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孩子进美国名校后社交困难,因为家庭教育出了这些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夜夜霓虹 发表于 2018-12-27 18:54: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夜夜霓虹
2018-12-27 18:54:33 4590 0 看楼主
互联网第一留学公开课:留学爆米花

专业留学办事平台:信息/攻略/咨询/办理

关注微信订阅号:留学爆米花






作者杨鸣镝老师,生于外交官家庭。旅美媒体人和教育出版人,引领孩子思考最前沿世界性话题的科普人文读物《少年时》的创办人。

她和她姐姐的孩子都是美国典型的亚裔学霸。本文分享她对亚裔父母教育不雅观的不雅观察和反省,文章虽长,却值得每位关注国际创新教育的家长细细品读。

姐姐的儿子Michael在我家住了几个周末,我们之间有过几次对话聊天。有时候我们一起开亚裔父母的玩笑,讲他们的特点,也算是自嘲吧,因为我们本身都是经常犯一些低级错误。

我和他的对话里提到了一个问题,Michael 在高中最后一年到处跑,但是小时候他看起来比力内向,也不太愿意和同龄人打交道,从印象中典型的亚裔孩子的形象,到现在变成到处和人打交道,是什么使得他变成了现在这样?

他当时开了一句玩笑说,这个是他从亚裔教育脱离的一个过程。

他说,大多数亚裔家庭有一个问题,是不培养社交能力。

一般说来,大家会认为,社交能力大家一提起就是交伴侣。其实,社交能力包罗很多方面,一个是专业的方面,社交圈的建立、和人交流谈判什么的。

还有一个就是个人成长方面的,包罗交伴侣和个人魅力如何,能够吸引别人和倾听别人的能力,以及处理 Personal relationship ——男女伴侣之间,还有家庭之间的关系之类的,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发现,现在很多成年人在 Personal relationship 方面处理得不是很好。

他认为,这些方面的能力亚裔父母根本不管,并且亚裔在对付冲突和压力方面本身比力谨慎,所以父母一代比力容易忽视 Social 方面的能力。他认为,要设法脱离只有一种单一文化的环境,让本身的视野变得更开阔。

我问他这个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哪个时间段,他开始有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他的回答我还记得挺清楚,因为我非常有所触动吧。

他回忆说是大概 5 年前吧,他成为美国奥林匹克竞赛12名优胜者之一的时候,他思考了很长时间,觉得这个头衔代表什么呢?是表示他在美国是Top12的数学家,还是仅仅只是个Title?最后得出的答案就是这仅仅只是一个头衔。

他觉得,这些奥数题对真正世界上的问题根本没用,孩子们学这些对社会的意义也不太清楚。本身学了很多的计算机,数学和科学方面的知识,怎么用呢?如果想要用这些去影响别人,得先成为一个领导者。如果想成为领导者需要有很多资源,他说,这些他都没有。





从和 Michael 的对话中,能看出来孩子对父母的教养是有很多本身的不雅观点和想法的。不仅华裔如此,印度裔家庭据我所知,也是如此。

这些二代的孩子都开始逐渐脱离原生家庭的教育,寻找一个本身可以融入更大群体的路,有一种 “我要去闯荡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不是我们父母辈熟悉的 ” 这种精神。

我们后来和姐姐姐夫也打电话,聊这段时间对 Michael 的了解和他的对话,他们觉得他是比来几年开始有了点 “反叛”,他们夫妇都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教育思想实际上还是比力开放的。

所以在面对孩子培养出来,连大学也不念了,铺开的路他不去走,走上一条未知的路,他们也是有些思考的,现在也都接受了他的这种改变。

我觉得 Michael 提到的有些事情是我们亚裔父母经常做的,非常典型,值得思考,他批判地比力厉害,这里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点,是亚裔父母爱逼本身的孩子做本身认为好的事情

我的孩子本年12岁,已经开始在晚饭桌的对话中抗议不要谈论College和Job。

晚饭桌上扳谈的话题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真正关心的事情,因为这个时间是很多家庭难得聚在一起的时间。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Dinner time talk 是非常值得家庭成员爱护保重的,也是教育者研究的话题。

第二点,是亚裔家庭特别谨小慎微,比力服从权威

对话中,他提到一些事情,我们这个社区有的家庭不太接受。比如怎么可以和老师吃饭得A,快两次被学校开除之类的,有些家长还表示很后悔带本身的孩子去听对话,会被教坏。

Michael 本身也说了一句比力 “经典”的话,就是当你Make trouble之后,You have to know how to get out of it. ——当你惹了一个麻烦,最重要的是你知道怎么去解决这个麻烦。

