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性教育,知识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小怪兽 发表于 2018-11-21 09:19: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小怪兽
2018-11-21 09:19:21 5378 9 看楼主
德性教育,知识教育
作者:苏树华
(一)学圣学贤,不成学样子
学圣学贤,不成学样子。这个样子,阿谁样子,千变万化,无有定相,怎能学得尽?时节因缘,变化不定。君子之行,据情而应。据情而应,岂有定相?若执定相,则机械呆板。机械呆板,不知变通,岂是圣贤?
所谓至善,绝非行相上的尽善尽美,而是心性上的纯然无杂。若是行相上的尽善尽美,那么,戏子扮相,扮得惟妙惟肖,岂是至善?
事父时,纯乎天理之行,纯乎良知发用。事君时,纯乎天理之行,纯乎良知发用。交友时,纯乎天理之行,纯乎良知发用。治民时,纯乎天理之行,纯乎良知发用。应一切缘,起一切用,纯乎天理,纯乎良知,是名至善。纯乎天理之行,纯乎良知发用,纯乎自性的本然光辉,是名至善,是名天下平。
至善的境界,太平的境界,始于明明德,始于致良知,经历亲民,历经修养,方能止于至善,方能天下太平。
《大学》的至善,位在三纲的第三,相当于八条的平天下。这个平天下,就是天下平。天下平是当人境界上的纯乎天理,而不是社会人事上的君子国。
欲求圣人之道,不成事先设想出一个圣人的样子,然后再按照事先设想好的这个样子而自我塑造,以至于使本身完全地符合这个样子,以为完全地符合了这个样子,便是成了圣人。
圣人不是塑造而成的,而是减损而成的。所谓减损,便是于自心上不竭地减损人欲,不竭地减损污染,直至恢复自性的本然光辉,直至恢复自性的大化流行。自性的本然光辉,自性的大化流行,此是回归而至的本然境界,亦名圣人境界,亦名佛境界,亦名大同世界,亦名净土世界。
佛教有云:“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何以故?这是因为,学佛的样子,落在样子上,即使学得极像,那也如同扮相,扮得极似,那也不是。同样,学圣学贤,若是着相而学,若是只学样子,则徒增人欲,永是凡夫。阳明先生云:“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凊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1]
(二)为道日损,为学日增
心性之学,是日损的。知识之学,是日增的。老子云“为道日损,为学日增”。所谓损,就是损习气,去人欲。所谓增,就是增知识,长才干。损习气与长才干,不相矛盾,与相得益彰的事。
今日之文化教育,是个塑造式的教育,按照提前预设的样子而塑造教育对象,教育对象符合了这个样子,便是达到了教育目的。
塑造教育,只能用于知识教育,只能用于科教教育,而不能用于人文教育,更不能用于圣贤教育。人文教育,圣贤教育,这是一个净化心灵的教育,这是一个回归自性的教育,儒家所谓止于至善是也,儒家所谓纯乎天理是也,佛家所谓往生净土是也,佛家所谓回归自性是也。
“为道日损”的教育,不妨“为学日增”的教育。损习气、去人欲之教育,不妨增知识、长才干之教育。为道日损,与为学日增,一体两面,相得益彰,就像一位具有很高德性的人,他不妨是一位博学多能的人。
塑造教育不是唯一的教育,或者说“为学日增”的教育不是唯一的教育。既然塑造教育不是唯一的教育,或曰“为学日增”的教育不是唯一的教育,那么,我们就不能用“为学日增”的教育而取代“为道日损”的教育。
同样,净化教育也不是唯一的教育,或者说“为道日损”的教育也不是唯一的教育。既然净化教育不是唯一的教育,或曰“为道日损”的教育不是唯一的教育,那么,我们就不能用“为道日损”的教育而取代“为学日增”的教育。
用“知识”“思想”塑造教育对象,把教育对象塑造成提前预设好的阿谁样子。如此塑造,如此添加,一味地如此,那么,我们的教育对象,就会愈加地远离他的本然本性,就会愈加地陷入他的后天人欲,就会愈加地陷入他的痛苦懊恼。看看本身曾经受过的教育,看看本身正在受到的教育,不是这样吗?
