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度|还在逼死孩子的道路上舍命狂奔?是时候逃离群体焦虑,找到教养新标的目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ゞo鈊汰乿 发表于 2019-1-10 11:3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ゞo鈊汰乿
2019-1-10 11:33:51 7227 20 看楼主




文章来源:“常青藤爸爸”(ivydad_ivydad)

牛娃辈出的时代,也是孩子们压力倍增的时代。当压力过大,孩子轻则变节,重则放弃生命。追究压力来源,父母的不满足和集体焦虑是不成忽视的原因之一。

有没有给孩子减压的办法?按照研究,父母对孩子表示出的鼓励和认同,是孩子最巴望的“减压良药”。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父母们勇敢地对焦虑说“不”。

编者按

去年被闹得沸沸扬扬的上海“幼升小”牛娃简历不知大家是否还有印象,这算是为我们孩子还没上学的家长提前揭开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听说了各种现在小伴侣竞争的残酷,可能都不比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牛娃简历”来的真切。

但在暴风中瑟瑟发抖的同时,真是不禁要感慨,现在孩子的压力真的是比我们小时候大太多了。随手搜了一下国内的新闻,一条条让人感到压抑的消息映入眼帘。



自杀、离家出走、终日沉迷游戏……这反抗来的太过无声和强烈,也因此更值得人们深思:曾经都是一样天真活泼肉嘟嘟总是伸手要你抱的天使宝物,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同样的课业负担,又为什么会造就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如果暂时的压力不成解,那些同样身负压力但积极乐不雅观的孩子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文章开头,我必需先要给大家泼盆冷水,虽然大家总说现在学校作业太多,竞争压力大。但经过种种分析之后,我还是认为,孩子的压力从根本上,还是源于父母贪婪的期待和集体焦虑。

真正地为了孩子,是时候停止在错误的标的目的上舍命狂奔了!

1

攀比之下,是教养中的贪婪

在上海,很多伴侣跟我说,上了国际学校的家长,担心孩子因为没有接受扎实的基础教育,怕底子太薄,就去上各种考试补习班;上了公办学校的家长,担心孩子未来没有国际视野,缺乏竞争力,紧张的课余时间还要报各种本质教育班……

总之,给孩子补习的理由,就像女人的衣橱里总缺少一件衣服一样,总有一个技能需要让娃“补”起来。



在美国,比来出现了一个叫做“竞争性教养”的新词,非常贴切地反映了现代社会大多数父母的攀比心态。

“我家孩子上了XX国际幼儿园,面试没准备就过了!”

“我家这个没怎么复习就上了XX教育机构的精英班。”

……

在这些父母嘴里,孩子凭天赋就轻松站上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学霸之巅。听者在羡慕嫉妒恨之余也没耐心了解本相是怎样的,只会陷入盲目焦虑和继续逼自家孩子的循环中。只是这么下去,不夸张地说,孩子的命都要没有了。

2011年,澳大利亚针对全球1万名儿童的压力研究发现,有大约40%的孩子面临压力过大的情况,并且20%的孩子有过焦虑、抑郁,甚至自杀的念头!

另有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有24.4%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本身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更有5.9%的孩子曾计划自杀!

2

父母们的集体焦虑,

营造了压迫孩子的不良生态圈



集体焦虑的源头,除了现行教育体制的因素以外,还有来自家长们自身的因素——家长们太把“本身”当回事儿了!

