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术是生活——李鸿民《流逝的记忆》序 | 作者 程大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帮今黍 发表于 2024-7-7 15:57: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帮今黍
2024-7-7 15:57:24 2442 0 看楼主


鸿民同志嘱我为他的散文(诗词)集作序,我欣然应允。只是这本集子我尚未通读,如此情况下弄舌是冒险的事情。但我之所以敢于答应是因为我了解他,用他的话说:"知我者莫过于大利。"我和鸿民同志相识于80年初,他到沛县任县委书记,和其他县委书记不同的是他对文化和文化人的一种特殊情感,使他有一批文化人朋友,他能与这批朋友作心灵的交流,于是,沛县这块诞生了刘邦的土地几年内便迅速恢复了一批古迹,展示了汉文化的恢宏。
他本人是一介书生,参加革命后渐渐成一鸿儒,工作之余留心学问,读书写作,数十年不辍。他书法上追晋唐,近学于右任、林散之诸家,又以学识胸襟入书,字写得从容大气,不见丝毫做作,大朴不雕直如清水芙蓉,表现出的是浓郁的书卷气息和沉静心态。
他的文章质朴从容浓聚着真情,平实的语言之中不乏闪光的思想。无论"江山揽胜"、"艺坛掠影"、或是"灯下偶拾"、"旧情萦怀"以及为同事朋友、典籍力著所写的"文前章后"都是他工作之余的笔耕。古来从政者不乏大手笔,这中间有一大批冠绝一世的高手。写文章的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书法大家王右军、颜真卿、赵孟頰,大画家阎立本、董其昌、郑板桥都是辉耀中国文化史的人物。他们既当官又做学问,而且学问做得出色。有人把做官与做学问对立起来,这是失之片面的认识。为政工作投入,殚精竭虑,必然使他对社会人生有不同寻常的见解和体验。生活的辩证法和艺术的辩证法往往是一致的。繁复的生活和社会事件常令做父母官的人运用心智和热情去作出判断处理,这也必然锻炼了思考的能力,有艺术素养的人无疑又增加了一笔非同寻常的积累。做徐州太守的苏东坡写下了《放鹤亭记》,做滁州太守的欧阳修写下了《醉翁亭记》,均有政治家的胸襟气度在。鸿民同志为官一方,奉献一方,他把笃实、执着、淳厚、进取的精神带给他的同事和部属,常常以高境界去处理些复杂问题,比如在淮阴书法界,大家都把鸿民同志作为知己。他把本是"相轻"的文人学子请到一处,同诗同歌,同喜同乐,谈笑间云壑气度自然使有介蒂的双方一净心胸,大家很快团结起来,组织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我们常喜欢用"大度"这个词,大度是心胸境界气局修养,是一个人长期修炼的结果,是长期磨砺后的积极状态。大度才有高格调,鸿民同志的诗词、书法、文章均以大度夺人,大度地看人阅世,大度地披览人生造化,自会生出许多境界不同的感想,摄到文中便成了感人的风景。
记得十五年前,我参加一次沛县梆子剧团的剧本讨论会,编剧、导演、文化局长畅所欲言,而鸿民书记的一席话,却让我记忆至今,他从社会人生的大美学角度为剧本提修改意见,自是高屋建瓴,给编剧们很大启发,这个剧后来在省里获奖。
鸿民同志的文风淡泊宁静,不事浮华,这一如他为人。文章是面镜子常把作者的个人的气质风格、情感状态反映得很逼真。鸿民同志在生活的波涛里,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事情见多了,自然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心底无私天地宽",他的文章便流露着这种平和心态,但平和中见真情。他的诗词和散文充溢着细腻的感情。对同志对朋友一腔热情,喜爱的提倡的赞美的肯定的直抒胸怀,不妥的也一吐块垒。他的文笔如清风明月、娓娓地与朋友们交流。
人生追求个个不同,名利萦怀的人很累,牢骚也多,到头来往往一事无成。而那些只计耕耘不问收获的人却是生活中真正的强者。鸿民同志把写散文、写诗词、从事书法创作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孜孜以求的是美学的高境界,其余也就不去多想什么了,所以,他的作品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两个字——轻松。
1995年6月大利挥汗于石头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帮今黍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2442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