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认同白叟的教育方式,该辩驳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尛斌 发表于 2019-1-29 11:1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尛斌
2019-1-29 11:19:14 9853 0 看楼主
对错留给时间,它会给出答案。重要的是孩子经历了什么,这些经历都会变成TA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前两天,有位妈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儿子和小堂妹发生了点冲突,小堂妹特别想玩哥哥的玩具,可是他就是不答应,爷爷怎么劝都不管用。于是,爷爷先假装顺从,孩子离开后暗暗的把玩具拿出来给小堂妹玩。

爷爷应不该该介入?他这样做对吗?该怎么教育孩子?


在我眼看到这问题的时候,我的大脑里有一个声音在提醒我:千万不要直接回答问题,不要简单的说应该还是不该该,对还是错。
因为,当我们关注对错的时候,往往隐藏着一种动机:想证明本身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我们可以想想看,这位妈妈其实有本身的不雅观点。她这么问,问号背后隐藏的就是她觉得:爷爷这样做不合错误,他不该该介入。
这位妈妈这么问,无非就想再确认一下,最好是能够找到一个权威的人跟她站一边,以此证明本身的判断是正确的。但这样可能会跟白叟之间有更多的隔阂和争执,得不尝失。










争论对错往往背后隐藏着两种动机,一是获得优越感,觉得本身比别人厉害;再就是想争夺话语权。就像这个例子,妈妈其实想说:“看,白叟的做法是错误的,不能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不如我们亲自教育得好。”用这种方式来获得教育孩子的话语权。
今天提起这个话题,是想告诉大家——
有的时候,对或错并没那么重要,更没有必要去争论。我们想证明本身对,难道就必需得证明别人错吗?为什么非得有这种非输既赢的心态去争执呢?最好的做法是不评价对错,而是去关注怎样做会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读书会里家长的做法,他们都已经非常好的遵守了界线,不评价对错,而是关注事情本身。

案例一


在国庆假期,孩子特别努力的学习,想把作业赶快写完,这样接下来就可以痛痛快快地出去玩。其中有一项作业需要打印些资料,于是孩子想让爸爸跟他一起去打印社打印。可是爸爸当时有点累,各种推辞,不肯意陪孩子去。
妈妈看到了,停下手中的活儿对孩子说:“等一下,妈妈陪你一块去。”
路上,妈妈主动跟孩子沟通心里的感受:“爸爸那么跟你说,会不让你感觉有点委屈和悲痛呢?”
孩子点点头,说:“我觉他一点都不理解我!”
妈妈说:“嗯,你觉得爸爸那么做说明不够理解你呀。”
这句话非常有分寸感,因为妈妈没有借这个机会表达对老公的指责、否定,评价他的做法是错误的,还顾及到孩子内心的感受。孩子很快变得安然安祥了。










妈妈接着教育孩子说:“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可是别人就是不理解,妈妈可能有一天也会不理解你。这个时候你要学会顾及本身的感受,理解本身的想法。同时还要学会表达。”
这时去教给孩子些什么,孩子是非常愿意听的。







案例二


在这个家庭里,奶奶常说一些否定孩子的话,打击孩子的话。
过节时,孩子主动要给餐桌上每个人盛一碗汤,可是不小心把碗给摔碎了。奶奶忍不住批评孩子:“你看你,总是毛手毛脚,还不如你妹妹。”
孩子听了后觉得好心没好报,很郁闷,扭头就走了。妈妈跟过去劝劝孩子:“奶奶刚才那样说让你生气了,是不是?”
孩子说:“是!奶奶每次都这样说。”
看,这个妈妈没有评价说奶奶对还是错,只说这样给孩子造成一种什么感受。妈妈接下的话更棒了:“虽然,奶奶让你感到生气,可是你还是忍住没对奶奶发火,说明你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










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个妈妈还能够找到可以表彰孩子的地方,是不是很棒?在得到妈妈的表彰以后,孩子的气已经消了很多了,缓了一会儿又回去开开心的吃饭了。







