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山芋不知倒把 作者:武河草
刚出锅的煮山芋和才出炉的烤山芋,滚烫滚烫的,冒着热气。如果将烫手的山芋拿在手上,要想不被它烫着,又不能让它掉在地上,有经验的人会迅速地将它在两手间来回倒腾。因此,以前常听人说:“他这人啊,吃山芋不知倒把。”
在过去的农村,小麦、玉米等主粮的产量不高,山芋本该是吃食的一种补充,却喧宾夺主,一跃成为主食。吃山芋,多为煮山芋和烤山芋,是人们生活的常态,拿它来喻人,既方便形象,又很接地气。细想,很替山芋抱屈,它喂饱我们的肚皮,提供了充足的营养,但关于它的方言和歇后语却不是什么“好话”。比如用“站着跟卖山芋的样”来描述一个人的憨和呆,用“山芋秧子烤火——甜不索索的脸”形容一个人的笑容。
吃山芋不知倒把作为一句方言,专指一个人“迂”,死心眼、一根筋,办事不懂得变通。介绍对象时,女方或男方往往会私下里找亲戚朋友打听对方人品、家庭收入等情况,如果听到“这人甭提了,吃山芋不知倒把的主儿!”这桩婚事十有八九要黄。
关于这句方言的寓言和笑话不少。略举两例。
其一,扛竹竿进城。古时候,鲁国有个扛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由于竹竿比较长,超过城门的高度和宽度。起初,将竹竿竖起来进城门,没进去,于是又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想不出什么好法子。正当那人挠头发愁之际,一个老头儿走过来说:“我不是什么圣人,但是经历的事情却很多。让我告诉你一个好方法吧。你为什么不用锯子把竹竿从中间截断呢?”——这是一对吃山芋不知倒把之人。
其二,刻舟求剑,讲的则是一个思想僵化之人,在此不再赘述。 吃山芋不知倒把和固执不能混为一谈。比如,两个没亲眼见过西瓜如何种植的人在打赌,甲说西瓜是在树上结的,乙说西瓜是藤上结的,后来找别人来评判,甲败了,但他却嘴硬:“我认赌服输,可是西瓜还是树上结的。”吃山芋不知倒把之人,大多脑子不好使,智商有问题,没办法。因此,不可一味地嘲笑对方。“人一天有三迷”,我们正常人遇到犯迷糊的时候,也会做出吃山芋不知倒把的囧事。
吃山芋不知倒把这句方言带着时代的鲜明烙印,很容易让人想到“投机倒把”。投机倒把作为一个成语,专指一些人利用时机,以囤积居奇、买空卖空、掺杂作假、操纵物价等方式扰乱市场,牟取暴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却将此扩大化,把一些正常的商业活动也视作“投机倒把”,并上升为“资本主义尾巴”予以严厉打击。《平凡的世界》里的“逛鬼”王满银就是典型的投机倒把者。他作为一名农民,却不喜欢种地。改革开放前,他喜欢倒腾商品,不专心经营土地。改革开放后,更是扔下老婆孩子奔向城市,美其名曰“做生意”。 随着山芋不再是人们的主食,说这句方言的人变得越来越少,已处于消逝的边缘,以后听到这句话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少。尽管如此,践行这句方言的人却从来不缺。有人说,随着AI时代的到来,我们不能无动于衷、束手无措,而要积极应对,努力跟上AI的发展脚步。否则,很容易在这方面成为一个吃山芋不知倒把之人,我们的态度和举动会与那个扛着竹竿城的人没啥区别。
如今,好像除了夏季,其他季节都有人在卖烤山芋。尤其是冬天,马路旁,街巷口,小喇叭一直响个不停,“烤山芋,烤蜜薯,烤玉米,烤梨——”的吆喝声十分诱人,尽管其价格不菲,要好几块钱一斤,但香气扑鼻的烤山芋特别好卖。常见有人买来滚烫的山芋,边走边吃边嘘气,吃得暖意洋洋,心满意足。每当此时,“吃山芋不知倒把”这句方言就会浮现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 方言就是这样,纵然在生活中有所缺失,但仍有一些美好留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