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所见到的造车新势力:从扎堆到分化,它们终于有了成熟的样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水497 发表于 2020-4-28 12:1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水497
2020-4-28 12:18:47 4781 0 看楼主


今天,我们也许已经忘记了是谁开启了互联网造车的新思路。我们只记得在当年炙热的风口下,中国这片汽车沃土,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出了大大小小几十家初创汽车品牌,俨然一副生机勃勃的形象。



但好景不长,随着供给侧改革的开始,大量热钱逃离了物联网造车新势力领域。瞬间,曾经的扎堆上项目变成了哀鸿遍野。如今,造车新势力的局势渐渐明朗,曾经的"小学生"们,也开始有了成熟的模样。这几年的折腾,其实给了我们很多反思的地方,也让我们在今后能避免很多错误。

扎堆,是无处安放的热钱造的孽



中国人爱扎堆,这一点不仅在吃饭、购物上有体现,在投资领域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互联网造车热之前,共享单车、网约车等领域都在起步初期涌入了大量资金流,催生出了几十家相关企业。中国人懂得找项目,但好的项目太少,出名后又太容易被别人学去思路和模式。因此,手握热钱的投资方们谁也不愿意错过好机会。



造车新势力,在政策利好状态下被推上了风口。而投资方们又认为这将会是下一个蓝海产业。尤其在中国发力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等领域时,造车新势力几乎在一瞬间就成了资方的宠儿。地方政府因为招商引资指标和岗位建设任务,因此也十分欢迎高新工业的入驻。所以,造车新势力们要钱有钱,要地有地,谁也不愿意谈起市场,更不愿意琢磨究竟有多少真实需求。

分化,是丛林法则的自然规律



由此带来的困境可能小学生都明白。难道投资方不懂吗?并不是,各路资方抱着不同的目的入局——有的真心想造车,有的只想等到企业上市然后出手自己持有的原始股,有的想骗补发财。除了那些真心造车的资方外,其余资方无一不是赌定自己手中的股份总会有人接盘,自己作为聪明人只要不当最后一棒就好。



但,谁也没想到事情的变化会来得那么突然。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各种政策都开始收紧,零售补贴滑坡了、生产牌照的批复暂停了。而且,计划产能供过于求的消息突然之间传得妇孺皆知。资方慌了,但没人愿意接盘。那些没有技术实力、资金实力和人才实力的新势力们,还有什么办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呢?因热钱而上了天的它们,也因为丛林法则的背面而惨遭淘汰。

阵痛后的成熟,才让新势力有了较清晰的未来



阵痛,是近两年和造车新势力经常挂勾的词汇之一。谁都知道造车新势力们痛。但有多痛?怕是没几个人可以量化。不可否认,造车新势力中有佼佼者。它们手握独家技术,已经拥有客户群,也具备了初始的造血能力。能走到这一步的新势力们都不简单。因为造车是个系统工程,单凭几项长处也难成气候。



在经历过生与死的较量后,造车新势力们开始不盲目了,也不任性了。老老实实按照传统车企造车的方法开始铆劲儿。有人说,这是新势力们妥协了。不对!这其实是造车新势力们开始成熟起来了。一个车企,不好好造车像话吗?而造车,又需要厂家苦心钻研,精心经营,马虎不得,急躁不得。这是汽车行业的要求!现在,新势力们已经摸到门道了。

结语:上了道,才能谈今后的发展

摸到了门道的新势力们,终于意识到造车绝不是上嘴唇碰下嘴唇那么简单的事情。造什么车都是造车,都需要厂家具备完整且成熟的设计、生产、销售能力,更需要厂家具备培养供应商,打造供应链的能力。这是一个主机厂的必备素养,新势力们走到这一步,才算得上开始造车了。也只有如此,才能谈今后的发展规划与前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水497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4781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