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丁肇中: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贡6420 发表于 2022-5-25 18:3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贡6420
2022-5-25 18:35:16 8782 16 看楼主


作者简介丁肇中,科学家、实验物理学家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一本书就是《四书》(约公元前400年),《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学家王阳明(1472—1528),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这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以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出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进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是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实用,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huweiyi 发表于 2022-5-25 18:56:56 | 只看该作者
17#
huweiyi
2022-5-25 18:56:56 看楼主
转赞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骚年纯情不滥情 发表于 2022-5-25 18:55:03 | 只看该作者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浅蓝銫de愛 发表于 2022-5-25 18:53:23 | 只看该作者
15#
浅蓝銫de愛
2022-5-25 18:53:23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gjiek 发表于 2022-5-25 18:51:32 | 只看该作者
14#
gjiek
2022-5-25 18:51:32 看楼主
丁肇中说的是物理实验,不是格物,他理解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芦花 发表于 2022-5-25 18:50:29 | 只看该作者
13#
芦花
2022-5-25 18:50:29 看楼主
格物致知,其实就是研究探索事物规律达到物我和合的真知。向外学习科学,向内练精气神!内在兼顾,才是中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zhengtse 发表于 2022-5-25 18:48:49 | 只看该作者
12#
zhengtse
2022-5-25 18:48:49 看楼主
在现代中国,绝对不能让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死灰复燃,中国哲学界够混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翟丝娜 发表于 2022-5-25 18:47:17 | 只看该作者
11#
翟丝娜
2022-5-25 18:47:17 看楼主
做科学研究也要知行合一,心学与科学实验精神并不矛盾。科学实验的过程需要细致地观察,更需要用心去感悟其中缊含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411466212 发表于 2022-5-25 18:46:37 | 只看该作者
10#
411466212
2022-5-25 18:46:37 看楼主
顶礼大师……丁肇中先生都站在科学的最前沿 去苦苦的寻找反夸克……一个反物质的宇宙!!!站在正物质的宇宙去寻找反物质的宇宙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中华民族7000年前的 易经 早就告诉人类~~大道至简 一阴一阳谓之道 智慧宇宙的本源就是一个宇宙的阴阳两面!!!智慧宇宙的正反两面 现代科学对于人类文明历史只是一个孩子 孩子大了才能产生智慧 用与生俱来 超越光速的意识去拥抱智慧宇宙的怀抱 去感悟宇宙的本源 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宇宙科学” 一个随时爆炸 随时塌陷 充满智慧的宇宙!!! 为什么量子力学的波尔把中国的太极图放在会徽上?狄拉克方程为什么那么完美?为什么爱因斯坦的大脑都跟不上狄拉克的意识?那只能有一种解释 人类与生俱来超越光速的意识源于智慧宇宙的意识!!!卍 再一次让你知道 这就是量子纠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拧鏖荡 发表于 2022-5-25 18:45:18 | 只看该作者
9#
拧鏖荡
2022-5-25 18:45:18 看楼主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就是说,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而不是探索社会真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贡6420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8782 | 回复:16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