这个能力我觉得挺不错的,但是从亚裔家长的角度来说,一般都会比力担心孩子惹麻烦。

第三点,是喜欢抄别人的

比如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优秀,照着打造配合孩子独有的节奏,尊重孩子意愿。





下面我想说的别的一个事情是,我们总说的——亚裔孩子的问题,尤其华裔孩子的问题,总说中国孩子缺少创造力。这个和华裔传统教育中的一些理念和长期的大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有很大关系。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比力遗憾的是,这种缺陷在时间上会延续好几代。

很多知名的学者都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提到中国孩子杰出的人才少、创造性的人少。

譬如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就提过——中国出众的人才少、杰出的人少、拔尖的创新人才少。钱学森也说过——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在亚裔的父母中,对杰出人才的培养,比来这些年,印度裔显示出比华裔的厉害。至少在美国的学界、政界、商界都出现了不少印度裔的领导者和优秀创新的人才。

有一句话说,“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kid”,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教育成功优秀与否,需要大的一个整体环境的自然培育,而不是在某个方面被硬灌出来的。这个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配合的综合条件,是一个很大的圈子。

有的时候家里做得好,在学校里攀比,一下子就不能形成好的习惯,长期养成;有的时候学校做的好的,家里一下乱了规矩,就不成能有好的良性循环。

学校方面,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很重视求同不求异,不太重视个性化教育。包罗求知的欲望和天赋的能力,可能有时候客不雅观的条件也不允许重视太个性化的教育。因为都是很大的班上课,老师也少,没有办法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需求。

没有个性化的教育,导致的结果就是人和人的不同减少,大家训练得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就会导致优秀的、创造性的人才不容易出来。

家庭方面,华裔家庭强调个性的教养是比力少的。就举例我们家,批判一下。

我们家老大16岁,他有时候就会反问我们:“你们老觉得我不 Show respect,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我的白人同学,是怎么和本身父母对话的?他们都是比力平等的那种。”

所以,我们有时候就会反思,孩子的爸爸是比力严厉的,有时候还有大家长作风,我相信这样的华裔家长还是挺多的。

孩子说:“举一个例子。有一次爸爸开车,带我和两个印度裔好伴侣一起打球,爸爸说我做事情怎么老是显得不自信什么的。在我伴侣印象中,我还是挺骄傲的那种人,结果爸爸指责我是不自信的,这不是在打翻别人对我的印象吗?!还当着我好伴侣面这样说我,能不能回家说说就完了。”

我就对他说,你直接和爸爸说,可以告诉你爸爸,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说。孩子就照着说了,说完后,第二天回来就笑着又告诉我了,孩子爸爸又带着他们三个人出去,第一句话就说:“Warren今天不让我说话,我就不说了”。这个事情非常搞笑,怎么和孩子平等对话,好像教都教不会似的。

这只是日常生活的小事情,在华裔社区,到处可以听到不尊重孩子意愿和个性发展的更严重的例子,好像强压本身的价值不雅观给孩子已经成为亚裔父母身上的一个基本特征。





《华盛顿邮报》报道过一位华裔父亲的义举。

一年多以前,他的儿子在高中毕业典礼结束的当天,被醉酒驾车的另一位同学撞车身亡,一个孩子刚刚绽放人生要上大学展开新生活,作为父亲,他的痛苦可想而知。

这位父亲在本年三月捐赠120万美元给儿子没能上成的马里兰大学,专门用于研究亚裔移民子女的问题。

报道中有一段父亲回忆的和儿子的对话,我看得是眼泪直流,觉得非常值得全段翻译出来,分享给大家。

Paul 李想念他的儿子,他说,他曾经反复想起一个往事。当 Calvin 上中学的时候,他说他想打职业美式足球。父子二人都是达拉斯 Cowboys 的球迷。

“儿子,你回去好好学习,” 爸爸说:“你不会成为一个美式足球选手的。”

儿子追问为什么。这位父亲后来说,他的回答成为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之一。

他说:“你是华人。”儿子哭了。

“当我想起这个事情,我不能原谅本身。”

这位父亲说:“我即便知道他可能最终不能成为一名美式足球选手,但是当他那么小的时候,我就那样打碎了他的梦想 …. 我知道其他的华裔父母对他们的孩子在用同样的方式。我不想再让这种情况发生。”