“味道日损”是“为学日增”,这不是截然不同的治学方式,而是相得益彰的一体两面。世人错解了为道与为学,以为世上有二类人,一类是为道的,一类是为学的,为道的便一味地损去,为学的便一味地增去,为道为学,或损或增,任选其一。这种错误的治学不雅观念,驯海了我们的教育。
我们要把净化教育与塑造教育结合起来,或曰我们要把“为道日损”的教育与“为学日增”的教育结合起来,使教育的对象在心灵净化的同时而增长知识才干,使我们的教育对象,既有清净光明的德相,又有自利利人的才能。
(三)格物去欲,回归本真
天地万物,唯心而现,无论是所谓的主不雅观事物,还是所谓的客不雅观事物,一切事物,统称为物。
心是一切万相的根本,一切万相,皆从心生。一切万相,灭归于心。心之发用,用之事父,则事父便是心中的一物。心之发用,用之事君,则事君便是心中的一物。乃至心之发用,用之见天,则天相便是心中的一物。用之察地,则地相便是心中的一物。用之见色闻声,起心动念,则见色闻声,起心动念,便皆是心中的一物。此心“为物不贰,生物不测”。这个“为物不贰,生物不测”的心,便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我”,便是“万物皆备于我”的“我”,便是这个天理,便是这个良知,便是这个自性,便是这个佛。
格尽人欲,回归良知,或曰消灭三毒,回归自性,此是圣贤文化的宗旨。事事物物,唯心所现。然而,凡夫之人,不识心体,立于小我而发用,立于人欲而现相,所发之用,所现之相,便夹杂了无量的人我是非,便夹杂了无量的贪嗔痴。这无量的人我是非,这无量的贪嗔痴,便是应当格去的人欲。格尽人欲,回归良知,恢复良知的本然光辉,便是止于至善,便是天下平。或曰灭尽三毒,回归自性,恢复自性的本然光辉,便是到了彼岸,便是生了净土。
不单儒家说格物,佛家也是说格物的,只是运用了不同的表述方式。譬如,佛家说“熄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这个熄灭贪嗔痴,便是格去贪嗔痴,便是格去心上的物,便是格物。佛家所说,运用宗教隐喻,运用宗教象征,象征性地说人们心中的事,以及心上的格物功夫。譬如,佛家说,娑婆世界是个充满人欲的世界,是个痛苦不胜的世界,净土世界是个清净庄严的世界,是个快乐无忧的世界。其实,佛家说的娑婆世界,及净土世界,这不是物理意义上的世界,而是心灵意义上的世界。譬如,娑婆世界,不是指这个地球,或更大的物质系统,而是指人的充满贪欲的心灵世界。净土世界,也不是指太阳落的阿谁标的目的的一个世界,而是指人的清净庄严的心灵世界。佛教的种种比方,种种便利,皆是令人放下贪嗔痴,恢复自心的本然清净,恢复自心的本然快乐。这个“恢复”的功夫,便是儒家的“格物”功夫。
阳明心学与禅门心法,名异而实同。禅宗不假宗教,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阳明心学,也就是直指良知(明德,天理),见性成圣。佛家的用语,与儒家的用语,语异而实同。从最终的意义上来说,佛家与儒家,并不是两家,而是万法归宗这个意义上的一家。后人不识真义,妄立儒佛,安身于儒家而将佛家视为异类,或安身于佛家而将儒家视为外道。这种住着名相、迷失真义的作为,正是应当灭掉的人欲,正是应当格去的心物。
世人颠倒,昧却良知,动心向外,试图以对象化的方式,找到一个天理,找到一个弥陀。若是这样“致良知”,则永远也致不得良知,永远也见不到弥陀。弥陀非他,原是本身。既是本身,徒劳外求。
[1]《王阳明全集》
<div class="pgc-im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你与我相似 发表于 2018-11-21 09:19:42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你与我相似
2018-11-21 09:19:42 看楼主
为道日损,为学日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Eudora 发表于 2018-11-21 09:20:14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Eudora
2018-11-21 09:20:14 看楼主
为道日损与为学日增,一体两面相得益彰,就像一位很高德性的人,他不防是一位博学多能的人。[祈祷]感恩法师慈悲开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夏坚2010 发表于 2018-11-21 09:20:44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夏坚2010
2018-11-21 09:20:44 看楼主
阿弥陀佛[祈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xyy060925 发表于 2018-11-21 09:21:22 | 只看该作者
5#
xyy060925
2018-11-21 09:21:22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sprite 发表于 2018-11-21 09:21:52 | 只看该作者
6#
sprite
2018-11-21 09:21:52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朝秦暮楚 发表于 2018-11-21 09:22:28 | 只看该作者
7#
朝秦暮楚
2018-11-21 09:22:28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笔无影色有光 发表于 2018-11-21 09:23:17 | 只看该作者
8#
笔无影色有光
2018-11-21 09:23:17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櫻錵蘰舞 发表于 2018-11-21 09:23:56 | 只看该作者
9#
櫻錵蘰舞
2018-11-21 09:23:56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带刺的雨 发表于 2018-11-21 09:24:50 | 只看该作者
10#
带刺的雨
2018-11-21 09:24:50 看楼主
[祈祷][祈祷][祈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小怪兽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5378 | 回复:9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