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邳州旧城考之十二】黄河故道古今谈 | 随笔 顾勤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帮今黍 发表于 2023-5-23 18:3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帮今黍
2023-5-23 18:36:20 7500 1 看楼主


旧州城南门外二百米处,有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河。大河原名泗水,发源于山东泗水县东蒙山麓,经徐州,过邳境,横穿大运河,后于淮阴西南处注入淮河,全长千数百里。该河是徐、邳、淮之间的水上通道。尤其是在南北漕运时期,为缓解大运河航道内船只的拥挤,部分漕船借道泗水,因此,泗水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
  金后,徐州以下泗水河段,被改道后的黄河水所占据,(史称“夺泗入淮”)人们改泗水为“黄河”。由于黄河十年九决,湍急的河水带来了黄土高原上的大量泥沙,到了下游,由于河道宽阔,流速放慢,泥沙逐渐沉淀,致使下邳段河底不断地淤积抬高。百姓们为防水患,年年又在不断地加高大堰,这样一来,水涨堤长,年复一年,岁岁如此,简直把黄河捧上了天,成了一条举世无双的悬河。正如唐代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所说“……黄河之水天上来……”。
  到了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于河南铜瓦厢处再次改道北迁,经山东入海。此后,金元以来,黄河所占夺徐州以下的河道,亦归淤废,成为黄河故道①。故道贯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河口(即入海口)位于滨海县境内,全长800公里,而流经下邳的故道则长达70公里。黄河改道之后,虽然没有了较大的水患,但昔日黄泛区②内所遗留下来的荒滩、积水、风沙、盐碱,旱涝等也还会造成深重的灾难。
  尤其是黄泛区内的沙滩之地,土壤贫瘠,严重沙化,大大制约了该地的农业发展。这些来自黄土高原的细沙,除不利庄稼生长外,还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每逢旱季刮大风时,天昏地暗,飞沙扑面。这些随风飘荡的沙尘微粒,简直是无孔不入,见缝就钻,当它进入田间,低矮的庄稼被埋,髙棵作物则禾心被淹;见到人时,更是扑而上脸③,口、鼻、耳、眼也成了它们的落脚点。尤其是室外劳作之人,个个被弄得灰头土脸,连那些爱美者也未曾幸免。
  当人们在田里劳动时,如果家中事先没有做好防沙工作,若见到起风,再忙也得赶着回家中去盖缸、盖锅,否则锅里、缸里是泥沙一层,难以食用。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防沙、治碱、抗旱、排涝,黄河滩的百姓们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植树造林,开挖水库,修建闸渠涵坝,引水入田;盐碱地则用深翻、掩埋、换土、种绿肥等方法来进行土壤改良,经过干群们的不懈努力,较前虽有改观,但成效不是太大。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南水北调工程启用,苏北地区实行旱改水。在逐级翻水站是作用下,清澈的长江水沿着大运河一路北上。百多年来,(自1855年黄河改道后)贫瘠的黄河沙滩上,也种上了水稻。在水的镇压下,沙是飞不起来了,盐碱也被淋了下去。水田作物产量确保是旱田的数倍之多。
  过去专司农业而广种薄收的黄泛区,如今被睢宁人民打造成“黄河风光带”。这里有国家级“农业公园”、“省级湿地公园”和“生态旅游度假区”等。
  今天,黄河故道里的百姓们已非昔日的贫穷落后,而是住进了新农村小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Doris__5 发表于 2023-5-23 18:38:01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Doris__5
2023-5-23 18:38:01 看楼主
黄河故道变了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帮今黍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7500 | 回复:1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