案例三


一位妈妈在薄暮散步的时候,看到孩子跟别的小伴侣发生了争执。对方小伴侣的爸爸在旁边,很强势,训斥了她的孩子,还说了很多难听的话。孩子觉得很委屈,看到妈妈过来就主动倾诉本身内心的那份愤愤不服。
在这过程中,这位妈妈没去评价对方的做法,而是表达了对孩子更多的这份理解和尊重。










当然,那位爸爸的做法的确不值得提倡,我们可以去明确的表达我们的看法和不雅观点,但还是不去评价对错。比如我们可以对孩子说——
“如果我是阿谁孩子的家长,我不会那样跟你说话。”
我们用这种方式跟孩子沟通,既明确的表达了孩子的立场,让他知我我们不认同对方的做法,同时让孩子感觉我们非常理解和尊重他。







案例四


这是我的一个老师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做的事情。不外这个难度有点高,建议大家不要轻易去模仿。
在他孩子小的时候,有一天回到家,发现家里有一个碗打碎了。姑姑问:“这个碗是不是你打碎的?”
孩子很诚实的说:“这个碗不是我打碎的。”
姑姑说:“你是不敢承认吧,我觉得就是你打碎的。”
孩子很委屈,找奶奶评理。没想到奶奶也统一口径:“这个碗就是你打碎的,只是你不敢承认罢了。”
其实,这都是他们家里面人商量好教育孩子的一个机会。
等爸爸回来后,孩子哭得更悲痛了:“姑姑跟奶奶都冤枉我,我没打碎阿谁碗,他们都说是我打碎的。”
孩子可能以为爸爸必然会好好的安慰他一番,可是没有想到的是,爸爸很严肃的回了一句:“所以你就可以在这地方大声哭闹了吗?一个男子汉,受点委屈怎么了?就算不是你打碎的,奶奶跟姑姑冤枉你了,那又怎么样?至于这个样子吗?”










我这个老师的做法就不是去关注对错,甚至都不关注本相是什么。他关注的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你是不是就必需得表示的这么委屈、难过,还是像个男子汉一样,承担这个委屈。这孩子还真明白过来了,擦擦眼泪不哭了。
是不是有一点剑走偏锋的感觉?所以大家不要轻易模仿。我是想借用这个例子来告诉大家,有的时候,对错真的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借助这个机会让孩子的心灵有所成长。






我们把话题说回一开头讲的阿谁案例。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也可以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当然,这并不等于认同爷爷的做法。一个孩子就是不允许把本身的玩具给别人玩的时候,我们不能定义孩子是小气,也不能强行要求他分享玩具。这也是一份边界感,孩子能够对本身的玩具做主。










所以,爷爷的这种做法,如果孩子没有看到也就罢了,如果孩子看到了,我们可以跟孩子说——
“爷爷那样做让你感到悲痛了,是不是?如果是妈妈的话,妈妈不会这样做。妈妈可能会想办法,在征得你的同意后把玩具拿给小堂妹玩。”
我们可以这样跟孩子表达种不同的立场,但就是要避免评价爷爷的行为。这样孩子就不会对爷爷有那么多怨言。
我们可以想办法鼓励孩子分享——
“哎呀,要是有两个这样的玩具就好了,那你就会愿意分享一个给妹妹玩了。”
或者对妹妹说——
“咱们想想办法,你要不要拿一个你的玩具跟哥哥换着玩?”
或者我把问题交给孩子,让他本身去想办法——
“妹妹特别的想玩你的玩具,但是你好像又有点不舍得。怎样做才能让你们两个人都感到满意和开心呢?”
所以,有节制的介入、给孩子引领,是当然允许的。如果爷爷跟我们的教育的不雅观点不太一样,我们也可以去表达不同的不雅观点,但不直接评价爷爷的行为。
当然,最好的做法就是能够提前去做一些什么,让孩子愿意分享本身的玩具。这样就不会有这些问题和矛盾产生了。所以放下对错,去看看怎样做才是最有效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尛斌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9853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