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丁肇中: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贡6420 发表于 2022-5-25 18:3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贡6420
2022-5-25 18:35:16 8597 16 看楼主


作者简介丁肇中,科学家、实验物理学家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一本书就是《四书》(约公元前400年),《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学家王阳明(1472—1528),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这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以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出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进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是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实用,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第一快乐人生 发表于 2022-5-25 18:36:16 | 只看该作者
王阳明的格物这是一个初学者的试图,这哪里是儒家的真正格物方法呢?
古代格物的真正方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用自己的身心来了解天地宇宙万物。
我们现在的人如果选择这一条理念去寻找,也许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华古老智慧的奥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卞笑笑 发表于 2022-5-25 18:38:06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卞笑笑
2022-5-25 18:38:06 看楼主
首先,对丁肇中先生从《大学》格物致知,追寻华夏文明中的科学精神表示敬意!中国古代科学需要收拾整理,创生本土的科学哲学,当前十分及时必要。否则有人连古代中国有无科学都怀疑。其实中国在上古时代就有发达的生命科学,以三教九流为载体传承,《墨子》和《内经》就是典型代表。
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解读,里面的确有现代科学的气息,是比培根、笛卡尔更早的科学“认识论”,王阳明只是强调了“人生论”生命哲学的一面。
我希望尽量不要把“科学”、科学精神与传统文化对立起来,这样不仅误解了中国从来有科学的事实,也“窄化”了科学边界,使“科学”真义狭隘教条了!——乐活主义谈科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我爱马天宇啊 发表于 2022-5-25 18:39:43 | 只看该作者
《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是关于人类如何做人的学问;丁肇中先生的自然科学是关于人类如何创造工具的学问。格物致知是指人每动一个念头(意)、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个行为、每造一个工具必符合心性良知的肯认,如此才具“知行合一”、“心物一体”之学问功夫。背叛心性良知(或者说心性良知不能约束)之科学创造必为危害人类之科学创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末夏向日葵 发表于 2022-5-25 18:40:28 | 只看该作者
5#
末夏向日葵
2022-5-25 18:40:28 看楼主
格物致知就是实事求是,新词语比旧的现代化,表达的更准确,易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霊魂♂ 发表于 2022-5-25 18:41:03 | 只看该作者
6#
霊魂♂
2022-5-25 18:41:03 看楼主
把格物致知与现代的科学实验混为一谈实在是一种混乱的思维方式。文化的延续与承接是有历史背景的,古代的格物致知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反复多次的总结提供,从而达到真理的目的。看毛泽东的《实践论》比这里说的更全面。
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问题绝不是本文所阐述的那个样子的也许什么的,它是有历史背景的,有整体发展脉路的,有承继关系的,有文化发展体系的活水长河式发展脉络的体系之学,它绝不是靠一两个单词的现代解读就能解决的问题。
中国有钱塘潮,其中有一字潮,人类的文明发展也一样,谁先谁后不会落下多远的。中国古代领先一些,现代西方领先一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互相学习携手共进才是大局观。
所以,不要以为世界只有一种文明,文明的多样性,多层次性蔚为大观,现代的科技文明也不是人类的终极完美的文明,何必把中华文化之中有着人类核心价值观意义的词语硬要往所谓的现代科技文明的语境上靠拢呢?
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性或者说其优秀部分,早已奠定了自己在世界的历史地位,它的价值意义会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日益突显出其独特的魅力的。
一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橘粥c 发表于 2022-5-25 18:42:39 | 只看该作者
7#
橘粥c
2022-5-25 18:42:39 看楼主
格: 格斗,格除,格离。
物: 物欲,障碍,私欲。
格物即格除物欲,通过打坐入静禅修而守住狂燥飞驰的野心,达到静能生慧,开启自性中本有的智慧。即致知。古语中知即智,而非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zyclj 发表于 2022-5-25 18:43:23 | 只看该作者
8#
zyclj
2022-5-25 18:43:23 看楼主
格物致知、致良知、实验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拧鏖荡 发表于 2022-5-25 18:45:18 | 只看该作者
9#
拧鏖荡
2022-5-25 18:45:18 看楼主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就是说,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而不是探索社会真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411466212 发表于 2022-5-25 18:46:37 | 只看该作者
10#
411466212
2022-5-25 18:46:37 看楼主
顶礼大师……丁肇中先生都站在科学的最前沿 去苦苦的寻找反夸克……一个反物质的宇宙!!!站在正物质的宇宙去寻找反物质的宇宙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中华民族7000年前的 易经 早就告诉人类~~大道至简 一阴一阳谓之道 智慧宇宙的本源就是一个宇宙的阴阳两面!!!智慧宇宙的正反两面 现代科学对于人类文明历史只是一个孩子 孩子大了才能产生智慧 用与生俱来 超越光速的意识去拥抱智慧宇宙的怀抱 去感悟宇宙的本源 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宇宙科学” 一个随时爆炸 随时塌陷 充满智慧的宇宙!!! 为什么量子力学的波尔把中国的太极图放在会徽上?狄拉克方程为什么那么完美?为什么爱因斯坦的大脑都跟不上狄拉克的意识?那只能有一种解释 人类与生俱来超越光速的意识源于智慧宇宙的意识!!!卍 再一次让你知道 这就是量子纠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贡6420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8597 | 回复:16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