想想我们本身的经历就知道,你人生的每个重大决策和转折点都是谁在承担?其实家长需要明白,本身只是孩子整个生命成长历程中的一个部分,最终他的路是要他本身来走,挫折失败,都是人生体验不成或缺的一部分。

这一点没想明白,觉得本身能够占据孩子的整个人生,而去一味付出,就会把太多的期待都压在孩子身上了。

这里保举大家关注著名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生态学理论。这张图表清晰地显示了一个孩子的发展,到底取决于哪些因素。



(以上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仔细看便会发现,父母与孩子的互动的确重要和直接,但也只是孩子面临的整个大生态中很小的一环,孩子的一生是归属于社会方方面面的。

这个生态理论最出色的地方,在于它提出:任何一个小环境中的互动最终会影响大环境,同时大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小环境。

这意味着什么?父母群体的遍及心态,恰恰会塑造出孩子们成长的大环境。

如果父母们集体焦虑,总是对孩子抱着高预期,只会导致孩子们在同伴中脱颖而出变得艰难。学校筛选的标准会水涨船高,甚至可能导致同一年考试的高考分数线都变高。

还有一个更加可怕的事情,媒体们为了迎合大众的爱好,开始推波助澜,不竭地报道各种牛娃,各种鸡血的方式。

最可怕的是,如果整个环境从小圈到大圈都是这个氛围,所有人都不免被波及,最终卷入这个恶劣的整体循环中。那些本来淡定的爸妈们,会逐渐变得不淡定,患得患失,最终被迫向大环境妥协,使焦虑的群表现状越发雪上加霜。

如果长此以往,那么唯一不被这股集体焦虑裹挟的方法就是离开这个生态圈。

很多抱怨焦虑的家长其实本身就是制造集体焦虑的始作俑者,我觉得我们真的到了必需停下来的时候。但只有一批有勇气的父母先停下来,才有可能让这个循环重新变得健康。

不然,我们只能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舍命狂奔,越跑越远,最后集体陷入更大的绝望和痛苦中。而替我们背负这些压力的人,就是我们口口声声说的我们最爱的孩子。

3

逃离群体焦虑的生态圈,

找到教养新标的目的



总会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只是,什么才是对的标的目的呢?这里有一些知识和经验教给大家,在暂时无法改变环境的情况下,先找到适合本身家孩子的节奏。

1. 狂奔之前,听一听孩子的心声

《中国教育报》做过一次非常有意思的调查,别离调查了孩子和父母双方对于“什么是对孩子的支持”的研究。结果发现了一个严重的矛盾,就是家长付出与子女需求严重不匹配。

在问到父母觉得什么是对孩子支持时,排名第一的是“督促孩子学习”,占到了30.44%。

你猜猜,如果拿这个问题问孩子“什么是你认为父母对你的支持”这个问题,答案会一致吗?

不出所料,答案完全不一样。超过63.21%的孩子希望父母可以“鼓励和必定我”;在问到什么事情让你对父母最失望时,有超过62.71%的孩子说“总拿我的学习和别人比”。

结果真的值得我们反思。

让孩子感受到支持,并不是你给他报了多少个补习班,花了多少钱,疏通多少关系为他买到了学位,他们所期待的只是简单的“鼓励和必定”

支持感正是平衡压力感的良药,不是一点儿压力都不能给孩子,而是在这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对他的鼓励和必定。

2 狂奔之前,请让孩子“认同”你的标的目的

芝加哥大学社会办事办理学院Yoonsun Choi博士一直在做关于亚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她发现,两个看起来都很严厉的亚洲家庭,一个家庭的孩子很变节,别的一个家庭的孩子就非常积极,这是为什么呢?



在对韩国家庭采访之后发现,其中有个很大的区别就是“认同感”

她说亚洲父母很少去关心“认同感”这件事。其实,父母需要花时间与孩子沟通,甚至分享你本身的焦虑,从而让孩子认同你做出的努力的目的性。

如果家长得不到孩子的认同,一味以“为了你好”的名义,从本身的视角去向孩子提命令式的要求,最终不单不能帮到孩子,反而可能会害了他。

Yoonsun Choi博士的研究还在继续,她准备采访900个亚洲家庭,并且跟踪孩子一路的发展状况,研究如今亚洲父母焦虑的教养方式,是否会对孩子产生长期的影响。她主要想研究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 为什么亚洲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比西方孩子好,但是有些方面有明显不好?

