活的地方,更是其军事活动的根据地,便免除了下邳三十年的租赋。
77.彫(diāo)荒:凋敝荒凉。
78.费峻:《魏书·费于传》中有:“仕赫连昌,为宁东将军,泰常末率众来降,拜龙骧将军,赐爵犍为公,后迁征南将军、广阿镇大将,徙爵下邳公。”赫连昌为十六国时夏国国君。
79.趣:同“趋”,趋与趣在上古本中为同一词的不同书写形式,不同于一般认为的通假字。发展到唐代,表示快走、趋向意义的用“趋”;表示意趣、志趣 的用“趣”。
80.薛安都:(410年—469年),字休达,河东郡汾阴县(今山西省万荣县)人,南北朝时期刘宋、北魏名将。初仕北魏,后反魏奔刘宋,又复投靠北魏,授镇南大将军、徐州刺史、河东郡公。
81.尉元:(413年~493年),本姓尉迟,字苟仁,代郡(今山西省代县)人,鲜卑族。北魏名将。466年,南朝宋名将薛安都以徐州归降北魏,尉元与城阳公孔伯恭受命前去迎降。同时南朝宋派张永与沈攸之前来讨伐薛安都。尉元多次击败宋军,宋军死伤惨重,张永和沈攸之逃脱,船只辎重遗弃无数。尉元以徐州彭城为据点,平定周边,多次打败南朝宋军,居功至伟,一生颇受北魏朝廷倚重。
82.张永、沈攸之:张永(410年-475年),字景云,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朝宋名将。统军讨徐州刺史薛安都,连战皆捷,因功封为孝昌县侯。在受命迎降薛安都时,因薛安都再降魏,引北魏军南下,张永在彭城被尉元击败。沈攸之(?~478年),字仲达,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人,南北朝时期宋朝名将。抵抗北魏于彭城,拜镇军将军、郢州刺史,封贞阳县公,选为顾命大臣。
83.下磕: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东南。《资治通鉴》:“南朝宋泰始二年(466),徐州刺史薛安都降魏,宋遣张永、沈攸之进兵逼彭城(今徐州市),军于下磕,即此。”
84.王元载:即王玄载((409年—484年),字彦休,下邳人,因宋代避赵匡胤始祖赵玄朗之讳而改其名。王玄载初为刘宋江夏王国侍郎,后任长水校尉,跟随张永出征彭城,张永兵大败,王玄载率全军据守下邳城抵抗敌虏,被任命为假冠军将军,为徐州刺史等。
85.焦墟:在今江苏邳州市东南,宿迁市西北。
86.睢清口:即睢水合清水(泗水)之口,也称为睢口。在今江苏宿迁市西。
87.垣崇祖:(440年—483年),字敬远,彭城下邳(今江苏省邳州市)人,南朝宋、齐将领。随薛安都部将裴祖隆对抗刘宋,投北魏,不久仍归宋;宋明帝任其为辅国将军,北琅邪、兰陵二郡守,欲收复淮北之地;后因其征战、守城有功,宋明帝又封其为下邳县子。入齐后受齐高帝萧道成器重,但受到太子萧赜的猜疑,萧赜即位后以谋反罪将其诛杀。
88.团城:即今山东临沂市沂水县城。西汉在此置东莞县,南燕改名为团城,北魏时属东徐州,此时东徐州刺史为张谠(?-474年),张谠后降北魏,颇受北魏满朝文武敬重。
89.张惠绍:(457年-519年),字德继。义阳郡(今河南省桐柏县)人。南北朝时期南梁将领。天监五年(506年)五月,张惠绍领军进攻北魏,他号令严明,所到之处多能取胜。进军至下邳时,有许多下邳的百姓想要投降,张惠绍劝道:“我如果攻下城池,你们都是国人(意指梁朝的王民)。如果不能攻克,白白地使各位丧失家园,这不是朝廷抚慰百姓的本意呀。现在你们且安居复业,不要妄自辛苦。”下邳百姓深为此言感动。
90.简实:据下文中注解而知,此人姓名在史籍中的记载各不相同,《魏书》书作“简实”,《梁书》书作“兰宝”,而《南史》中又书作“兰保”,皆因简实(簡實)与兰宝(蘭實)的字形太易相混,本志因《通鉴》与《魏书》记载相同,称之为“简实”,便推断《通鉴》应是经过考证才采用之,因此也记作“简实”。但据笔者查阅《通鉴·梁纪十二》,其中只有“五月,魏东徐州民王早等杀刺史崔痒,以下邳来降。”并无简实其名。而窦洪年所撰《民国邳志补》关于此事的注解为:“建义城主兰宝杀刺史崔痒,以下邳降梁。”说明窦氏并不认同《咸丰志》的推断,而是延用了《梁书》的用法。其他四本旧志中皆未记录此事。
91.诸镇构旤(huò):旤,古同“祸”。这里指北魏孝明帝孝昌年间(525年—527年),北方六镇兵民起义。
92.邸(dǐ)珍:字安宝,北魏中山上曲阳(今曲阳)人。北魏六镇起义时,邸珍加入杜洛周起义军,再投葛荣,后投奔北魏高欢,任长史等。533年,当发生王早、简实杀刺史降梁事件时,邸珍被任为徐州大都督前去讨伐,击退了梁军。他虽然解了东徐州城之围,但并没有收复下邳,下邳归南朝梁,共十五年。
参考书目:
《史记》(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水经注》(北魏·郦道元);《元和郡县志》(唐·李吉甫);《南史》(唐·李大师、李延寿);《资治通鉴》(宋·司马光);《太平寰宇记》(宋·乐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