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建港始末 1. 建港背景 上世纪50年代末,华东地区(苏、锡、常、上海、浙江等)面临严重的煤炭、木材等物资短缺,铁路运力不足与长江天堑阻隔导致"北煤南运"通道不畅。交通部经考察发现,邳县(今邳州)地处京杭运河与陇海铁路交汇处,具备"铁水联运"天然优势,遂决定在此兴建港口以破解运输困境。作为京杭运河沿线上的大型现代化煤港,其建成后成为苏北铁路、公路、水路连接华东地区的重要物流中心,对华东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2. 建设历程 - 初创奠基(1958-1960年):1958年5月正式动工,由国家投资,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设计、筑港局施工。建港初期荆棘丛生、人烟稀少且缺乏机械,建设者以"拓荒牛"精神靠人力开路、平整场地,甚至有参加过战争的老同志转业投身建设。1960年5月,交通部海河总局协调老港支援,武汉港等选派干部技术人员参与筹建,房敏淮任首任局长。1960年10月,煤炭码头简易投产,与原有老码头合并为全能港,从交通局抽调485名装卸工组建装卸大队,张桂武任队长;11月1日正式营运,时称"邳县港",为半机械化作业,靠人力推小车、甩大锨作业,年吞吐量仅40多万吨,1964年吞吐量达58万吨。 - 发展升级(1961-2003年):隶属关系历经多次调整,1962年归省交通厅管理,1970年下放徐州地区,1975年划归省运河航运公司,1976年定名为"江苏邳县港务管理局",1989年重回省交通厅管辖。1980年代列入国家"六五"计划重点工程,获1075万元扩建资金,新增螺旋卸车机、斗轮堆取料机等设备,实现计算机集中控制,机械化程度达98%以上,1987年吞吐量首次突破300万吨。1991年跨入国家二级企业行列,1992年随邳县撤县建市更名为"邳州港",1996年吞吐量达438.6万吨,2008年创538.3万吨的历史峰值。2000年与徐州港务管理局合并,2001年改制为国有独资企业,2003年完成国有资产退出,转为民营企业,2020年归属徐州市交通控股集团管理。 - 历史贡献:60多年间中转煤炭、粮食等近2亿吨,其中95%以上煤炭输送至江、浙、沪地区,支撑数十家电厂及工业企业运转,还中转木材18万立方米及各类民生物资。港口推动邳州本地建成化肥厂、农机厂等企业,带动区域产业兴旺,成为京杭运河线上的"黄金枢纽"。 二、搬迁概述 1. 搬迁原因 老港位于邳州市区,占地仅530亩,受场地限制堆存能力不足(一次性堆存能力约40万吨),且设施老化,难以满足现代物流"高效、环保、多式联运"需求,与城市发展及"北煤南运"升级要求不相适应,实际吞吐量从峰值逐年下降至350万吨左右,亟需搬迁升级。 2. 新港规划与建设 - 核心定位:打造集物流、贸易、仓储、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港口物流基地,作为徐州"一带一路"节点港、淮海经济区出海通道及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重要节点。
- 硬件规模:选址于京杭运河右岸大王庙下游区域,占地约1484亩,拥有1112米岸线及672米待泊区,建设4个2000吨级煤炭泊位、5个1000吨级通用泊位及2个1000吨级集装箱泊位,配备自动化装卸设备及物流管理系统,年设计吞吐量997万吨,规划煤炭吞吐能力1250万吨、集装箱10万标箱以上。 - 联运配套:建设14.1公里疏港铁路专用线,从陇海铁路接轨至新港,配套改造疏港公路及航道,实现"铁水公"多式联运无缝衔接,工程一期投资约20亿元。 3. 搬迁进展与意义 2011年10月25日,邳州市政府与徐州港务集团签约,标志着搬迁正式启动。 2025年4月新港通过交工验收,10月启动老港水陆货运业务搬迁,计划与疏港铁路专用线同步正式运营。搬迁后,运输成本可降低三成以上,形成"西煤东运、南货北调"新格局,预计年吞吐量突破千万吨,带动周边产业园区发展,并与宿迁港、枣庄港联动提升区域协同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