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鲁迅说要少读或不读中国书,今天这句话过时了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芮悦7312 发表于 2021-10-5 18:47: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芮悦7312
2021-10-5 18:47:38 3571 2 看楼主


作者魏智渊

1925年2月21日,鲁迅答《京报副刊》关于“青年必读书”的提问,只有短短两句话:
从没有留心过,
所以现在说不出
但是,在附注中,又写了一段话:
但我要珍这机会,略说自己的经验,以供若干读者的参考——
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
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
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

鲁迅这话很有意思,很鲁迅。鲁迅深受尼采等人的影响,把当时的中国,比喻为一间铁屋子,更希望青年拥有活力,拥有尼采所谓的强烈的生存意志,而不是在古书中殉葬。换句话说,在那个时代里,救亡图存是主要任务,整理国故,对青年来说,可以缓一缓,甚至不整理也没有关系。
但鲁迅并不是在否定传统文化,只是在当时的情势里区分轻重缓急,更强调现世关怀。就像我们劝一个胖子少吃一点,旁边骨瘦如柴的乞丐,就不必为自己的吃相而内疚。而且鲁迅本人,对四书五经之类,也是非常熟悉的。正因为熟悉,说出来的话,才分外真切。
当今时代呢?
鲁迅的话过时了吗?
然而,并没有。经济上的飞速增长,并没有必然地带来文化上的璀璨。或者说,文化上的璀璨,文艺复兴般的奇迹,还没有出现。不只如此,真正有价值,值得一读再读的作家,一只手也数得过来。在我看来,也就是鲁迅、张爱玲、王小波,数人而已,顶多再加上钱钟书、沈丛文等人的几部作品,这是讲文学。莫言哪怕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也还达不到我们作为中国人为之自豪的角度。
至于学术,更是一塌糊涂。理科我不懂,或许很牛罢?反正人文社科,是有些惨不忍睹的。甚至于王阳明之后这么久,中国也没有出现过能与罗素、怀特海等人比肩的哲学家,更不用说康德和海德格尔了。
从我狭隘的视角来看,中国还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年,心智与经济,严重不匹配,是一个摇摇晃晃的巨人。
然而,当代中国却有一种可怕的风气,就是反对读外国的书。

比如,给我们中国的儿童推荐儿童文学,怎么推荐?
我们会在一二年级和学前,大量地推荐绘本、桥梁书,介绍儿歌童谣和儿童诗;三四年级,仍然是大量的儿童文学,例如国际大奖小说系列,诗歌逐渐增加了古典诗歌的份量,包括长达一年的“在农历的天空下”古诗词课程;到了高段,既有西方的童书经典,例如《小王子》之类,也有中国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然后就有人开始质疑了:为什么给我们中国孩子看的书,大半是国外的?
首先要明白一个真相,这样质疑的人,通常是不读书的。其中有一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是不读书的。因为他们读了一鳞半爪,就已经觉得自己学富五车了,殊不知道自己是蚊子的肚子,蛤蟆的嘴。
他们并不理解,中国几乎是没有儿童文学的,中国文化的传统,是并不把儿童当“人”看的,儿童只是半人,是教训的对象。从《弟子规》开始,我们就不顾儿童的身心特征,将成人世界的许多规则灌输给了儿童。一个古代中国人,是断然想象不出《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样的故事的,做梦都不会。他们满脑子都是《狼来了》之类的道德教谕。五四运动开启了儿童文学,但中国最早一批儿童文学作家,当然是兼职的,也的大抵是教训类的寓言,而不是真正的儿童文学。
《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当然也很好,是特定时刻的产物。但时代变了,对儿童来讲,就无法成为经典主餐。因为儿童本不应该去打仗,不应当生活在一个充满仇恨的世界里,特定年代救亡图存,这是没有办法,可敬可泣,但到了现在,作为营养,还是要传播真善美,温暖的童话,对儿童最为相宜。
更为重要的理由,是我们的作家并不为儿童去创作,像贾尼·罗大里这样的为儿童写作的人,在中国是找不到的。中国的儿童诗创作水平,毕竟还处在一个非常低的层次,还没有摆脱禁锢真正地天马行空。中国一些好的作品,也要等到孩子长到一定的时候才能看,例如四大名著。
如果能够抛弃中外之争,反过来问:到底什么是最适合儿童的好的作品?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的焦点应该在于作品,而不在于哪个国家的作品。

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我从事教育研究,从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也多次制作或参与制作书目,对教育类图书应该是比较熟悉了。倘若不是工作需要,完全是为自己或自己的专业而读的话,我的观点是非常明确的:尽量不要读中国的书。
这不是“中外之争”。就像我要买水果,烟台的苹果砀山的梨,新疆的葡萄南丰的桔,我是在搞地域歧视吗?
比如你要研究教育管理,你在中国的土壤中,往往只看到了权谋,而看不到现代管理思维,你读什么?读谁的?学校管理,只好借鉴西方的现代企业管理,例如《麦肯锡方法》之类;学生管理,那还得研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研究,渐渐就有了眉目。课程研究,你不读泰勒的多尔的,你读谁的?就连做个教研,往往也是佐藤学之类更受启发。这么多年来的建设,咱说说社会主义阵营,不要说出现维果茨基这样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连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最近一百年来,有过吗?陶行知固然德高望重,跟人家还是很有差距的,更不用讲跟杜威们的差距了。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劝告,中国的书,尽量少读,当然也包括我的。耐心地读一些相关领域的经典书籍,从核心概念入手,真正深刻地理解一个学科,一个领域,是专业发展过程中最为迫切的事。
小粉红们的高级黑,已经到了危害民族的程度,这是毫不夸张的。因为儿童读物已经有了国别的限制,背后的精神上的闭关锁国的思潮,特别要值得警惕。我们是开放的收益者,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这都是外国人,难不成你也要禁止阅读?

宣扬所谓的国粹,盲目自大,动辄“厉害了我的国”的人,非蠢即坏。有些自媒体是坏,毕竟,爱国是一门好生意。做电影的,自吴京以降,深谙新票房其中的门道。自媒体疯狂收割爱国税、智商税,是非常正常的。那么多人甘愿被收割,才是一件足够恐怖的事。
当鲁迅说少读或不读中国书的时候,鲁迅是想要做一个香蕉人么?是看不起这片土地的卖国贼么?
六神磊磊带一批人读欧美名著,有人留言说:
读欧美名著还读出优越感来了,我就一个小小的疑问:中华古典名著各位吃透了吗?
六神磊磊写了一篇文章回应,极尽调侃。然而正如我所说的,这样的键盘侠是不读书的,他认为你应该吃透古典名著,他自己是决计没有耐心和时间阅读的。所有的一切,只是出自一种合群的自大,在虚幻的整体的强大中,将渺小且粗俗不堪的个人融进去,以获得一种虚幻的强大感。
只是,气球越大越危险,迟早有破的一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sansheng 发表于 2021-10-5 18:50:23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sansheng
2021-10-5 18:50:23 看楼主
你没有读懂这篇文章,才会这样中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晴转多云 发表于 2021-10-5 18:48:58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晴转多云
2021-10-5 18:48:58 看楼主
中西的书都读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是不是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芮悦7312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3571 | 回复:2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