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草记 ◎武河草
在“草”这个大家族里,野菜是其中重要一员。所以,吃野菜可谓之“食草”。
从古至今,除了人们为了尝鲜去吃野菜,多数则是饥馑之年以图果腹的无奈之举。正因如此,早在明初就诞生了《救荒本草》。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野生食用植物的一部著作,主编为明成祖朱棣的胞弟朱橚。作为一位藩王,能够心系民众,堪称大情怀之人。
当下,人们吃野菜纯粹为了健康的需要,着眼于它的营养和特殊功用,即药食两用。不禁回想,自己从小到大再到老,吃过的野菜种类其实并不多,若按食用次数排序,主要有荠菜、马齿笕、蒲公英、野苋菜(俗称银银菜)、小蓟(俗称七七芽)等有限的几种。
小时候,人们除了冬春两季缺少新鲜蔬菜,只能选择白菜和萝卜,夏秋两季可以随意食用辣椒、豆角、韭菜、茄子、四季豆等多种蔬菜,一般不用也没必要吃野菜。因为野菜毕竟是野菜,味道或多或少有点怪怪的,经常食用所产生的副作用也远超家常蔬菜,再者挖野菜比较费时费力,没那个闲空。
当然为了尝鲜,为了一饱口福,也有例外。初春,随处可见三三两两到田野挖荠菜的人们。新鲜的荠菜带着泥土和春的气息,用来做菜煎饼或包饺子,鲜味浓郁,别有风味。而到了夏季,最常食用的则是马齿笕,多用沸水焯后,加蒜泥、酱油和香油进行凉拌。十多年前,小区楼下的空地曾生长了几株银银菜和菊花脑,妻子经常掐上一把嫩叶,熬稀饭时加入银银菜,一锅稀饭就变得别有风味,烧鸡蛋汤时放点菊花脑,汤的味道便分外浓郁了。
在吾乡,因马齿笕的叶片呈马齿状,被人们亲切地称作“马马菜”。其茎和叶均肥厚多汁,趴在大地上横向发展,整株马齿笕小的巴掌大,大的超过海碗口。又因它耐旱耐涝、不怕曝晒,生命力超强,又名“长命菜”。关于它,在民间有个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说的是后羿射日,天上共有十个太阳,被他射掉了九个,最后一个太阳因为躲藏在马齿苋下,才逃过了一劫,于是,太阳给了马齿苋晒不死的报恩承诺。
印象中,只要阳光照耀的地方就有马齿苋的身影。田地里有它,河岸路边有它,在各家各户的菜园里更是随处可见——它善于见缝插针,随遇而安。这样也好,人们只要想吃它,随时可以采集。
食用马齿苋的方法很多,除了焯水后凉拌外,还可加辣椒和蒜瓣等素炒,绝对脆嫩顺滑,清爽可口。如果用马齿苋和鸡蛋做成香煎小饼,或者将二者混在一起炒,香味扑鼻。据说,用它来做蒸菜、包子、饺子、馅饼等,一样美味可口。
除此之外,可将马齿苋晒成干菜,以便随时享用。这是会过日子的家庭主妇的一个显著的标识。夏秋两季,每逢天气晴好的日子,她们便抽空带着孩子到野外采集马齿苋等野菜,至于量嘛,当然是多多益善。洗净焯水后,将它摊开晾晒。阳光下,马齿苋会一点点失去水分,收缩,打卷,淡淡的菜香便慢慢溢出,让人的鼻子痒痒的。将马齿苋慢慢地晒干,就是催促它一点点步入冬眠的过程。
像所有的干菜一样,马齿苋的味道和营养因此得到了封存,且随时可以通过水的浸泡而释放出来。打开装有干马苋菜的塑料袋,凑上去闻一闻,阳光与泥土的气息立刻扑面而来,清新、香甜,让人陶醉。这种冬天的宝贝,藏着百姓的味道。将其泡发后做成干菜窝窝头和菜豆腐,味道醇厚,别有风味。如果用来焖五花肉,则与梅菜扣肉的味道神似。
马齿苋除了富含多种营养物质,还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等功效。食用它,可以降秋燥、防暑热,清热解毒,增强免疫力,保护我们的心血管。这也是它频频走向餐桌的原因之一。
其实,值得品尝的野菜很多,尤其在春季。春天,刚破土的七七芽和开花前的蒲公英,都可成为我们盘中的美味小菜。这个时节的七七芽鲜嫩可口,洗净后用沸水焯一下,既能除去苦涩味,又能让叶片上的小刺变软。用清水漂洗后,可炒食、凉拌,也能做汤、蒸包子。蒲公英亦然。
有人说,野菜养人,在生活优渥的今天,不妨隔三差五的吃点野菜。一是清清肠胃,远离油腻,寻求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二是不忘根本,借此实现对传统和自然的诗意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