我相信类似这样的对话每天在亚裔家庭的饭桌上上演,对追求个人梦想的亚裔孩子是无法弥补的伤害,可能延续一生。这个父亲之所以有此义举,正是孩子生命换来的觉醒。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不知不觉地划过,但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形成的伤害可能是非常巨大的,个性教育要是再不引起亚裔家庭的重视,现在这个时代就跟不上了,跟不上以后社会的变化,跟不上全球变化的趋势的改变。

现在,知识的传递方式是随时随地就可以学习,我们和孩子已经站在一个起跑线上。

虽然我们家长看了很多微信的教育文章,思想不雅观念上可能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真正实施的时候,能不能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养成习惯,日日践行,这是比力难的,家长本身本身的习惯都需要改变。

我觉得亚裔父母很重视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有的时候不惜血本,不惜实施镇压和强迫手段,也要让孩子有一技之长。但是就像我们家,老二下棋是自然养成,我们没有鞭策。有天他说是要一辈子玩儿棋,我看他爸当时的样子,好像吓得差点钻桌子底下去。

亚裔父母就是这样,一玩儿真的就害怕。孩子稍微走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模子就紧张。

我们不仅特别喜欢用本身四十岁的价值不雅观去限制十几岁二十岁的激情,还特别喜欢用一些已经过时了的传统糟粕的一些理念去引导现代孩子的生活。





再举例说说考大学这件事,很多家长就是在追随大流,别人上什么,我们也上什么专业。这个过程就是在追逐大流,这个追来追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毁掉孩子个性的过程。

有的家庭,12 年好像都是为了一个好的大学,为了一个好的工作。其实,教育的本质其实是要想清楚,我是谁,我来到这个世界要做什么。

结果呢,现在我们都将 “我是谁”变成了“我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要和别的阿谁优秀的人一样”。

我不雅观察到比力有意思的现象——亚裔的父母很少抱怨社会的不公平,或者试图真正去改变造成这种不公平的环境。他们更愿意特别勤恳地付出,在这种不公平的环境中,施压更加严厉的攀比,追逐教育的金字塔,目的是跻身精英阶层。

为什么要培养有个性的孩子,我们总是想不到这是一个教育的常识。接受教育,是为了摆脱和改变现状而不是为了去适应现状,而现在我们好像搞反了。

一个有独立见解和独特个性的人才可以创造,可以创造的人才可以改变。

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中任何创新的举动,都是为了改变现状中不好的东西,或者改变现状中没有效率的东西。其实都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研究出来一个新的方式方法,找到一个新的路子。

就算是为了考大学,也应该看到,美国的大学早已经意识到了申请系统和政策的局限,教育者们都在研究,招生程序如何能够更准确、更有意义地评估年轻人对他人和社区的贡献,尤其是那些种族、文化和阶层背景不同很大的学生。

哈佛在十几年以前,就出过一个报告,说现在都是家长在累垮孩子,都是努力迎合他人的目标。其实,小孩在闲暇的时候,只有可以喘息的时候,才能帮手他们真正发现本身的激情和热情。

我看到的报告有这么一种说法——不凡成就不是基于对他人成就的模仿,而是基于两点:

一.配合本身独有的节奏。

二.偶然的在本身都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以一种新颖的独到的方式,抓住了某件时代的精神,产生了不成估量的力量。

从第二点,可以看出来,成功的偶然的因素还是挺大的,所以没有必要盲目的追逐成功。

我曾经听过一个美国大学咨询师的讲座,她给我的印象比力深刻,因为她不同于一般的咨询师,她讲得很透彻。印象比力深一点,大学的申请过程并不公平,要非常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这是你不成控的因素。你要掌握的是你可以控制的。

其实每一所大学都在全球寻找各种各样的人才,他们不需要一模一样的人,怎么将本身的独特不同表示出来,才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不仅仅是要做得更好,而是要不同。
Be different,not just be better.

如果你进入一个大学,对于整体学生群体而言,如果把你抽走,对整体是否有影响。要做填补空白的人,而不是和同伴一模一样的人。

昨天我还在微信群里,看到有一个家长送孩子去哈佛念书,说新生里有一个孩子是肯尼亚来的,第一次做飞机就是来哈佛上学,从来没有用过手机,从来没有睡过有床垫的床,但是他会说五种语言。

那么,他在学生中必定是一个特别的人,可能有潜力成为整个校区很特别和有所贡献的人。

文章来源:华人生活网

了解更多留学申请攻略和成功案例

关注微信订阅号:留学爆米花

关注微信办事号:留学爆米花大课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夜夜霓虹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4590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