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弦一阕:十五的月亮(作者:王以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2019-9-9 17:26:03 2920 0 看楼主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伟大的文学家苏轼先生寥寥数语,就借助自然现象,概括了人类几千年生活情感里的不同境遇。面对月亮的盈亏,发出了心中的感概和无奈。而中秋十五的月亮,也让人们寄托了全部的美好和希望。于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家人团圆,嫦娥奔月的美丽故事便应运而生;人世间的家国情怀、人文感受更衍生出许多凄凉和美丽的动人篇章。就个人而言,短短几十年的岁月红 尘,也是人生迂回各异、酸甜苦辣的风雨历程,春节和中秋就是这个风雨历程中的驿站。人们在这里休息,在这里品味,在这里规划,又从这里出发,奔向新的远方,迎接新的胜利。今年的中秋节快到了,我们的生活就像节日里桌子上的一瓶酒,让我们得以坐下来,细细品味一路走过来的辛辣、美味、馥郁和蜜甜。

对小时候的中秋节,似乎没有什么印象,我试图努力的去寻找它的蛛丝马迹,但却收获寥寥。倒不是因为它的岁月久远,而是它给我留下的痕迹少之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其实这也难怪,在我们那时所处的熊熊燃烧的抗日烽火和满天硝烟的解放战争年代,那时候家徒四壁、民不聊生,饿殍遍野,雾锁荒城,人们吃穿都成问题,那里还有欢度中秋的心情。就是在刚刚解放的百废待兴的时期,虽然日月太平,生活却仍没有水平。记得1951年吧,家里率先买了一个暖水瓶,让我兴奋了好长时间,那是个带竹壳的水瓶,能让开水保温不凉,感到真是神了。第一次使用的时候,听人说不能装刚烧开的水,恐怕烫炸了,要等使出”性子”来才行。于是我们照办,烧开水后,又等了一会,才敢把开水装进去。装好开水后,便将水瓶宝贝般地放到堂屋后壁很显眼的两抽桌上。为了检验它的保温效果,吃完早饭哪里也不去,一心等着太阳照到正南中午时,再来看看,并喝一口水瓶里的水试拭,果然还是热的,到了晚上也仍温热能喝。这是我第一次在家里遇到的新鲜事物。

思路一开,儿时中秋节的纪忆也隐约的出来了。当东方的月亮升起照进家院的时候,父亲在院中放一张小方桌,母亲从屋里拿出一包四块一斤的月饼,在月光下将每快月饼用菜刀十字花切开成四小块,放在蝶子里,家人们随便吃上几小块,就算是过中秋节了。

也有奢侈的一年,距中秋节还有一段时间,家里留下了一个晚熟的西瓜,准备等到八月十五(中秋节)时吃新鲜。我自然很高兴,把西瓜收藏在一个很神袐保险的地方,天天搽着指头算计到中秋节还有几天。也天天去看看西瓜。有一天我问娘:“时间长了西瓜能不能放坏?”心想若怕坏了就得提前早吃。娘似乎看出了我的小心思,笑着说:”不会坏的,放心吧。”而后没几天,还没到中秋节,娘便叫把西瓜切给我们吃了,我自然高兴地过了一回西瓜瘾。现在想来,娘并不是怕西瓜变坏,而是母亲对儿子的偏爱吧。也算是提前过了中秋节。

时间在日出日落中过的好快,岁月在月亏月盈里涂着色彩。“三十而立,”转眼之间,我也成家立业,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一切没有了父母的撑控,日月全由自已挥洒。1971年的中秋节到了,我和同事们就悄悄地议论着:”今天是中秋节,下午能放假提前回家吗?”大家面面相觑,不得而知。进驻单位的工宣队没有发话,从早上一上班,大家都各自忙录着,积极的表现着,谁也不愿意将这带有私心的问题向外表露,更不想向当家的工宣队提出。到了下午,仍一如既往地沉默着,面无表情的工宣队负责人看着当天的报纸,我端坐一旁久久的也未吱声,其他同志心照不喧的互相看了看,无人出头说活。沉闷的空气更增添了秋燥的烦恼。眼看着西边的太阳不住往下落,我的心再也沉不住了,因为若准假回家的话,我还有50多里路要走呢。我忍不住的大胆打破僵局,为民请命地提出了中秋放假回家的要求。也许是众愿难违,我的请求竟然被批准了。

闲言少叙,我们立即骑上自行车,像出笼的雀鸟,向着各自的家中飞去。我也没买什么东西,也没有多少钱买,人回去就行了。过了运河大桥,在宽阔的邳睢公路上撒欢,两旁的农田里,人们在紧张的秋收秋种。我双脚用力的登着车子,只觉耳畔生风、车飞轮转;过了土山,向着薛集进发,再向石桥挺进。眼看着西方金鸟已扑扑坠地,回头望东方玉兔正冉冉上升……待回到家里一看,大门敝开,堂屋里一盏如豆的昏暗油灯下,父亲抱着2岁的孙子正在孤灯下独坐。一问才知,孩子妈从湖里干活也才回来,正在锅屋忙着整面烙伙烧呢。我接过儿子,让父亲休息一会,抱起孩子到锅屋又手忙脚乱的邦忙弄饭。此时吃什么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家人能在中秋节的时候,得到团圆才是最大的喜悦。

今年的中秋节又快到了,家家户户都在讨论买什么样的月饼,做什么样的饭菜,女人想添件什么样的首饰,男人则考虑喝什么样的美酒,就连养老院里的孤寡老人,也喜喜的等着政府或什么团体好人前来慰问,过一个热闹祥和的中秋节。

退休回家多年的我,一家人经常在一起,反尔对过年过节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司空见惯了,觉得很正常。”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没有了,但我觉得广大社会亲情里的“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仍依然存在,而且随着生活的不断改善和提高,还会愈来愈浓。你看:游子们千里遥远的回家过节团圆,国家顺乎民意设定了节日假;再看看一家家地计划着到饭店订上节日餐,铁公航的交通工具加班加次地做好节日服务,保证旅客在节日里安全地走了走好。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这就是社会的巨大进步,这就是人民的理想生活,这就是高歌猛进的新时代,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新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往事平不如烟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2920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