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94岁老人被下病危通知:靠艾灸和一碗粥康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林妹妹 发表于 2020-11-8 12:27: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林妹妹
2020-11-8 12:27:57 3738 3 看楼主
广州守仁斋的孙吉庆医生,曾经救治过一位被下病危通知的94岁老太,使老人家转危为安。具体是用什么方法呢?请看下面的记载。


那是2017年,老太太淋雨感冒发烧,被家人送当地三甲医院,住进呼吸内科、按肺炎治,最后上到万古霉素(最高级别的抗生素)都治不好。老太太的孙女联系到孙医生的时候,老太太眼睛都睁不开了,水也喂不进去了。


但是孙医生看舌苔照,舌苔有“根”,这是胃气未绝,还有救治的希望。于是,孙医生给出了两个救治方案。


第一:停止用抗生素。
第二:艾灸+陈米粥。


中医认为人的正常状态,需要有良好的胃气,也就是整个消化系统的支持。老人家水都喝不进去, 那怎么办?要通过艾灸隔着皮把胃气扶起来。艾灸之后,喝陈米粥的米油、粥水。陈米是保存超过一年以上的没有变质的大米。



为什么是陈米呢?



因为人体抵抗疾病的时候需要消耗能量,这时就需要补充能量,但是,人在吸收能量的过程当中也要消耗能量,如果这个人都已经很虚弱了,你给他那种比较粗糙的能量,他是没有力气去接收的。




所以,要给很淡的能量,以便能够让机体吸收。这样才能真正将能量补充进去,进一步维护机体健康,从而实现病退人安。




所以我们就不能够直接给他高能量的东西,比如说蛋白质,动物蛋白肯定就不行,甚至给米都要给那种已经氧化了的陈米。




这种米里面的蛋白质已经少了,碳水化合物也淡了,反而有利于吸收。也就是说,病人肠胃已经很虚弱了,吸收不了高营养东西,但是又不能没有营养,所以你要给他“低”营养的东西。此时,贫就是富,慢就是快。




如果胃气衰败,又如果用新谷(新米),就会导致消化不了,反而累死他,这在中医上叫做胃气衰败,不可用新谷。所以用陈米补充能量,然后进一步去提高能量。






老太太喝上几天米油,粥里陆续添加了几味补气健脾中药。陈米与小米是补脾的,姜是去湿温阳的,这样就把过量抗生素造成的损害做了针对性的补充。枸杞助肾水之气。脾土与肾水两头都补,就等于补了他的肺了,肺气就上来了。肺气脾气肾气都上来了,呼吸就会变好,血液含氧量提高,免疫能力就增强了。




这样一周以后老太太就可以正常吃饭,十天后基本正常。2019年7月96岁老太太还健在,并且还跟孙医生合影留念。




看了上面的记载,您有何感想?病危之际,也许是最古朴的那些能量——艾灸和一碗陈米粥,能给你最好的养护和温暖,很让人不可思议吧~

粥,是特别好的能养护和唤醒胃气的食物。如果你早上起床后没有饿的感觉,那就最适合喝一碗热腾腾的粥,唤醒胃气和身体,然后才有力量消化其它食物。网络上那些“孩子早上不要喝粥”的言论,实在是不懂中国人五谷为养的道理,一碗粥的能量和精华不是科学仪器能分析出来的。

艾灸,是原始的、醇厚的、安全的、又是温暖的,能唤醒身体自愈能力的疗法,是最高端的养生方式,这一点都不夸张。气血不足者,灸法可补之;经脉陷下者,灸火可起之;经络瘀阻者,灸可通之;中气陷下者,灸可举之。



脾胃不好,不妨喝点粥油


对于脾胃不好的朋友们来说,早上起来也可以喝一些“米油”来养脾胃。李时珍说:“婴儿食米油(备注:加辅食后),百日则肥”;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道,“米油可代参饮”;赵学敏撰写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米油“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每日能撇出一碗,淡服最佳。”米油和米汤不同,是粥熬好后,上面浮着一层细腻、黏稠、形如膏油的物质,中医里叫做“米油”,俗称粥油、粥皮。干了后会变成一层薄如蝉翼的“粥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唯吴独尊 发表于 2020-11-8 12:28:40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唯吴独尊
2020-11-8 12:28:40 看楼主
陈米是放了几年以上的大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156981566 发表于 2020-11-8 12:30:29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156981566
2020-11-8 12:30:29 看楼主
胃根是怎么回亊?详情?请教一下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邳州河西 发表于 2020-11-8 12:31:31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邳州河西
2020-11-8 12:31:31 看楼主
陈米的粥油,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林妹妹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3738 | 回复:3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