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英烈千秋:倾听弹痕累累的石头在诉说(作者 周葆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成圣 发表于 2020-9-7 13:55: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成圣
2020-9-7 13:55:05 2784 0 看楼主


这是一块石头吗?是一块石头。可它,又不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

这块石头,弹痕累累,经受住了侵华日军炮火的洗礼,挡住了侵华日军丑恶的枪弹。77年过去了,一个个清晰可辨的弹眼,依然在愤怒地诉说着那场惨绝人寰的不该发生的战争……

这块躺在禹王山顶的石头,早已经流尽了血液,容颜变得黄土一般失去了观瞻的魅力,可它撕心裂肺的诉说,震耳欲聋,令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那天,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迈动轻轻的脚步,沿着曲径,一步一步踏上禹王山,沿着禹王山抗战纪念馆的台阶,轻轻的,轻轻的爬向高处,生怕惊扰了长眠在山坡上的英魂。

当我看到臆型如“禹”的纪念馆时,我发现山顶上8米的纪念馆矮矮的,那是参战将士矮矮身躯的缩影。就是那矮矮的身躯,挡住了侵略者践踏中原的铁蹄,就是这矮矮的身躯,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的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海拔仅有125米的禹王山,位于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境内,一座小山,被日军炮火轰炸的小山,山头矮了1米多。一座小山,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山,因为掩埋着一万多名抗日英烈的遗骨而名垂千古。

我小心翼翼地翻开史料,历史的一页映入了眼帘:

1938年4月18日,滇军60军坐火车在台儿庄南站(车辐山)下车后,直接开往运河东岸台儿庄以东的蒲汪、邢家楼(今邢楼)地区集结,准备接防汤恩伯20军、于学忠第三集团军的防地。由于汤、于两部提前撤防,日军两个联队4000余人带着30余门大炮,在20多辆坦克的掩护下乘虚而入。

4月22日上午8时,60军183师先头部队1081团尹国华营到达陈瓦房时,和日军接上火。这也成为60军在苏北抗日的第一仗。

随后,在邳州市邢楼、蒲汪、火石埠、李圩、戴庄、岔河、辛庄、五圣堂、后蒲、高庄、陈瓦房等区域,这支由云南人组成的抗日铁军,和装备精良的日本兵开始了激烈的拉锯战。今天,这些分散在邳州北部的村庄,宁静而偏僻,然而,对于曾在这里拼杀过的云南籍抗日士兵的后人来说,这些村庄的名字,他们会永远铭记。

4月26日,184师从台儿庄被调守禹王山。由于禹王山地质系碎岩层,挖掘战壕不易,60军军长卢汉立即向战区长官部要麻袋两万条,堆砌胸墙,加强防御工事。

4月27日以后,60军便以禹王山为防守中心,外围设置了两道防线。

4月28日,日军将主力转移到禹王山下。日军以一个联队的兵力,在炮火和坦克的掩护下,首先向禹王山下的李家圩发起了进攻,李家圩无险可守,很快被日军占领。

随后日军便从禹王山西北坡向山顶攻击。

防守山顶的第544旅在旅长王肇端的指挥下,奋力反击,多次击溃进攻日军。战斗中旅长王肇端胸部中弹仍然坚持指挥战斗。尽管禹王山的山顶一度被日军攻占,由于中国守军的勇猛冲杀,很快又被夺回。在争夺禹王山的山顶战斗中,营长何起龙牺牲。

参加战斗的184师文书李乔,在战后发表的《禹王山的争夺战》中有如下讲述:一个雨夜里,敌人又冲过来,重炮声、迫击炮声、机关枪声和步枪声,混乱而猛烈地响了一夜,五百多具敌人的尸体又躺在山头。在枪炮声刚刚静寂下去、天由深灰变为浅灰、吐出朦胧的曙光时,一排敌人悄悄地绕过山这面来。伏在山上隐蔽坑内指挥作战的柴副营长和某排长经过一夜激战,已疲倦地睡着了,被偷偷摸上来的敌人几刺刀戳死。

敌人便隐伏在坑里,把机关枪向着山下瞄准。当60军巡逻兵经过山下时,山上的防线忽然向下面打起了枪。随后,543旅旅长万保邦指挥迫击炮连,对着山上敌人发起攻击。一炮打中敌人的隐藏坑,一股黑烟随着一个崩裂的火光,向天空冒起。一个举起手榴弹、正要投击的敌人,被腾空轰起。

经过三天两夜激战,来犯之敌大部已被歼灭于禹王山下,曾动摇过的阵地得到全面巩固,日军对禹王山的数次进攻皆以失败告终。

史料记载着昨天,也昭示着今天。这支军队,来自遥远的云南。当年,他们抱着抗日救国的信念,跋山涉水,行程数千公里奔赴抗日前线。部队到达江苏山东交界处时,正值台儿庄战役进入第二阶段,他们奉命奔赴台儿庄附近的禹王山一带,与日军展开血战。20多天的战役打得非常惨烈,这支原本三万多人的60军将士阵亡13869人、失踪430人、负伤4545人。大部分牺牲的将士,就地掩埋,骸骨至今还在。

负责禹王山抗战纪念馆筹建的邳州市政协张潮鸿主任介绍,1938年春,一万多名云南将士,用血肉之躯在远离故土的苏北这座普通山头上,阻击日军的飞机、坦克、毒气弹,勇猛地冲锋,最终倒在这座山上。为了告慰英灵,为了铭记历史,邳州市筹建了禹王山抗战纪念馆。纪念馆的修建方案由清华大学设计,多个建筑主体均在山顶沿着山脊线形成的轴线,布置了纪念广场、鉴池、纪念馆、战壕遗迹以及禹王庙等主要建筑和场所,最终恰好指向禹王山战役初次交火地点陈瓦房村的方向。

据解说员自然介绍,纪念馆为地下、地上各8米,分为负一、二层和地面一层。地面突出部分建筑形似碉堡状,围绕该建筑则是层次分明的三重叠落地建筑结构,寓意参加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的60军182、183、184三个师。

解说员自然又把我们带到禹王山山顶处一棵有着百年历史的野栗子树下,很难想象,当年仗打得那么猛,炮弹把山上的石头都打碎了,这棵树为啥没有被炸掉?虽然没有被炸掉,也是处于九死一生吧。你看,这棵树的树干已经一分为二,靠北边的侧干生长出的粗枝条,树皮早已经裂开。据说是日军攻占禹王山山头后,被滇军打怕了的日军余怒未消,举起东洋刀向野栗子树砍去,一刀把野栗子树劈成两半。这棵立在山顶战壕遗迹和禹王庙的北侧的野栗子树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两条主干并驾齐驱,仰视着苍天,枝叶茂盛。

“这棵树也是当年那场战役的见证。”一位参与纪念馆建设的当地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为了全面真实还原那场战役,邳州市派出了资料收集团队前往云南,实地探访当年参战的老兵。”该负责人说,当时在禹王山上抗战的滇军中有不少女兵,如今仅有一位还在人世,“这些老兵也盼着纪念馆早日建成。”

在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迹修建工程的南大门处,镶嵌在一面墙上的“禹王山抗战纪念馆”8个大字,见证着那一场血与火的洗礼。

就要告别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纪念馆时,我再一次面对躺在战壕南侧的弹痕累累的石头沉思着,石头上累累的弹痕,仿佛要永远向人们述说那场战火纷飞的惨烈,述说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成圣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2784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