● 亚洲孩子取得优势的地方是否是牺牲了心理健康作为代价的?

● 为什么同样是亚洲父母,用同样的养育方式,孩子的结果却会截然不同?

我也很期待她的研究,可是眼下能确定的是孩子压力太大了,他们收获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就算研究结果没出,我们也必需要做出改变。

总得有一些有勇气的人改变本身身边小圈子的氛围,再通过小圈子影响更大的圈子。现在停下来还来得及,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到一代人,只要越多的父母选择合理的教养方式,整个社会圈子就会变得良性起来。

我很理解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下,父母要做到淡定是多么难的事情。但不管怎样,别再一直错下去了!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每个孩子都有本身的兴趣与特点,如果只为提高成绩而强行加压,很可能拔苗助长、拔苗助长。

家长们必需转变不雅观念,摒弃盲从与攀比,只有这样,教育中的“剧场效应”才能慢慢消退。

来源 | 常青藤爸爸 (ivydad_ivydad )由耶鲁毕业、在世界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工作多年的奶爸创立,旨在分享科学育儿知识、保举优质教育资源。

作者 | 小马君,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曾任职于美国最大的早教机构之一的Bright Horizon,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战经验。

编纂 | 中国网教育频道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不雅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小编保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SUPERMAN161 发表于 2019-1-10 11:34:13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SUPERMAN161
2019-1-10 11:34:13 看楼主
坚持本身就不错,别人还会说你不注重孩子学业,总有哭的时候。我女儿所在班级(二年级)家长已为孩子买了下学期的四到七本的练习册,我一个人拒绝,被指不团结合作,不积极作为[捂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8000 发表于 2019-1-10 11:34:49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8000
2019-1-10 11:34:49 看楼主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每个孩子都有本身的兴趣与特点,如果只为提高成绩而强行加压,很可能拔苗助长、拔苗助长。
父母需要花时间与孩子沟通,甚至分享你本身的焦虑,从而让孩子认同你做出的努力的目的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lposix_f 发表于 2019-1-10 11:35:31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lposix_f
2019-1-10 11:35:31 看楼主
别在这说没用的,最后考试不看分吗?招生不看分吗?用人单位不看985,211大学的学历吗?当然有人会说,有门路就行,有关系就行。但那毕竟是少数人,大多数老百姓的孩子不拼,行吗?优胜劣汰,懂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阿科 发表于 2019-1-10 11:36:31 | 只看该作者
5#
阿科
2019-1-10 11:36:31 看楼主
都想培养成国家栋梁之材,可以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乡下、夜很美 发表于 2019-1-10 11:37:29 | 只看该作者
6#
乡下、夜很美
2019-1-10 11:37:29 看楼主
非常认同,但实在做不到。首先改变教育工作者,其次才能改变家长。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有些东西大家心知肚明,高考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许是唯一靠本身努力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大学宽进严出,相信更多的人会绝望,尤其是广大学习不错的普通父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苏珊大妈 发表于 2019-1-10 11:38:11 | 只看该作者
7#
苏珊大妈
2019-1-10 11:38:11 看楼主
这篇写的还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海跟天空失踪了 发表于 2019-1-10 11:38:45 | 只看该作者
8#
海跟天空失踪了
2019-1-10 11:38:45 看楼主
谁也不肯意做阿谁牺牲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Lee 发表于 2019-1-10 11:39:16 | 只看该作者
9#
Lee
2019-1-10 11:39:16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呆桃 发表于 2019-1-10 11:39:50 | 只看该作者
10#
呆桃
2019-1-10 11:39:50 看楼主
多元化的教育需要多元化的教育,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本身选择了阳光大道,但不要阻止谴责走独木桥的,即使桥下没有风景甚至是险山恶水,但至少可以给后来者留下一行避免你失足落水的历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ゞo鈊汰乿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7227 | 回复:2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