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民日报谈农村电商:破除隐性门槛 让更多村庄获新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杀死拖鞋 发表于 2018-10-28 14:5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杀死拖鞋
2018-10-28 14:59:16 4518 0 看楼主


销路不旺,农村网店会成为安排,产业效益也无从谈起。遵循市场规律,做好线下生产和线上监管,降低农村物流成本,让农产品上网更顺畅。

不少人可能都有如此经历:想购买某种土特产,在电商网站上一搜,页面上瞬间跳出无数商家,产品描述大同小异,交易评价则百里挑一。该买哪家?踌躇间下了单,也不知是否货真价实。

网上农产品同质化,质量难以甄别,消费者犯难,其实卖方也发愁。在采访中,不少农村电商经营者抱怨,平台上同类农产品多,许多店铺往往是有渠道、没流量,打广告常得不偿失,打价格战,最终伤及的还是自身。线上销量不抱负,不少库存消化主要还是走线下渠道,兜兜转转,农产品销售似乎又走回了老路。种种事例表白,销路不旺,农村网店就会成为安排,产业效益也无从谈起。

客不雅观说,农村电商必然程度上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网上开店,不受地域限制,让普通农户有钱可赚。《2017年全国农村电子商务运行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农村网店达985.6万家,较2016年底增加169.3万家,增长幅度达20.7%。也应看到,随着农村网店数量井喷式增长,小农户对接大市场还有不少功课要做。





据了解,农村电商注册门槛并不高,但是,农业生产小而散,配套办事不到位,成为农产品触网的一道隐性门槛。唯有破除隐性门槛,实现运得出、卖得好,农村电商才能成为农产品出山的通衢。

在一些产区,生产缺乏标准,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折射到网店上,同样是核桃、茶叶,有的经过现代农业理念精心打磨后成为“网红”,有的却只是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品牌、特色全无,如何叫消费者买账?前段时间,某地农村电商为了促销柠檬,大打“苦情牌”,事实证明这种营销手段既不成取,也难长久。

农产品触网要遵循市场规律,做好线下功课。一方面,卖得好不好,不在网店数量的多少,农产品的“三品一标”、质量溯源、品牌标识等往往成为重要参考。这需要有运营能力的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社会化办事组织,有效对接各类农业生产主体,组织统一分级、加工、包装和品牌建设。另一方面,坐等销路,幻想“一网打尽”是不现实的。一位特色茶叶经销商坦言,她经常参加各地的产销对接会或农产品推介活动,有关部门应多搭建平台,让农产品经营者借船出海,把优质品牌打出去。

线上监管不能缺位。一位经营和田大枣的农企负责人抱怨,产品是国家地理标识表记标帜产品,但网上有很多“贴牌”大枣,长期以来鱼目混珠,挤压了他们的销量。相关部门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经营主体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审核把关,扫除“李鬼”,纾解农产品网上“卖难”的环境之困。

要注意到,农产品不同于其他商品,对保鲜、运输的要求较高。有的产区深居山坳,距离办事网点太远,运输不便;有的小宗农产品,走常规运输时间过长,走航空费用又太高;有的产品需要全程冷链,一不把稳,可能就坏在了路上。农村末端物流成本过高,导致一些特色农产品难以分享电商红利。这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整合资源,延伸配套办事,发挥公益力量,帮手边远地区把物流成本降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杀死拖鞋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4518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